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推式學習法”是將學習內容進行科學的分解與組合,然后推送到學習者桌面的一種培訓方法,這種方法對于近兩年充實到職教一線的非師范類大學畢業生完成教師專業化教育是可行的、有效的。
關鍵詞:職業教育;“推式學習法”;教師專業化
職業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培養適應現代化建設需要的高技能專門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完成這一任務的關鍵是要有一支適應我國當前職業教育要求的高素質的職教師資隊伍。目前,我國各類職業學校師資隊伍的組成不容樂觀,要么缺少學科專業化教育,要么缺少教師專業化學習。特別是近兩年,許多職業學校為了適應發展的需要,引進了大量不同專業的本科畢業生,他們大多數沒經受過教育教學理論與實踐的培養,也就是說,他們接受過學科專業化教育,但沒有受到過教師專業化培養。這些青年教師初上崗就擔負著較重的教學任務,因而對青年教師進行培訓就顯得十分緊迫。
將青年教師集中起來進行傳統的講授式培訓,這種培訓模式不可避免地會發生“工學矛盾”,培訓成本也很高,同時,被培訓者對培訓內容更多的是記憶,缺乏應用與反思,其內在驅動力難以有效激發,培訓效果難免不盡理想。另外,教師專業化是一個連續的、動態的、終身的過程,一次性的集中學習也難以奏效,因此,如何在低成本的前提下尋求可控性好、學習效果好,又不影響教學任務的培訓方法,就成為教學管理者的當務之急。
“推式學習法”的定義和宗旨
“推式學習法”的定義是:培訓組織者不再需要把受訓者集中起來,而是把組織推薦的學習材料分解成細小模塊,定期(每天或隔天)用紙媒或電子媒介的方式直接推送到培訓對象的桌面,由其自行學習,輔以階段性的學習效果檢驗和評估手段,以實現既定的培訓目標。“推”有兩種明確的含義,一是要求組織者把學習材料推給學員,而無需學員自行索取或尋找;二是以這種半制度化、半強迫式的學習策略推動學員的進步。
“推式學習法”的宗旨是:每天一小步,每年一大步。它強調的是學習的分解化和持續性。分解化是指可以把青年教師需要學習的內容分解成信息量很小的學習單元;持續性則要求每天不間斷地持續學習,結合自己的教學工作,定期寫出教與學的總結。如此學習,培訓對象每天只需花15分鐘左右的時間就能掌握推送的內容,這對教學任務重的青年教師不會構成壓力,也不會影響其他工作。如果培訓管理者能根據學校教學工作的實際需要有效地組織好學習材料,經聚沙成塔式的每日推送,“每年一大步”自然會水到渠成。
“推式學習法”的運作
“推式學習法”與學校傳統的培訓不同,需要有培訓管理的全套標準流程。培訓管理人員應在認真研究學校需要的基礎上,根據不同的專業和不同的受訓對象設計不同的推送內容,并且有計劃、按層次、分步驟地遞進實施。
“推式學習法”特別強調的是“推”。傳統觀念認為教師是知識分子,會主動進行學習,自行尋求延伸的學習材料,因此只需給出學習目標和要求即可。實際上,這種想法常常落空,尤其是在技校類職業學校。技工學校是為企業輸送技術工人的,不存在升學的壓力,同時許多企業單位來學校招工也不是全憑學生的學習成績擇優錄取,這就導致學生的“學”與教師的“教”失去了競爭,從而滋長了惰性。據長期觀察發現,年輕教師中,無論愛學習的還是不愛學習的,很少有人主動地去學習和鉆研教育教學理論和教學方法,大多數只是備教材、寫教案、講課,甚至很少看教學參考書。有關研究也表明,成人學習者往往具有惰性,即使其有強烈的學習愿望,也很少積極主動地去尋求學習材料或幫助。但如果把學習材料放在他們的桌面,他們定會按要求較好地完成學習。因此,為了盡快完成青年教師的教師專業化培養,培訓管理者必須運用各種手段組織好學習材料,并將其推送到青年教師面前。具體手段可視學校的資源與條件自由選擇,從最基本的紙介質到現代化的電子手段如電子郵件、網絡技術等。
