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年來,我國各大商業銀行在信用證出口押匯業務上沒有形成統一的做法,導致銀行間缺乏有效的合作,因而業界也很難對其風險的防范進行有效的監督。這歸根結底是由于我國沒有相應的法律法規進行有效規制,各銀行對信用證出口押匯的法律關系也沒有形成共識,因而有必要對信用證出口押匯的法律關系進行分析,以明確各方當事人的權利義務,減少糾紛的產生,同時也有利于糾紛的解決。
[關鍵詞] 信用證出口押匯法律關系
押匯作為金融術語,為法律界人士所陌生,因為我國沒有哪部法律對押匯做出界定,最高法院也沒有做出司法解釋,各大法學教科書也沒有作過學理解釋 。押匯是在商業實務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銀行業務?!把簠R”更多地表現為一種實務用語,在香港稱之為“押匯融資”,在臺灣則明確將它區分為進口押匯和出口押匯,我國各大銀行都先后開辦了押匯業務,從各銀行網站中可以查知押匯的操作及簡單定義,“押匯”作為一項國際貿易融資慣例,為業內人士所熟悉。“由于在臺灣有很多關于押匯的書籍和論述,所以在我國大陸使用‘押匯’一詞被一些學者認為源自臺灣,但也不排除其他的來源可能或者就是大陸首創也不可知”。由于實踐中押匯業務沒有形成統一做法,其定義也因此各有其說,在企業管理出版社1995年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法全書》一書中對“押匯”作如下解釋:“押匯”是指異地間(國內或國外)商人進行交易時,以匯票、運貨單據、保險單、發票等全部有關單據為擔保,向銀行押借款項的行為。實際上,這個定義只是一個粗略的表述,它并沒有很準確地說明某種實際意義的業務,因為押匯的種類各異:根據基礎結算方式的不同,押匯可以分為信用證項下押匯和托收項下押匯;根據信用證運轉的不同階段,押匯可分為進口押匯和出口押匯,不同種類的押匯業務,其法律性質、操作流程、風險來源等等都不相同。本文主要對信用證項下出口押匯進行探討。
信用證出口押匯在國內法處于空白,在UCP500也沒有涉及,國內法學教科書也很少談及出口押匯的內容,因此對信用證出口押匯涵義的界定主要體現在各大商業銀行的業務解釋上,從各銀行的網站可以查知,對信用證出口押匯的界定大體上可以歸納為兩類:一是認為信用證出口押匯作是一種有但保的融資方式。如中國銀行就認為“出口押匯是銀行憑出口商提供的信用證項下完備正確的貨運單據做抵押,在收到開證行支付的貨款前,向出口商融通資金的業務活動 ”,從這一定義可以看出,中國銀行將出口押匯視為一種抵押擔保。此外,中國建設銀行、中國民生銀行也基本持該觀點。而中國工商銀行、興業銀行雖然也將出口押匯視為是一種有擔保的貸款,但他們將其當作是一種質押擔保,如中國工商銀行就認為“出口押匯業務是指我行憑借獲得貨運單據質押權利有追索權地對即期信用證項下票據進行融資的行為”。二是認為信用證出口押匯是一種票據買賣行為。如中國農業銀行就認為“出口押匯,是指出口商將信用證項下或托收項下全套單據提交其往來銀行或信用證指定銀行,由該銀行買入單據并按票面金額扣除從議付日到預計收匯日的利息及有關手續費用,將凈額預先付給出口商的一種出口融資方式”,中信實業銀行更是將出口押匯與國際慣例UCP500等同起來。對于信用證出口押匯的歧義理解主要源于實踐中概念不清、法律關系不明的認識,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沒有相應的法律法規進行規制。對于信用證出口押匯法律關系筆者作如下分析:
