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職業教育以培養職業行動能力為目標,而經驗性知識是職業行動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應從管理學中知識管理的角度出發,分析經驗性知識的內涵及其對職業教育的影響,運用對經驗性知識的管理完成培養職業行動能力的目標。
關鍵詞:職業行動能力;經驗性知識;隱性知識;顯性知識
根據歷史記載,手工業生產者技術養成采用的培養模式普遍是學徒制,掌握技術的途徑是在師傅指導下,學習者在工作中反復實踐、積累經驗、提高技能。當今,職業教育以培養職業行動能力為目標,而經驗性知識是職業行動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因而經驗性知識對職業教育目標的實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經驗性知識的大部分由隱性知識組成,其生成與傳播是比較難以控制的,因此,如何將經驗性知識管理應用于我國職業教育的改革與發展中,是值得思考與探索的。
經驗性知識的內涵
(一)定義
詞典中對經驗性知識有這樣的定義:將知識作為一種能力來看待,這種能力是通過實踐經驗獲取的。經驗是促使這種知識生成的重要因素,要生成經驗性知識必須有豐富的經驗積累。
從知識管理的角度來看,經驗性知識是行動知識的一種形式。這種知識可將顯性知識(指可系統歸納、準確表述、易于交換,即可格式化、規范化、系統化傳播的客觀知識)與隱性知識(指因高度個性化、無序化、分散化而難以表述、記錄、存儲、傳播的主觀知識)以某種方式組織和建構起來,以使工作或職業目標的實現進一步優化。
(二)生成
經驗性知識的生成來源如圖1所示。經驗性知識的主體應掌握顯性知識,一般是指概念、原理等理論性知識(如技術知識、工藝知識、程序知識、方法措施知識等),然后與有關作用關系、功能依賴關系的隱性知識融合起來,生成對實際工作最具效用的經驗性知識。

經驗性知識不但涉及事物本身,也涉及事物發生發展的方式與過程,也就是涉及“是什么”和“怎么做”的問題。具備這種知識可以使我們更有效并穩定地從事某種活動。經驗性知識主要以兩種知識為基礎,或者說經驗性知識生成分為兩個階段:一是通過許多類似情況的處理所積累起來的經驗性知識,如醫生在處理多例類似病例以后會積累起關于此種疾病的經驗性知識。二是處理與以往所遇情況不同的各種特殊情況的經驗性知識,如醫生在手術中處理緊急情況的能力。前一種知識使我們在遇到類似情況時知道采取什么手段是可行的,并能考慮到可能出現的風險、錯誤,以及這些風險或錯誤的產生原因及避免方式。后一種知識則有助于在豐富經驗的支撐下巧妙處理臨時發生的緊急情況,是經驗的發展。
經驗性知識的生成主要通過實踐,并需要經歷較長的時間。在此過程中如能有經驗豐富的人員給予及時指導,對經驗性知識的生成會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職業學校的教師應學會如何有效地引導學生,這是學生經驗性知識生成的關鍵。
對實際工作過程的模擬是經驗性知識培養的有效方式。近十年來,行動導向理論對德國職業教育產生了歷史性的影響,學習領域及學習情境都是在這一理論下產生的新概念。該理論將學習過程細分成一個個模擬實際工作任務的情境,學生在這樣的與實際工作情況密切相關的學習中,學習目的更明確,學習也更主動。這種理論指導下的很多學習活動都是小組工作,因此這種培養方式還可以促使學生學會與人共處以及在職業活動中與人進行有效溝通,各小組成員可以在學習中相互促進。行動導向的職業教育更容易培養學生的職業行動能力,以適應將來多變的職業工作要求。
(三)重要性
在新技術領域有這一種說法,認為經驗對生產成效已經越來越失去意義了,尤其是在高新技術領域。與這一說法相對的觀點則認為,只要人還以某種方式參與生產過程而對整個生產系統起一定作用,人的經驗對整個系統的可靠性和效率就有不可忽視的作用。事實上,隨著科技的進步與發展,我們對經驗已產生了新的要求,也許以前的經驗在運用新技術、新設備的工作中顯得不那么重要了,但是新的生產方式要求具有新的經驗性知識,在工作過程中遇到故障及不可預料的事件時,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應對,而在這種情況下,經驗仍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四)經驗性知識與行動能力
在德國,若在從事相關職業的過程中積累了足夠的經驗性知識,具備了從事該職業的行動能力,即使沒有接受過正規系統的職業教育,也可以申請參加行會的專業考試,獲得職業證書。2005年改革后的德國新職業教育法規定,如從事相關職業的時間1.5倍于該職業所需的職業教育時間,即可申請該職業的專業考試,考試通過后可獲得該職業的職業證書。在其他歐洲國家,如英國、荷蘭、丹麥、法國、挪威、瑞士,經過認證的職業經驗可以全部或部分地轉換為相關證書,也就是說職業能力經認證后,不僅可以獲得考試許可,甚至可以減免一部分考試內容。因此,系統的職業教育僅是獲得職業行動能力、積累職業經驗性知識的一種途徑,而掌握職業行動能力、獲得職業經驗性知識才是根本目的。