“推式學習法”的優勢與劣勢
“推式學習法”的特點決定了其具有不可忽視的優勢:
一是可消滅培訓死角。教育學、教育心理學、職業教育學等需要教師掌握的理論知識是一門門系統而龐大的課程,如果把教師集中起來進行整體性的知識學習,不但會造成巨大的實際成本和機會成本,而且不能使教師把所學的理論及時地與實際聯系起來。“推式學習法”之所以能突破培訓價值最大化的“瓶頸”,就在于其化整為零的學習機制,在科學分解和組織的基礎上,能及時地與實際相聯系,不僅能高效完成大型課程的學習,更有利于把大量使用的小方法、小技巧、小案例推送到學員面前,從而徹底消滅培訓死角。
二是輕松無壓力。傳統的培訓強調的是正式的、刻意的因而也是頗具壓力的學習方式,“推式學習法”則是輕松的、隨意的、細水長流式的,學習可以是見縫插針式的、工作間隙調劑式的。這種學習方式顯然適應當前職業學校專業教師少,教學任務重的特點,也更符合成人學習的習慣。
三是成本低。傳統培訓的成本不僅包括實際支付的各種顯性費用如管理費、培訓課酬、學員差旅費等,更驚人的是學員離崗帶來的隱性成本,而“推式學習法”把隱性成本降到了零,顯性成本也有大幅下降。
四是能體現培訓創新。培訓創新不是為創新而創新,其首要意義在于以新穎的方法提升受訓者的學習興趣,進而提高學習成效。此外,培訓管理者有責任不斷探索適合我國職業學校具體情況的各種培訓手段,尤其是超越傳統培訓的方式。這樣經過一段時間的積累與磨合,一套科學的、具有本單位特色的培訓內容與管理方法體系就會初具規模。
五是可真正形成學習型組織。學習型社會是一個全民學習化、學習終身化、終身學習化的社會,在這種社會中,學校應首當其沖成為學習型組織。我國大部分職業學校多年來由于受到生源的困擾,往往重招生,重管理,輕教學,造成了學習氣氛淡、學者型教師少的局面,在技工類學校這種現象尤其嚴重。隨著我國經濟的長足發展,職業教育顯示出了其前所未有的地位,要與時俱進,技工類學校以往輕學習、輕科研的現象必須徹底改變。“推式學習法”能把學習變成每個人的例行工作,變成每個人的習慣,只要組織管理得法,理應對建設學習型組織發揮積極作用。
“推式學習法”也有其缺陷:
“推式學習法”需要大量的信息“積木”以供組合和推送,要想覆蓋職業教育的主要培訓領域,“積木”的數量不在少數,這對于學校負責培訓管理的部門來說,無疑是一個很大的工作量,而且這類收集工作具有上手易,但“難度快速遞增”的特點,最后常常是虎頭蛇尾、難以為繼。克服這一缺陷的可行方法是揚長避短,善于利用社會資源,聘請相關專家給以指導。另外,大范圍地應用“推式學習法”需要具備良好的網絡條件。
為了使學校成為學習型組織,使教師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使學生在學校學習好、成長好,尋找、探索符合中國職業教育特點的教師培訓新思維和方法體系是十分必要的,“推式學習法”為此提供了一個高效、低成本、可行的選擇。只要各相關部門不斷總結“推式學習法”的培訓經驗與教訓,大力開發優秀的素材庫,假以時日,一整套具有鮮明中國職教特色的“推式學習法”培訓體系就可以基本建立起來,屆時,真正受益的絕不僅僅是受訓者。
參考文獻:
[1]盛賓.論師范教育轉型與教師終身教育體系構建[J].教育與職業,20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