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星期二,中國股市出現了十年來最大一次暴跌,1500余只股票有近800支跌停。滬深兩市單日跌幅近9%。不可思議的是,當天,從東半球到西半球,除越南和中國臺灣以外,全球主要股市也隨之跌跌不休。在美國道瓊斯工業股票平均價格指數收盤下跌了400多點,是“9.11”事件以來(2001年9月17日后)的最大跌幅;反映歐洲股市總體行情的道瓊斯斯托克600指數下跌了2.7%,英國金融時報指數收盤時跌幅為2.3%;新興市場國家股市受影響更加明顯,從俄羅斯到拉美國家都出現了股票拋售風潮,其中,俄羅斯RTS指數下跌了3.3%,巴西BOVESPA指數下跌6.6%,土耳其股市下跌4.5%;28日,東京日經指數開盤就暴跌了700多點,跌幅一度達3.89%;韓國KOSPI指數開盤就重挫3.51%,是三年來最大跌幅。
上述景象給我們帶來的感覺雖五味雜陳,但更多的則是驚喜,不管其間有多少偶然因素在內,全球化進程中的中國因素已的確開始讓世人刮目相看了。按道理說,在仍實施較嚴格資本項目管制背景下相對封閉的中國股票市場似乎不應該對世界產生如此之大的即時影響,但看看一些國家股市投資人拋售了那些行業的股票,就能印證“中國因素”的作用。在這個“黑色星期二”,從澳大利亞股市到歐洲股市,價格大跌的都是石油、礦業、建筑原材料業的股票,因為中國股市的暴跌讓這些國家的投資者立即產生了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即將“泡沫破裂”的豐富聯想,因而與中國市場需求有關行業的股票當天遭到拋售,僅憑這一點就可以看出,“中國因素”已成為全世界都不能不認真對待的一個問題。
從1949年到1978年,中國有整整30年的時間被世界經濟邊緣化了,“自力更生”的口號雖然傲骨錚錚,但沒有搭上全球化列車的代價就是國民的普遍貧窮。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就是融入全球化、駕馭全球化的歷史。可以說。中國的確已成為本輪全球化的最大受益國之一。30年前,有誰能想到中國的可貿易商品會所向披靡地沖擊世界市場?有誰能想到美國、歐洲這些50年來力倡貿易自由化的經濟體會時不時地動用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工具來對付中國的經濟進攻?還有誰能想到在十年前還有著脆弱混亂名聲的中國金融會擁有全球金融市場第一玩家(一萬億美元外匯儲備)的實力并成為全世界活躍金融機構最看好的市場?是的,我們有很多很多想不到,而這一切都歸功于近30年來中國所采取的正確的發展戰略和政策。
影響雖然大了,被關注程度雖然提高了,但是,中國仍然是一個金融大而弱的國家。據最新統計,在亞洲十個經濟體(中國、泰國、印度、印度尼西亞、菲律賓、馬來西亞、韓國、新加坡以及臺灣地區和香港地區)銀行盈利能力的比較中,中國銀行業在撥備前利潤/平均總資產、撥備前利潤/平均風險加權資產、平均資產回報率這三項指標中都排名倒數第一。我們都知道,中國銀行業在金融業中占絕大比重,落后的銀行業加上比銀行業仍相差多多的證券業和保險業,中國金融業和世界先進經濟體的差距到底有多大就可想而知了。所以,我在前面才說,中國股市狂跌能造就全球性的“黑色星期二”給人的感覺首先是“五味雜陳”。
怎樣讓中國變得更強大?這取決于我們能否冷靜地對改革開放30年來的經驗教訓進行認真深入的總結并在新形勢下從技術經濟、政治軍事、文化教育等等方面做出戰略性調整,當然,金融當局也應該為上述調整構劃出能夠體現新思維的新金融政策。
在現代經濟中,除文化價值觀外,其他所有方面的調整幾乎都可以用金融因素的調整來達到目的,這就是馬克思所說的“貨幣第一推動力”的意思。而金融因素的調整只有用更加大膽的想象力才能設計出體現新思維的“新金融政策”。如果我們墨守成規,就會坐失良機;如果只是采取偏于中庸的所謂穩健方式去推進金融體系調整就很難取得能為世人稱道的進展。從目前國內外形勢看,中國真正到了不拘一格出思路出招法的時候了,只有形成一整套服務于建設一流強國目標的新金融政策,中國才能從金融弱國變為金融強國,那時,才會真正出現“中國得感冒,全世界打噴嚏”的生動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