從圖2中可以看出,經驗性知識是行動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行動能力、行動準備、個人素質以及任職職責共同決定了職業行動能力。經驗性知識主要由隱性知識組成,這種知識不能或很難用語言文字加以表達,而且通常與實際行動直接聯系,只能有條件地向顯性知識轉化。隱性知識總是存在于個體之中,并與其緊密相連、無法分割,隱性知識對工作任務的完成起著決定性作用,但傳統的學校職業教育中對此缺乏重視。經驗性知識中的另一部分顯性知識則可以用語言文字、數據等表達出來,可被方便地存儲于各種媒體中而游離于個體之外獨立存在。由于顯性知識相對于隱性知識的易操作性,因而是傳統職業教育與傳統知識管理的主要對象。
經驗學習理論
經驗導向的學習觀是現代職業教育的學習觀之一。經驗學習指的是通過經驗的形成與積累來學習。近年來,經驗學習開始進入科學領域的視野,特別是受到認知心理學的關注。在職業教育中,經驗學習的核心不是搜集和獲得經驗,而是對具體經驗的評價與反省。按照經驗學習理論,學習行動分為四個階段:一是學習的起點是具體經驗;二是要求個體對職業世界和生活世界進行整體觀察,發現學習與職業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間的相互關系,并與原有的知識基礎形成一種結構關聯;三是要求個體通過對這種結構關聯的反思與邏輯思維產生職業經驗的方案;四是通過主動實驗在新環境中嘗試這一方案(如圖3所示)。

在現代社會,人們必須經常面對許多全新的課題,而解決這些課題既沒有參照物,又無法與已有經驗建立起直接聯系,這就需要人們具備對已有經驗的遷移能力和創新能力。經驗性學習適合于從具體經驗中學習在復雜多變環境下解決綜合問題的能力,因此是培養創造能力的基本的、最佳的方案。
經驗性知識對培養職業行動能力的影響
從教育學的角度看,所有的教育類型都涉及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這兩類知識的傳播,因而作為知識傳播途徑的教學過程,實際上也是一個知識管理的過程,涵蓋了對知識的系統獲取、選擇、應用、評價和發展等方面,因此知識管理理論被運用到教育教學論的研究中。職業教育的目標是使受教育者具有從事某項職業的職業行動能力,按照“冰山理論”,約80%的行動能力歸屬于隱性知識,其中一大部分又歸屬于經驗性知識。因此,在研究職業教育教學論時不能不考慮是否對經驗性知識給予了足夠的重視。

參照圖4,結合傳統的職業教育,可以總結出以下幾點:
1.知識結構的工具化意味著可使知識通過各種媒介的支持格式化、規范化、系統化傳播,而越是對個人行動能力的培養有意義的知識越難以被工具化。也就是說,越是對實踐工作任務的完成具有重要性、決定性的知識,越難以通過傳統的職業教育加以傳播。
2.對顯性知識可以比較方便地進行專業影響和管理,而對隱性知識尤其是經驗性知識的影響和管理就不那么容易了,而經驗性知識對行動能力的培養及對實際工作任務的完成具有相對更重要的作用。
3.傳統的職業教育非常注重容易工具化的教育內容,而這些教育內容主要涉及顯性知識,因而對個人職業行動能力的培養效果不佳。
因此可以說,相對于傳統職業教育,通過工作過程學習的開放式的教育形式對建構有效的知識結構更為有利。
運用經驗性知識培養職業行動能力
既然傳統的學校職業教育不能完成培養實際工作所需行動能力的任務,那么應該怎樣組織職業教育才能使受教育者建構有效的知識結構呢?根據“階段性方案”的原則,可將各種學習形式根據其對知識不同的處理方式連接起來,從而使各種學習形式有效地互補,起到充分挖掘學習者學習潛能的作用。
第一步是在學校職業教育的框架下進行顯性的理論與實踐知識的傳授,如技術知識、工藝知識、功能知識等等。
第二步是根據企業實際工作要求進行各種知識兼容的實踐活動,這一階段涉及的知識有過程知識、準則知識、措施知識等,這類實踐活動的實施需要企業的參與并涉及隱性知識的管理。
第三步是行動知識與經驗性知識建立的階段,需要通過企業的生產實踐培訓來完成,這種學習形式涉及的主要是隱性知識的管理,只有通過這一步才能獲得大量的對實際工作真正有效的知識,如條件知識(指時間、邏輯序列或關鍵環節等的掌握)、信號知識、組織知識、故障知識(故障的預防、診斷與排除)等。
這種實踐導向的對行動能力的培養方案不僅要求學校教育與企業實踐培訓相結合,而且需要一個完整、封閉的循環過程,這是多數學校很難保證的,要解決這一問題就涉及職業教育的一個研究熱點:校企合作。
近年來,我國職業教育界研究的另一個熱點是課程改革。一般來說,課程內容涉及兩大類知識:一類是事實、概念以及規律、原理方面的陳述性知識,一類是經驗以及策略方面的過程性知識。事實與概念回答的是“是什么”的問題,理解與原理回答的是“為什么”的問題。而經驗回答的是“怎么做”的問題,策略回答的則是“怎樣做更好”的問題。職業教育是培養技能型和技術型人才的主要途徑,技能型人才的主要任務是解決“怎么做”的問題,而技術型人才還要進一步解決“怎樣做更好”的問題。根據前面對經驗性知識的生成及來源的分析可以確定,經驗性知識應是陳述性知識與過程性知識的組合,并以過程性知識為主。職業學校的學生多是具象思維或形象思維能力較強的人,能較快地獲取經驗性知識(主要指過程性知識),因此,職業教育的課程開發及教學過程應以獲取經驗性與策略性知識為主要目標,課程開發的關鍵在于幫助學生獲得實際工作最需要的、最受企業關注的經驗性知識。
參考文獻:
[1]姜大源.職業教育教學組織的理念說[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6,(3).
[2]趙志群.職業學習理論的最新發展[J].職教通訊,2003,(4).
[3]吳全全,姜大源.隱性知識管理[J].中國培訓,2005,(3).
[4]姜大源.學科體系的結構與行動體系的重構[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6,(3).
作者簡介:
程娜,同濟大學職業技術教育學院職業技術教育學專業2004級碩士研究生。
陳祝林,同濟大學職業技術教育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