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05年下半年至今一直鬧得沸沸揚揚的蒙牛乳業與蒙牛酒業的糾紛讓我們再次關注商標與商號的權利沖突問題。本文主要從立法方面深入探討我國立法在處理商標與商號的權利沖突問題存在的問題,并且提出修改和完善相關立法的建議。
[關鍵詞] 商標商號權利沖突立法對策
一、我國與商標與商號權利相關立法現狀及缺陷
商標與商號權利沖突是指屬于不同主體的商標與商號文字相同或近似,使他人對商品或是服務的來源產生混淆和混淆可能的情形。
商標與商號權利沖突之所以產生是由多種原因促成的,其中有:知識產權本身的原因:知識產權的無形性和地域性;行政登記制度方面的原因:商標的全國登記制度與商號的區域登記制度的矛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完善導致的市場行為主體誠實信用度不高,惡意進行不正當競爭獲取非法利益的結果等等。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由于我國法律制度存在的缺陷,讓一些市場主體有機可乘。下面就與解決商標與商號權利沖突有關的法律法規進行分析:
到目前為止,解決這一問題的法律依據主要有《民法通則》、《商標法》、《反不正當競爭法》、《企業名稱登記管理規定》、《企業名稱登記管理實施辦法》和《馳名商標認定何管理暫行規定》、《關于解決商標與企業名稱若干問題的意見》。其中,《民法通則》、《反不正當競爭法》等大都是些原則性的規定。《企業名稱登記管理規定》和《企業名稱登記管理實施辦法》主要是針對企業名稱的規定,《商標法》主要是保護注冊商標的專用權,《馳名商標認定何管理暫行規定》主要針對的是馳名商標的擴大保護,只有《關于解決商標與企業名稱若干問題的意見》主要是針對商標與商號權利沖突而制定的。 我們通過分析可以看出,與解決有關商標與商號權利沖突有關的法律存在以下問題:
1.我國法律沒有把商號權作為一種知識產權來保護。雖然民法通則中把企業名稱作為人身權來保護,但這并不能充分保護上好權。因為由于商號與商標在表現形式、功能等方面的相似:商標和商號都可以由文字構成,都能起到標志商品或是服務來源,都有利于商品或是服務的宣傳,都包含著商業信譽等,這些特征使得商號不僅僅具有人身權的屬性,還蘊含著經濟利益,既有財產權的特征,因此,把商號權作為一種知識產權來保護,給與更加嚴格全面的保護才能充分的保護商號權,減少商標與商號權利沖突的發生。但是我國知識產權法律始終沒有把商號納入其保護范圍之內。
2.保護商號的法律法規位階、效力較低:商標權的保護可以通過國家的法律《商標法》來獲得比較全面的保護,并且對馳名商標還給予了擴大性的保護,但是商號權的保護只能從《民法通則》、《反不正當競爭法》這種相對于《商標法》專門法而言是一般法的法律來尋求保護原則性的保護,或者只能從作為國家工商總局頒布的行政法規《企業名稱登記管理規定》、《企業名稱登記管理實施辦法》來獲得保護。
3.我國沒有專門針對解決商標與商號權利沖突立法。從上面對現有法律法規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們既沒有把商標與商號權利沖突這一問題在某一專門的法律中,也沒有單獨立法。更不用說,對商標與商號權利沖突的概念、類型、沖突的認定標準和沖突后的行政和司法處理做出規定。這就為許多一味追求經濟利益的市場競爭主體有機可乘,從中“搭便車”去制造惡意沖突借別人花費巨大人力、物力打下的市場來謀取自己的非法的利益。
二、比較法上的借鑒與反思
商標與商號的沖突雖然在經濟發達國家和地區也存在,但是卻沒有像我國表現的那么明顯和頻繁,重要原因就是發達國家和地區立法上的相對完善:
美國商標法第42條(a)的規定用來調整兩者的沖突,他規定侵權的判斷標準:混淆的可能性。加拿大商標法把商標與商號統一加以規定,其中第6條規定了混淆的判斷標準:“(1)根據本法的宗旨,如果一個商標或商號在按本法規定的方式和情形下的使用會使其與另一個商標或商號相混淆,則該商標或商號構成與另一商標或商號的混淆。(2)如果同一地區內一個商標的使用與另一個商標的使用可能產生這樣的誤解,即不論與這兩個商標相關的商品或服務是否屬于同一類,它們是由同一個人生產、銷售、雇用或提供的,則這個商標的使用與另一個商標的使用構成混淆。(3)如果同一地區內一個商標的使用與一個商號的使用可能產生這樣的誤解,即不論與該商標及該商號相關的商品或服務是否屬于同一類,它們是由同一個人生產、銷售、出租、雇傭或者提供的,則該商號與該商標構成混淆。”法國《知識產權法典》第L.711-4條:侵犯在先權利的標記不得作為商標,尤其是有引起混淆危險的,同時第L.713-6條不禁止在先的、善意的、不會侵權的使用。德國在1994年修改的《 商標和其他標志保護法(商標法)》第5條把商號是公司標志,作為商業標志的一部分受到保護。我國臺灣地區則在商標法第37條規定商標圖樣有他人的商號的禁止注冊。第65條則規定了違反這一規定的處罰: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新科臺幣五萬元以下罰金。
