摘要: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新編實用英語》是一套非常有特色的新型教材,但也存在一些問題,本文對在教學中發現的一些問題進行探討。
關鍵詞:《新編實用英語》;問題;實踐;思考
《新編實用英語》是教育部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教學指導委員會組織編寫的國家“十五”規劃教材,緊扣《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在全面保持和突出已在國內具有廣泛影響的《實用英語》系列教材的諸多優點的基礎上,進一步堅持了高職高專培養實用型人才和堅持“以應用為目的,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的大方向,在進一步更新觀念、更新內容、更新體系、更新要求等方面做了許多積極的嘗試,是一套頗具時代特色和具有高職高專特點的新型立體化系列教材。
不可否認,《新編實用英語》就其自身的內容來說是一套優秀的教材,但在實際使用過程中由于客觀存在的制約因素,它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問題。
使用中的問題
生源基礎薄弱給《新編實用英語》教學帶來了困難筆者曾對所教高職03級四個班學生入校初的情況進行過調查。四個班學生共計162人,其中兩個班是通過普通高考錄取的學生,共計73人;另外兩個班為對口升學錄取的學生,共計89人。調查發放問卷162份,收回問卷162份。普通高考錄取學生的高考英語成績及格分以上6人,約占此類學生的8.2%,不及格學生67人,約占91.8%,其中不及格學生的分數總體偏低,有的甚至只有十幾分。對口升學學生英語成績及格分以上的53人,約占此類學生的59.6%,不及格學生20人,約占40.4%。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通過普通高考錄取的學生英語成績很不理想,基礎十分薄弱。對口升學學生達到及格分以上的雖占2/3,但眾所周知,此類學生主要來自中專、職高、技校等學校,上高職之前以專業課學習為主,英語學習時間以及英語學習內容十分有限,遠遠不能與普高學生相比,且對口升學考題相對簡單,因此及格率高并不能說明其水平較高。總之,學生整體英語素質較差,一開始就給統編教材《新編實用英語》的教學帶來了困難。
教學時間難以保證完成教學任務目前,我校高職英語每周4節課,教學時間相對于教學內容來講太少。根據教學進度,教師每堂課平均講3頁內容,每次課2節講6頁內容,90%的課堂時間用于教師講課,教學內容過多,絕大部分學生消化不了,即便如此,仍然完成不了教學任務。《新編實用英語》共四冊書,高職英語學習時間兩年,平均每學期一本教材,但實際上每個學期都沒能講完一本教材。
生詞量大成為學生學習的最大困難學生學習中有很多障礙,據調查,所教四個班的學生中,80%的學生不能根據音標正確拼讀單詞,這一點經過訓練,可以在較短時間內克服;83%的學生語法知識欠缺,不能正確理解句子,這個問題可以通過在教學中增加語法知識的講解加以解決;85%的學生反映自己詞匯量太少,以至于生詞太多,學習吃力,這個問題的解決需要長時間的單詞積累,不可能一下子解決。《新編實用英語》詞匯表中的生詞平均每個單元約70個,每次課(2×45分鐘)平均需要掌握23個生詞,還不包括課文中出現而生詞表中沒有標注的生詞以及學生雖然學過但沒有記住的單詞。對第一冊第25頁“passage I:Different attitude to gift giving”的統計顯示:平均每行出現2個學生不會讀或讀錯的單詞,從而造成學生對文章理解的困難,而這篇文章實際上比較簡單且篇幅較短。另外,課后作業雖然編排較合理,但87%的學生反映課后練習太多,基本上不會做。
缺乏現代教學手段的配合現代化教學手段的缺乏,使得《新編實用英語》電子教案與多媒體課件的優勢不能很好地發揮。近年來,我校在語言實驗室及多媒體教室的建設上投入了大量的資金,但仍然不能滿足需要。按學校安排,高職學生每隔一周在語言實驗室上課一次,由于時間太少,在語言實驗室里只能進行聽力部分(Being all ears)的教學,其他三個部分“Talking face to face”,“Maintaining a sharp eye”以及“Trying your own hand”都要靠教師“黑板+粉筆”的單調教學方式去完成,教師板書工作量大,耗時又費力,《新編實用英語》配套的電子教案及多媒體課件不能得到利用,形成了教學資源的嚴重浪費。
實踐情況
《新編實用英語》從2003年開始使用,前三個學期分別完成《新編實用英語》綜合教程7個單元的教學,第四學期完成3個單元,所講內容僅占四本教材內容的60%,而其相配套的練習《〈新編實用英語〉學學練練考考》全部未學未講。各學期具體情況如下:
