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電子商務對傳統財務會計的影響是深刻的,不僅使傳統會計理論的基本假設面臨挑戰(zhàn),同時也動搖了許多傳統的會計原則,本文對此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 電子商務會計假設會計原則
電子商務是Internet發(fā)展的直接產物,電子商務通過電子方式,在網絡基礎上實現商品物資、人員信息的協調,達到提高經濟效益和服務質量的企業(yè)目標。電子商務時代,財務分析成為會計工作的主流,傳統的會計核算不再是主要工作,會計信息管理、決策分析將占主要部分。電子商務使傳統會計理論的基本假設面臨挑戰(zhàn),也動搖了許多傳統的會計原則。
一、對會計基本假設的影響
1.對會計主體假設的影響。會計主體是指會計為之服務的特定組織,規(guī)定了會計活動的空間范圍,這個特定組織是有形實體概念,傳統的企業(yè)有較為固定的經濟資源和經營場所,企業(yè)的結構也相對穩(wěn)定。而在電子商務時代,會計主體概念的外延不斷變化。網絡公司作為一種虛擬公司,沒有固定的形態(tài)和確定的空間范圍,是存在于計算機網絡之中的歷史結盟體,他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企業(yè)。我們可以將會計主體看作一個相對的概念,以確定網絡公司“虛”的會計主體:計算機網絡上各獨立法人企業(yè)組成的臨時結盟體。這樣,我們就要用相對的會計主體假設替代現行的會計主體假設,就可以確定電子商務時代的會計核算的空間范圍,從而正確地確認和計量資產、負債、收入、費用等會計要素,向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會計信息。
2.對持續(xù)經營假設的影響。持續(xù)經營假設指會計上假設會計主體將繼續(xù)存在下去,而不會在可預見的將來清算解散。傳統的會計形式下,持續(xù)經營假設符合企業(yè)情況,從而提供的會計信息與會計目標一致。而在電子商務時代,虛擬公司是臨時性組織,其存續(xù)期很短。沒有在傳統企業(yè)中費用跨期分攤的問題,資產計價按其公允價值或可變現凈值而非歷史成本,持續(xù)經營假設將不再適用。同時,會計核算否定了持續(xù)經營假設,與持續(xù)經營假設想對應的是企業(yè)清算假設。企業(yè)清算假設要求對資產以非歷史成本進行計量,所發(fā)生的費用之處,收益都一次性計入清算期。
3.對會計分期假設的影響。會計分期假設是指將企業(yè)持續(xù)不斷的經營過程,人為的劃分為相等的時間段落,以使用戶及時了解會計主體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在傳統會計報告模式下,由于受信息處理與提供的技術限制,信息加工需要較長時間,以年,半年,季,月為單位,分為一個個相對獨立又相互銜接的期間報告會計信息,可以提供于手工處理相適應的。而在電子商務時代,由于財務報告采用實時報告系統,會計信息使用者可以及時從網絡上獲得最新的財務報告,而不必等到一個會計期間結束由報告企業(yè)編制財務報告后才得到。在這種財務報告模式下,相對來說,是否規(guī)定確定的會計期間將變的不那么重要,會計分期假設將被逐步淡化。
4.對貨幣計量假設的影響。貨幣計量是指會計核算以貨幣作為計量經濟活動的單位。隨著社會經濟環(huán)境的變化和科技進步,出現了諸如社會責任會計,人力資源會計等新領域,傳統貨幣計量假設的缺陷越來越明顯。電子商務時代的信息使用者強烈希望會計信息系統在提供貨幣化信息的同時,能提供有助于更加全面理解企業(yè)生產經營活動的非貨幣信息,如創(chuàng)新能力、市場占有率等表現企業(yè)競爭力方面的指標。但建立在貨幣計量假設基礎上的傳統會計確定,計量原則和方法卻很難用于非貨幣信息的確定和計量。傳統會計的貨幣計量假設受到挑戰(zhàn),應建立非貨幣信息確認和計量的相應準則,會計計量手段將不僅僅局限于電子貨幣,而會向多元化發(fā)展。
二、對會計原則的影響
1.電子商務對歷史成本原則的影響。歷史成本原則是指將取得資產時實際發(fā)生的成本作為其入賬價值。歷史成本原則是以持續(xù)經營假設為基礎,然而電子商務否定了持續(xù)經營假設,歷史成本原則將失去存在價值。隨著電子商務時代的到來,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使資產按現時價值、可變現凈值計價成為可能。另外,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企業(yè)的生產經營活動發(fā)生了顯著變化,新的會計對象不斷涌現,使得歷史成本原則下提供的會計信息更難滿足需要。采用現時價值計價,將可以為投資者的決策提供更有價值的信息。特別是對于諸如商譽,知識產權,人力資源等無形資產和各種或有事項的可能損益等,未來現金流量的貼現和其他合理的估計有可能成為對決策者更有意義的計量屬性。
2.電子商務對謹慎性原則的影響。傳統會計在穩(wěn)健性原則的指導下,往往傾向于高估或有損失,費用和負債,低估或者收益和利得,在傳統手工會計信息處理環(huán)境下,外部信息收集有限,只好謹慎為先。電子商務時代,在計算機和網絡先進的信息收集,分析處理技術支持下,可以對企業(yè)的或有損益相關的信息進行最充分的披露和分析,而且信息的使用者根據已有的信息做出自己的合理判斷和估計。因此,在電子商務環(huán)境中,謹慎性原則可以和充分披露原則相結合。
3.電子商務對權責發(fā)生制的影響。權責發(fā)生制是指在收入和費用實際發(fā)生時進行確認,不必等到實際收到或支付現金時才確認。凡在當期取得的收入或負擔的費用,不論款項是否收付,都應作為當期的收入或費用;凡不屬于當期取得的收入或負擔的費用,即使款項在當期已經收付,都不能作為當期的收入或費用。權責發(fā)生制是針對會計確認時間而產生的一項原則,是以會計分期假設為基礎的。而在電子商務時代,由于采用了實時報告系統,不再需要進行會計分期,因此權責發(fā)生制將失去存在基礎。
4.電子商務對相關性原則與及時性原則的影響。要充分發(fā)揮會計信息的作用,提高會計信息的使用價值,必須使會計核算提供的會計信息能及時滿足信息使用者對信息的需求,即要求會計信息符合相關性和及時性原則。在傳統手工會計條件下,由于信息處理能力的限制,一般只能提供通用的會計報表,提供的信息難以滿足所有信息使用者的需要,所提供的信息也往往滯后相關性和及時性都受到了限制。計算機信息處理能力使可以向使用者提供更相關,更及時的信息。
5.電子商務對可比性原則的影響。可比性原則要求企業(yè)選者使用國家統一規(guī)定的會計處理方法,按國家統一規(guī)定的會計指標編報會計報表,以便不同企業(yè)的會計信息可比。在傳統會計情況下,會計人員把有限的精力按選擇的處理方法進行處理,不能確保可比性的實現。在電子商務條件下,計算機強大的處理數據能力可很好的解決橫向和縱向可比的問題。兩個或多個企業(yè)的會計信息,隨時可以按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在相同的基礎上比較,可比性原則能得到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