從上面的比較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他們在解決二者沖突方面的優勢:或者是把商號納入商標法中給予與商標同等地位的保護,或者直接在立法中規定防止產生沖突的情形;同時規定了處理二者沖突的標準:依據混淆標準或在先權利原則,甚至較為詳細的規定對侵權者的處罰等。由此我們可以更清楚的看到我國立法的不足:一是沒有明文禁止沖突產生;二沒有規定沖突產生后的處理。
三、商標與商號權利沖突的立法對策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張平曾經上海大學知識產權學院舉辦的論壇上就商標與商號權利沖突的解決提出以下觀點:從沖突的解決看,有司法和行政兩個渠道。要從根本上解決,需要修改和完善法律。下面就商標與商號權利沖突問題的立法完善,借鑒他國和地區的經驗,提出幾點建議:
1.把商號納入知識產權法確立我國商號權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在我國商標法中加入一條關于保護商業標志的法律,其中包含商號,商號的保護參照商標法對商標的保護,馳名字號、著名商號的保護參照馳名商標和著名商標的保護。從而把保護商標和商號的法律置于同一位階中。相應的,要針對商號權的知識產權保護出臺對應的具體的保護條例和司法解釋,提升現有關于企業名稱立法的法律地位。
2.從商標申請和企業名稱登記的條件中限制商標與商號沖突的產生:《商標法》中增加關于侵犯在先權利的商標不得注冊和使用的規定,同時詳細列舉在先權利的范圍,在先權利不僅保護專利、商標、著作權還包括商號等權利。相應的,在《企業名稱登記管理規定》和《企業名稱登記管理實施辦法》中也規定商號不允許登記的情形,其中之一就是與在先的商標文字相同或相似容易引起混淆的情況。
3.在《反不正當競爭法》中增加關于解決商標和商號權利沖突的法律規定。其中在《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五條關于經營者不得采用下列不正當競爭手段從事市場交易,損害競爭對手中增加兩款:“如果一個商標在按本法規定的方式和情形下的使用會使其與另一個商號相混淆。” 和“如果一個商號在按本法規定的方式和情形下的使用會使其與另一個商標相混淆。”并相應的在第二十一條中增加這兩種情形使之受到與其他不正當競爭行為相同的民事、行政和刑事處罰。
4.針對我國商標與商號權利沖突的嚴重性,在我國商標法和反不正當競爭法中詳細規定商標與商號權利沖突的各種情形、判斷沖突的標準、責任的認定和承擔方式等。商標與商號權利沖突的類型有兩種:(1)一個企業的注冊使用的商標與他人的商號相同或類似引起混淆;(2)一個企業的登記使用的商號與他人的商標相同或類似引起混淆。
商標與商號權利沖突的判斷標準就是:引起混淆或者混淆的可能,即可與某一商號相同或類似的商標的使用,或者是與某一商標相同或類似的商號的使用能使一定數量的普通消費者產生這樣的誤解,即不論與該商標及該商號相關的商品或服務是否屬于同一類,它們是由同一個人生產、銷售、出租、雇傭或者提供的。
沖突產生后該如何認定責任的承擔?這要分兩種情況:假如是惡意沖突,當然要追究惡意行為人的侵權責任,停止侵害,賠償損失。但如果是善意的沖突,此時的處理規則最好是兼顧雙方的利益,堅持當事人雙方協商處理的原則,最好的處理方式就是馳名或者著名的一方用補償的方式讓對方停止使用該商號或者商標。
當然,一個問題的解決單純依靠立法的完善并不能解決,立法的完善只是讓權利人有法可依。商標與商號權利沖突的解決還需要法律制度在司法和行政中的實際運用。同時也需要司法和行政中不斷的有所創新和突破來為法律的完善提供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