第一,從信用證出口押匯法律關系主體看。信用證出口押匯涉及的法律關系的主體主要包括押匯行(出口商所在地銀行)和押匯申請人(即出口商或稱信用證受益人)同時還會涉及其它主體。首先,涉及押匯行與押匯申請人的關系。二者的法律關系主要是依據雙方簽訂的《出口押匯總質押匯》(General Letter of Hypothecation有的也稱之為出口押匯總承諾書)進行確定的。此外,出口商每次向銀行申請辦理出口押匯時,通常都須向押匯行提交《出口押匯申請書》?!犊傎|押書》和《申請書》是二者關系的基礎性法律文件,具有合同法上的效力,同時也具有擔保法的性質。其次,涉及押匯行與其它信用證主體的關系。由于出口押匯與信用證關系密切,銀行在辦理出口押匯業務的過程中為規避風險,對開證行、信用證及其單據的限制條件較多,如要求開證行及進口商資信和經營作風良好;要求開證行所在地政治經濟局勢穩定,沒有金融危機等等。再者,“押匯銀行與開證行的法律關系依信用證的有關條款而定,原則上與出口商一樣,對開證行取得抽象獨立的權利”;“押匯銀行與進口商之間的關系,就如信用證通知行與進口商之間的關系,原則上不發生契約關系,從而亦無任何權利與義務可言”。
第二,從信用證出口押匯的法律關系客體看。信用證出口押匯是相對獨立于信用證法律關系的一種融資行為,押匯銀行是融資方,押匯申請人(出口商)是借款人。該融資行為的流程主要表現為:首先,出口商憑借進口方銀行開來的信用證將貨物發運后,按照信用證要求制作單據并向押匯行交單;其次,押匯行進行審單,審查風險大小,按照銀行的內部規定,符合條件時押匯行為出口商辦理押匯業務,為其提供短期融資;再次,銀行將單據寄交開證行索匯,以收回款項償付押匯款本息。對于出口商而言利用傳統的融資方式如銀行借款、發行股票或債券等,因限制條件較多,手續復雜,籌資困難,通過在出口過程中與銀行簽訂出口押匯協議籌措資金,操作簡便,加快資金周轉;而且出口商即時得到款項,能夠有效地規避匯率風險。出口商在此過程中同國內普通借貸一樣必須支付利息。對于押匯行而言,銀行有了出口單據的擔保,且押匯金融一般少于貨款金額,對于屆時收回押匯款保障大;而且通過出口押匯可以獲得手續費和利息,增加銀行收入,信用證出口押匯融資業務也因此成為銀行涉外業務收入的重要來源之一。
第三,從信用證出口押匯法律關系內容看。法律關系的內容涉及主體之間的權利義務。銀行辦理出口押匯時,一般要求與出口商簽訂《總質押書》??傎|押書是主體間協商確定的一個書面協議,因此也稱為押匯協議??傎|押書規定了雙方的權利義務,在《總質押書》條款中主要涉及追索權條款、質押條款及其它條款。比如有些協議中會規定如下條款,“銀行因押匯而議付或貼現出口商所簽發的匯票,如遇付款人拒付或破產清算時,出口商愿意償還該押匯款項”,它就表明了出口商應承擔的責任;還有這樣的條款,“出口商愿意將信用證及相關單據提交給銀行,以擔保對銀行所負的債務”,這就表明了押匯行獲得的擔保權。對于出口商來說,出口商發運貨物后憑合乎信用證要求的單據,與押匯銀行簽訂押匯協議后,承擔到期還本付息的責任。銀行則承擔按協議規定的時間和金額給出口商辦理出口押匯的責任。銀行為出口商辦理出口押匯時,“如因非銀行原因,招致開證行或進口商拒付、遲付、少付,銀行有權根據不同的情況向出口商追索墊款或短收貨款、遲付利息及一切損失,出口押匯銀行有權向出口商計收利息;如果是由于銀行的直接過失造成開證行或進口商拒付、遲付或少付,押匯行應自行承擔責任?!笨傊?,雙方的權利義務來自雙方的協議,這早已成為慣例。
綜合上述的分析,筆者認為,信用證出口押匯是指,出口商憑符合信用證規定的全套單據作為質押,與出口商所在地的銀行簽訂出口押匯總質押書,銀行依該協議,通過衡量出口商的信用水平按信用證款項的一定比例為出口商墊付貨款的一種融資行為。出口押匯的雙方當事人是一種契約借貸關系,《總質押書》是雙方權利義務的基礎性法律性文件,其法律依據是國內法中的《合同法》、《擔保法》以及《民法通則》的相關規定,具有合同法上的效力和擔保法的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