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從運輸方式協調發展、交通運輸持續發展和交通運輸發展趨勢方面,回顧了關于物流綜合運輸體系五種運輸方式的共存性的文獻,最后通過實證分析,證明了物流綜合運輸體系共存性的存在。
[關鍵詞] 軌道交通運輸體系共存性
一、引言
在物流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中,五種運輸方式:軌道運輸、公路運輸、航空運輸、水路運輸和管道運輸,具有各自的特點,適合不同的需要,發揮著自己的作用。軌道運輸的特點是一次運量大,安全性和環保性好,但軌道建設投資規模大;公路運輸具有方便、快捷等優點,同時具有公路建設占用土地多、汽車廢氣污染嚴重的缺點;航空運輸顯著特點是飛行時速高、舒適性好,但機場建設成本大,大多建設在市郊,中轉十分不方便;水路運輸成本低,但是運輸速度慢;管道運輸在油、氣長距離運輸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五種運輸方式相互協調、共同發展是社會經濟協調發展必經之路。在關于物流綜合運輸體系五種運輸方式的共存性的文獻中,定性研究的多,定量研究的很少,本文從運輸方式協調發展、交通運輸持續發展和交通運輸發展的趨勢方面的文獻回顧,發現物流綜合運輸體系共存性的存在,最后通過實證分析,定量地證明了物流綜合運輸體系共存性的存在。
二、文獻回顧
客貨運輸量及其周轉量是經濟和社會活動對交通運輸需求的集中表現,彼此間存在相對的變化規律和比例關系。貨物運輸量的產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國家的資源和生產力布局。因此,貨物流向流量和運輸線路需要協調。根據國民經濟整體利益實現運輸的合理分工。地區的自然地理條件不同,地區之間和地區內部,運輸聯系及運輸方式的發展和布局也不同。如在我國西北、西南地區是內地大陸區,以陸上運輸方式為主,鐵路和公路在地區之間和地區內部的運輸聯系方面起主導作用,如果西北內地開發石油,從長遠看則以發展管道運輸為宜,在東部和南部沿海地區,運輸方式有鐵路、公路、海運、河運和管道等。因此,貨物流向流量和運輸線路的協調,需要五種運輸方式:軌道運輸、公路運輸、航空運輸、水路運輸和管道運輸共同發展。
交通運輸業要保持持續發展的方向,必須作到低資源消耗、高產出和環保。交通運輸業對資源的需求量非常巨大,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交通運輸業對土地的占用量較大;是鋼材、鋁和橡膠等資源的主要使用部門之一;是能源消耗大戶,據統計,世界主要發達國家交通運輸業的能源消耗占國家總能源的30%左右。交通運輸業嚴重地污染了環境,目前全世界由交通運輸散入空氣的有害氣體占大氣污染的一半以上,世界上許多城市道路、高速公路、鐵路和機場周圍地區都受到來自交通運輸的嚴重的噪音污染。可見。資源、環境和人口狀況決定了交通運輸業的發展必須走資源節約型、環境保護型的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因此,交通運輸業要保持持續發展的方向,需要五種運輸方式:軌道運輸、公路運輸、航空運輸、水路運輸和管道運輸共同發展。
現代交通運輸發展的宗旨是快速、大量、方便和節能。交通運輸的現代化趨勢主要包括:高速化,以高速公路和高速鐵路為代表、以磁懸浮列車和超音速飛機為目標的高速運輸系統正在形成;管理的計算機化,運輸管理信息系統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自動化和新交通系統是交通現代化的未來。今日的交通運輸已經進入了由公路、鐵路、水運、航空和管道五大運輸方式協調發展而形成的網絡。因此,交通運輸發展的趨勢,需要五種運輸方式:軌道運輸、公路運輸、航空運輸、水路運輸和管道運輸共同發展。
三、實證分析
根據上述文獻回顧,我們知道軌道運輸、公路運輸、航空運輸、水路運輸和管道運輸能夠協調發展和共同發展。因此,我們假設:
H1:軌道運輸、公路運輸、航空運輸、水路運輸和管道運輸的貨物運輸兩兩正相關。
貨物運輸分別采用貨物周轉量量,從2002年中國統計年鑒,我們得到1978年至2001年鐵路運輸、公路運輸、航空運輸和水路運輸的貨物周轉量(如表1),
通過Pearson相關性分析,運用SPSS統計應用軟件進行計算,計算結果如表3,公路運輸和水路運輸貨物周轉量之間的相關系數最大,為0.982,航空運輸和管道運輸貨物周轉量之間的相關系數最小,為0.579,航空運輸和管道運輸貨物周轉量之間,在0.05顯著性水平上相關,其他在0.01顯著性水平上兩兩相關。結果表明:軌道運輸、公路運輸、航空運輸、水路運輸和管道運輸的貨物運輸是兩兩正相關;完全支持了H1。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1 level (2-tailed).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5 level (2-tailed).
四、 簡短結論和政策建議
總之,通過從運輸方式協調發展、交通運輸持續發展和交通運輸發展的趨勢方面的文獻回顧,以及我國物流綜合運輸體系的實證分析,證明了物流綜合運輸體系共存性的存在。充實了定量研究物流綜合運輸體系相關文獻。政策建議:在物流綜合交通運輸體系規劃時,五種運輸方式:軌道運輸、公路運輸、航空運輸、水路運輸和管道運輸相互協調、共同發展,在社會經濟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