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北振興中抓住發展機遇—金融機構的發展思考金融機構如何在東北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中抓住機遇,在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的同時創新服務,增強自身核心競爭力,已成為需要思考和研究的新課題。
東北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是東北地區經濟和金融的一次歷史性發展機遇。如果東北地區銀行業能緊緊抓住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的重要機遇,轉變經營觀念,加快信貸結構調整的步伐,改善金融服務,不失時機地投入到支持東北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當中去,東北地區銀行就能加快發展,擺脫困境,走上穩步健康發展的軌道。
把握住機遇
將老工業基地振興與金融機構扭轉經營困境相結合。老工業基地的改造勢必將全面提升東北的地域經濟環境,重新造就一批效益平穩、發展前景良好的大中型企業,必將創造更多的金融需求。在支持東北振興的過程中,金融機構要始終把握經濟發展脈絡,以市場為導向,以客戶為中心,以效益為目標,努力優化貸款結構,繼續強化信貸管理,不斷創新服務手段,推動東北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將促進傳統產業升級與金融機構信貸結構調整相結合。金融機構要優化資源配置,重點支持綜合效益高、比較優勢大、影響力強的農業產業化民營龍頭企業。應加大對化學工業、鋼鐵工業、新型建材工業、交通運輸裝備制造業、機床與成套設備制造業、軍事裝備制造業六大行業的支持力度。在六大行業中優選信貸載體,加大對效益良好、技術先進、產業突出、行業優勢明顯、有知名品牌和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型集團性非公有制企業的營銷力度,使信貸資金和金融服務向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具有產業經濟優勢和發展潛力的行業傾斜。對于發展好的集團性企業,進一步完善“主辦行制度”和“集團統一授信制度”,開辦公開統一授信業務,積極促進企業向規范化、集約化方向發展。同時還應積極引導信貸投向,加大對新興現代服務業的支持力度。
將經濟結構多元化發展與打造銀行核心競爭力相結合。一是對堅持以銷定產,以銷定貸,貸款歸行,并愿意由銀行參與生產、銷售和資金運轉管理,成長性好,發展潛力巨大的中小民營企業,可辦理最高額抵押,實行循環授信,在規避風險的前提下,為其提供靈活、方便、高效的融資方式。二是將個體私營企業納入“雙優戰略”載體,優化信貸結構,推進集約化經營。對有實力的私營企業可在一定信用額度內發放信用貸款,或由政府公務員、大學教師、收入較高的特業職工為其提供保證擔保。對個人VIP客戶可推行最高額可循環使用貸款,一次核定信用額度,隨用隨放。
創新服務手段,提高服務水平。銀行業要加快發展,必須堅持以客戶為中心,以需求為導向,根據客戶需求,創新金融服務,其關鍵點在于為客戶提供全方位、立體式、個性化的服務平臺,在授信融資、結算、信息等方面提供優質高效的金融服務。一是提高審批效率。將貸款調查、審查、審批各環節的工作職責由不同部門承擔,各部門分工協作,各司其職,實行貸款限時制,推行扁平化管理模式,縮短貸款審批層次,提高工作效率。二是規定審查內容。對客戶提供資料的完整性、客戶信用、法人代表素質品行、擔保人狀況等內容進行規范。三是加大信貸投入,打破所有制界限,只要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導向,產品有市場、企業有效益、法人有信譽的客戶都要積極給予金融服務和信貸支持。四是提高服務水平,推出全新的結算工具,暢通匯路,提供方便、快捷的結算服務,發展個性理財和差異化服務,為客戶擔當融資顧問。五是拓寬服務范圍,開展各類咨詢業務,利用專業優勢和不斷發展的信息網絡,為客戶提供市場、產品項目和技術信息服務。六是改進服務手段,加快網絡建設,為客戶提供現代化管理手段。七是支持企業通過股份制改造和重組、并購等方式進行直接融資。
處理好三大關系
金融機構需要東北振興,東北振興需要金融機構,但是貸款不是東北脫貧的工具,金融機構也不是政府的提款機。金融機構在加快發展的同時,應在支持東北振興中保持理性發展。
