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perience of Guarantee for Smalland Medium Enterprises in Foreign Regions
發達國家和地區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體系較完備,運行模式較成熟。
信用擔保體系在國際上已經有比較悠久的歷史和成熟的經驗,并且成為化解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的重要中介機構之一。普遍來看,一國(地區)的經濟發展與社會信用環境水平越高,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制度建設也越成功。1997年英國一家評審調查機構對146個國家和地區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進行了調查和分析,評出了11個最佳機構,前四位分別來自日本、中國臺灣地區、韓國、美國(見表)。
境外成熟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由于各國(地區)的實際情況不同,在運作模式、結構和功能上各有特點。許多國家和地區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設立的目的都是政府以本國(地區)產業政策為導向,為中小企業向金融機構提供貸款擔保,化解融資風險,減輕中小企業融資壓力進而促進中小企業健康發展。政府明確規定擔保對象的規模和性質,扶持重點是那些通過正常渠道不能獲得貸款和融資但又有發展潛力的中小企業。擔保計劃的重點是擴大就業、支持中小企業進口和技術升級、補充季節性流動資金和防止公害等。例如日本政府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計劃以每個時期的政府產業政策為依據,重點為符合產業政策的項目提供擔保。
擔保機構大致分為兩類:一是準政府機構或政府出資成立的社團法人等非營利性機構,二是政府有關方面、商業銀行、民間機構和個人等出資成立的股份公司和私營企業。與之對應,擔保機構的運行機制也呈現出兩大類:政策性和商業性。美國聯邦政府的小企業貸款擔保計劃是聯邦政府全額撥款,由聯邦政府代理機構即中小企業管理局直接負責執行和管理。日本在中央設立中小企業綜合實業團,是特殊法人,由中央政府撥款提供資本金,在地方按行政區設立52家信用保證協會,由財政及其他金融機構捐助支持。
美國、日本、韓國等國有固定的財政撥款來補充中小企業信用擔保資金,政府每年根據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數額和上年賠付情況進行預算撥款,也有國家和地區政府視擔保機構業務情況不定期地給予資金補充。
絕大多數國家的信用擔保機構并不承擔全部的貸款風險。為了分散和規避風險,國際上通常采用兩種做法:一是比例擔保,即擔保機構和銀行按貸款規模和期限進行一定比例的擔保,在擔保機構和銀行之間分散風險;二是建立風險補償機制,通常建立再擔保機構,以政府財力作為最后保證。此外,許多國家還采用抵押和反擔保等風險補償措施。
我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的構建及運行應借鑒國外成熟經驗。
我國信用擔保業的發展只有十年左右時間,國家指導性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成立也不過五年。目前,我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總體框架為“一體兩翼三層”,其特征是以政策性擔保為主體,約占95%,以互助性和商業性擔保機構為兩翼,擔保機構層次分國家、省級和城市三級展開,但信用再擔保機構缺位。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在運行過程中,體系內外部暴露出許多亟需完善的問題,比如政府對擔保業務的開展干預過多、擔保體系不健全、協作銀行配合力度不夠、沒有建立風險補償機制、缺少對擔保機構的法律規范等。對此,筆者建議借鑒境外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制的成功經驗,改進我國在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方面的不足。

拓寬各種擔保機構的資金來源和融資渠道。
各地政府應根據實際情況和財力狀況,在政策性擔保機構成立初期給予一定的資金投入,并隨著擔保機構業務的發展需要,保證擔保機構有長期穩定的補充資金。借鑒國外資金來源多元化的經驗,吸收銀行和社會資金。企業互助基金也可吸收企業和社會捐助。商業性擔保機構除了自由資金外,主要是通過私募和上市募集資本金,目前國內這方面的渠道還不暢通,可以制定相應的政策鼓勵商業性擔保公司融資。
完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
建立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以地方擔保機構為主。中央政府對全國實行統一的標準和管理方法,重點對不發達地區或特殊項目的中小企業實行擔保,并且對不發達地區的地方政府擔保進行再擔保。地方政府主要針對當地實際情況對創業期的中小企業或者暫時有困難的中小企業實行擔保,為互助擔保機構和商業性擔保機構提供必要的再擔保,帶動民間擔保機構的積極性。此外,還要加強各地擔保機構的聯系,加強合作或進行聯營。
發揮互助擔保和商業擔保機構的作用。在大力發展政策性擔保機構的同時,還應著力調動民間資金等其他資金投入擔保的積極性,發展互助擔保和商業擔保機構,拓寬擔保業務,形成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的多樣化發展格局,從而能夠為不同性質、不同產業、不同層次、不同需求的中小企業提供全面的融資擔保服務。
擔保機構自身要建立嚴格的風險防范機制。
建立擔保機構和協作銀行共同承擔風險的機制。在貸款銀行和擔保機構之間合理分擔風險,有助于銀行提升責任心。擔保機構和商業銀行分工協作,互相協調配合,共同加強對申保企業的監督。目前我國在擔保風險分擔上,協作銀行往往只要求權利而不愿承擔義務,擔保機構承擔了100%的風險,而國際上擔保機構平均承擔80%左右的風險。
建立風險預警系統,完善內控制度。以貸款銀行建立的貸款風險預警系統為基礎,跟蹤監測企業在銀行賬戶的變化、財務狀況、人事變動及經營管理等方面的變化,及時發現和處理風險。建立健全內部控制制度,主要包括審批、擔保、賠償分離制度,提高操作的透明度;對擔保限額進行審批;定期對擔保業務部門進行稽核;擔保部門定期將擔保業務運行情況向董事會報告。
建立風險準備金制度。擔保機構的準備金制度原則上應與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一致,擔保機構應及時足額提取代位代償準備金、擔保呆賬準備金、普通準備金等三種準備金用于應付未來可能發生的損失。
建立反擔保措施。擔保機構按照“區別對待,擇優扶持”的原則,依據申保企業信用等級確定申保項目是否提供反擔保措施及反擔保方式。
可以委托專業機構代理擔保。
政府委托專業機構代理擔保業務的優勢主要在于:一是可以防止政府直接干預,按市場機制運行,提高擔保基金的運作效率,降低風險;二是充分、有效地利用專業人員從事業務,減少擔保失誤。在委托代理中,應根據不同制度安排,建立權責利統一的利益和風險分擔機制,明確出資人和專業擔保機構之間的責權利,包括收費標準、成本和擔保損失分擔原則,以及擔保資金補償原則等。
實行政策性擔保與商業性擔保機構分類管理。
國外普遍對以實行政策目標為目的的政策性擔保機構和以盈利為目的的商業性擔保機構實行分類管理。這種管理方式值得我們借鑒。目前我國對商業性擔保機構的管理主要集中于資本金規模及其運作、控制擔保放大倍數、擔保機構信息披露和定期評級。實際上,不同擔保品種和擔保對象的擔保風險程度不同,具體的規范和管理方法也應有所不同。
完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的法律法規。
擔保行業只有在法律主體地位確立并有嚴格的市場規則時才能走上健康發展的道路,所以我國必須加快《擔保法》等法規的實施細則出臺,對《擔保法》的某些條款進行修改,使擔保人的權益得到有效保障,使中小企業與信貸機構在融資業務上規范發展。我國擔保行業缺乏相應法律的保護和規范,準入門檻和監管法規的缺失使一些投機性的民間資本盲目進入。《擔保法》實施細則尚未出臺,使執法存在一定的難度。
(作者單位:河北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