第一學期,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收效不太理想。《新編實用英語》綜合教程第一冊的教學,從10月中旬新生上課開始,教學方法采用以教師講授為主,基本上是“滿堂灌”。每單元教材內容全部講解,“Talking face to face”與“Trying your hand” 為一次課(2×45分),“Maintaining a sharp eye”的parssage Ⅰ與其課后練習及passage Ⅱ為一次課,passage Ⅱ的練習與“Being all ears”為一次課。時間短、任務重,其結果是某些學生因基礎太差,跟不上教學進度,從而沒能從教師的精心講解中有所收獲,掉隊學生在后半學期開始顯現,并逐漸增多;而其他基礎較好的學生,雖然課堂筆記寫得滿滿的,學習也很努力刻苦,但因為總沒有自己消化鞏固的時間,內容又接二連三地快速增加,以至無暇、無力、無信心進行學習,所學知識前學后忘。學生所學雖多,所得卻很有限,即使知識有所增加,能力也沒提高。臨近期末時部分學生甚至開始放棄英語學習。
第二學期,對《新編實用英語》綜合教程第二冊進行的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嘗試沒能取得成效。為了克服第一學期“滿堂灌”的教學弊端,第二學期初采用了“以學生為主、以教師為輔”的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方法。但新教法只實施了6周便顯露出各種問題,使得這種教學改革無法再進行下去。因為學生已經習慣了多年的常規教學方式,教師講,學生做筆記,以教師為主,學生為輔,現在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學生反而不能適應,且部分學生反應強烈,不愿配合,教師也只好不再堅持。自主學習這種新的理念也許很好,也許能培養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但對高職學生來講未必實用有效。
第三學期,《新編實用英語》綜合教程第三冊,延續第二學期后期精講多練的方法,效果較好。這一學期吸取了第一、第二學期的經驗教訓,在教學內容上作了進一步的調整。對passage Ⅱ只做略講,對課后練習也只是有選擇地講,這樣減少了講課時間,增加了學生練習時間,學生反映較好。但由于教材內容的難度加深,學生學習難度增大,跟不上教學進度的人數也逐步增多,到第四學期師生都深感步履維艱。因此,在第四冊教材進行了一個月后,根據學生要求,開始對學生進行英語應用能力B級、A級考前復習訓練,以期能取得較好的成績。
教學思考
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經過不斷的摸索和改進,對教學方法的改革漸漸有所體會,以下是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得出的幾點想法,現總結如下:
縮減教學內容,降低學習目標既然學生基礎及學習時間不能保證完成《新編實用英語》綜合教程四冊書的全部內容,一學期換一本書,又容易形成知識上的斷層,不利于教學內容的銜接,那么教學中就應當腳踏實地,循序漸進,避免走形式、趕進度,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讓學生“學一點,會一點,用一點”,圍繞“實用、夠用”的原則進行教學。具體設想如下:根據教學目標,把學生分成達標班、提高班、專升本班。達標班學生以達到英語應用能力B級為目標,學習時間為一年半,教材為《新編實用英語》綜合教程一、二冊;提高班學生入校英語成績應當在中等以上,學習時間為兩年,以達到英語應用能力A級為目標,教材為《新編實用英語》綜合教程全部四冊書;專升本班可與提高班一起上課,只在大三時進入專升本班,強化英語能力,迎接專升本考試。達標班學生達標后可以不再學習英語,提早輕裝上陣,在其專業技能上下工夫,提高其專業技能水平。對不達標學生繼續進行補課,以求達到最低標準B級,達不到者不頒發畢業證。
增加多媒體教室,充分利用電子教室、多媒體課件學校應當繼續加大投入,讓學生上課基本上在多媒體教室進行(Being all ears 聽力部分在語言實驗室上),這樣做的好處是:(1)教師可利用金山詞霸,上課時讓鼠標短暫停留在學生可能不認識的單詞下面,以便注釋單詞,從而解決生詞太多的問題。(2)多媒體課件的充分使用,可大大節省教師的板書時間,從而減少教師講課占用的時間,增加學生有效訓練的時間,真正做到精講多練,提高教學效率。
開放語言實驗室可以在課余時間及周六、周日對學生開放語言實驗室(可適當收費),由專職輔導教師對學生進行英語應用能力訓練,讓學生盡早了解并適應英語應用能力考試的題型,從而盡快通過達標考試。另外,還可成立英語學習補習班,對英語成績較差的學生進行補課,使語言實驗室發揮最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陳嘉.課程綜合化建設的探討[J].云南高教研究,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