妥善處理好加快發展與加強管理的關系。金融機構要在支持當地經濟加快發展中,切實解決粗放經營,重貸款輕管理的問題。只有加強改革,提高效率,才能增強風險防范意識;只有通過全面有效的管理,才能促進經濟加快發展。必須徹底擺脫歷史上的“項目怪圈”,避免出現一些企業在自籌資金達不到規定標準的情況下,弄虛作假,動用貸款上項目,建成后不是設備問題就是缺少流動資金或市場,造成企業時開時停,貸款無力償還的情況。
妥善處理好盤活存量和用好增量的關系。各方面應協調配合,深挖資金潛力,采取經濟、法律等多種手段,努力讓“壓死”的資金活起來。只有通過盤活存量,才能吸引新的資金流向東北,更好地支持東北經濟振興。在支持東北振興的過程中,爭取新的項目往往成為一些機構努力的目標。然而如果沒有一個良好的、市場化的投融資體制,辛辛苦苦爭取來的新項目,往往不僅不能推動存量的改組,反而成為新的包袱,催生新的不良資產。
妥善處理好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的關系。金融機構要積極配合有關方面改善投資環境,支持資本市場發展,逐步加大直接融資的比重,更好地優化和配置社會資金。
在發展中解決困難
東北地區金融業發展面臨不良資產較多、信貸質量不高、金融風險較大等突出問題。企業尤其是國企債務包袱重、資信等級低,為此金融機構要在支持東北振興中加快解決所面臨的問題。
上劃虧損掛賬,消化歷史包袱。關于老工業基地包袱問題,各金融機構明確提出了消化歷史包袱的要求。但由于各級金融機構歷史包袱大,如果沒有總行的統籌規劃,單憑東北幾家國有銀行自身在入世五年過渡期內消化,已沒有可能。各金融機構的總行可考慮上收東北地區銀行虧損掛賬,減輕經營負擔,對各金融機構的持續發展提供支持。具體方式可采取按照每年增盈減虧額度上劃,也可每年按照虧損掛賬余額的百分比上劃,也可以用增加資本金等方式消化歷史包袱。
增加呆賬貸款的核銷能力。東北地區金融機構以自身的力量根本無法核銷大量的呆賬貸款,總行如能每年拿出相當于呆賬貸款余額10%~20%專項資金用于核銷呆賬貸款,并在利潤考核時予以考慮,或者對部分貸款爭取減免息政策,可大大緩解東北地區金融機構的財務壓力。對無生產經營活動、無償還能力的企業,由政府組織、金融機構參與,對企業資產進行變現還貸,損失部分符合呆賬核銷條件的由國家給予政策核銷。
擴大減免表外應收息政策的適用范圍。金融機構現行的減免息辦法規定只有2000年底前的表外息才享受減免政策,而實際上符合減免條件的不良貸款企業大多數生產經營不正常,甚至有相當一部分企業處于停產、半停產狀態,對其實施減免息主要是各金融機構為最大限度減少信貸資產損失而采取的一種優惠政策,這類企業用于償還貸款的資金大多數來源于企業的主管部門或兼并方,依靠自身的生產經營收入根本無法償付各金融機構貸款本息,導致“免息還貸”實施后,各金融機構2000年底后形成的表外息難以清收。因此,如果將企業全部的表外息或政策性貸款及特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不良貸款表外息納入到減免政策的適用范圍,可充分發揮債務減免在不良貸款清收盤活過程中的杠桿作用。
實現不良資產的再次剝離。人民銀行的資料顯示,中央政府在東北的金融問題將會考慮進行投融資體制改革試點,使東北的金融環境從總體上有所好轉。東北的債務問題是此次考慮的一個重點,由于東北各行不良資產居高不下,特別是政策性專項貸款和上次剝離時由于種種原因未能將不良資產徹底剝離,使各金融機構歷史包袱越發沉重,嚴重影響制約其經營和效益??衫弥醒氲恼邉撛鞐l件,為金融機構提供二次剝離不良資產的機遇,改善資產結構,增強經營實力與競爭能力。
爭取適當放寬東北地區金融機構對優良客戶的信貸審批權限。隨著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與改造步伐的加快,一大批新項目逐步落戶東北,其中包括一批外商投資企業和世界五百強大公司的控股公司,國家發改委專項審批的第一批東北老工業基地國債項目共35個,總投資額為310.1億元,銀行貸款182.3億元。如適當放寬東北地區金融機構對優良客戶的信貸審批權限,適當放寬金融機構公開統一授信和內部統一授信的權限或開通東北振興重點項目審批的“綠色通道”,可為東北地區金融機構拓展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中的重點項目提供寬松的營銷環境。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沈陽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