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針對手機質量的投訴事件頻頻發生,使得手機三包規定的修改日益為人們所關注。而要更好地規范我國的手機市場和保護消費者的權益,僅靠修改手機三包規定是不夠的,還應建立完善的缺陷手機召回制度。
[關鍵詞] 手機三包規定消費者召回制度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手機已經越來越普及,從2006年上半年信息產業部的統計報表來看,我國的手機擁有量為4.15億部,也就是說平均每三人擁有一部手機。隨之而來的手機質量投訴事件也頻頻發生,對此國家質檢總局、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和信息產業部聯合制定的部門規章《移動電話機商品修理更換退貨責任規定》(簡稱手機三包規定)于2001年11月15日實施。雖然該規章在一定程度上規范了手機市場上存在的部分問題,緩解了一些消費糾紛,但從其實施后的情況來看,手機質量投訴并沒有減少。中國消費者協會的調查顯示手機質量和服務投訴已經連續四年高居榜首了,這與手機三包規定中某些條款規定的標準低于《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簡稱消法)不無關系,以至于手機售后中心在處理用戶的故障投訴時將手機三包規定當作擋箭牌來逃避責任,侵害消費者的經濟利益。
一、手機三包規定存在的缺陷
1.規章第3條規定了“移動電話機商品實行誰銷售誰負責三包的責任”。而實際上手機的有些問題經銷商是無法解決的,所以應該在三包規定中增加生產廠商的相關責任,以確保消費者的權益。
2.規章第8條中規定“生產者應保證在產品停產后2年內繼續提供符合技術要求的零配件”。這就是說如果消費者購買的某一款手機是某廠家兩年前已經停產的,一旦該手機需要維修而又沒有零配件時,生產廠家是沒有責任的。雖說現在手機更新換代的周期變短了,但這也不足于成為生產廠商在兩年后就不提供零配件的理由。
3.規章第15條對頂“移動電話機在7日內不能修好的,修理者應當免費給消費者提供備用機”。這就意味著如果手機能在7天內修好,修理者則無需提供備用機,更別說提供相同型號、相同規格的備用機了。那假如手機因為質量問題送修,正好需要7天才能修好,則表明消費者有6天是沒有手機可用的,這顯然對消費者不利。
4.規章第13條規定“在三包有效期內經兩次修理仍不能正常使用的,憑三包憑證中修理者提供的修理記錄,由銷售者負責免費給消費者更換同型號同規格的手機”,再結合第18條和第19條,只有在沒有相同型號同規格產品時,消費者才可以選擇退貨。而如果符合換貨條件消費者不愿調換的,消費者得承擔自開具發貨票之日起0.5%每日的折舊率。綜合這三條規定可以發現,如果消費者所購手機經兩次修理仍不能正常使用,而其又不愿換同型號同規格的手機,200天之后按照0.5%每日的折舊率,他一分錢的退貨款都拿不到;而如果消費者不愿承擔如此高昂的折舊費,則只能選擇換機。很顯然這對弱勢一方的消費者是極其不公平的。同時還應看到,消法第45條規定“在保修期內兩次修理仍不能正常使用的,經營者應當負責更換或者退貨”,也就是說三包產品經兩次修理仍不能正常使用的,由消費者來選擇更換或是退貨。可見,這樣的規定,也是對消法第45條規定的縮水,是對消法的限制性規定。
5.規章第29條規定“需要進行商品質量檢驗或者鑒定的,可以委托依法考核合格和授權的產品質量檢驗機構或者省級以上產品質量監督部門進行產品檢驗或者鑒定”。實際上當消費者所購手機出現故障時,首先要由第三方來判定故障責任的歸屬。目前大多是由廠家設立的維修點來檢測。而這樣的檢測機構所做出的結論的公正性和權威性是很值得懷疑的。但如果消費者委托其信任的機構檢測,這會大大增加消費者的維權成本。所以成立公益性的權威檢測機構,減少檢測費用不失為一種好方法。
6.手機三包規定的30個條款中,沒有一項規定是關于對銷售商、生產商、修理商進行懲罰的內容,所以說缺乏相應罰則也是手機三包規定的一大漏洞,這使得手機三包規定對經營者形不成有效的威懾,造成經營者有恃無恐地侵害消費者的權益。
以上內容表明,現有的手機三包規定中,對質量缺陷的手機維修、換貨與退貨的規定,生產商與經銷商責任制度及責任承擔的規定都存在著立法上的缺陷,現有規定是對消法的縮水,同時也限制了消費者利用消法維權的可能。中消協曾針對手機三包規定中存在的漏洞正式向信息產業部提出了11條修改手機三包規定的建議,其中包括在現有的“誰經銷誰負責“的原則上增加廠家相關義務的條款,凡是因質量問題送修的手機都應提供備用機,并且備用機應與消費者送修手機產品同型號同規格;在明確在三包有效期內經兩次修理仍不能正常使用的手機,憑修理紀錄可以辦理退貨;降低折舊率并規定折舊率上限;成立公益性的權威檢測機構,解決手機消費糾紛中的檢測難問題等。之后中消協的建議石沉大海,到目前手機三包規定的修改仍沒有一個明確的時間表,這使得很多消費者在面對手機消費糾紛時只能忍氣吞聲。
二、手機召回制度建立的必要性
手機質量問題中,設計與制造缺陷隱蔽性強,它所侵犯的是消費者群體權利。針對批量手機設計與制造缺陷問題,從長遠來看,筆者認為,實施召回制度比修改手機三包規定更有利于保護消費者的權益。召回制度對我國的消費者并不陌生,一些國際知名的品牌,如惠普、柯達、西門子等公司就在筆記本電腦、數碼相機和手機上使用過產品召回制度,而在汽車行業中召回制度使用得就更為頻繁了。我國政府也于2004年3月15日正式發布了《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規定》,建立了汽車召回制度。而且我國部分地方已開始嘗試將手機召回制度納入到地方性法規中,作為地方消法的一部分,以此來維護消費者的權益。
手機召回制度就是針對已經投放到市場的產品,如果發現由于設計或者制造方面的原因存在缺陷或者可能導致安全、環保問題,廠家必須及時向國家有關部門報告產品存在的請求,并提出召回申請。召回制度主要針對已經流入市場的缺陷產品而建立的,具體而言是指由于設計、制造等方面的原因而在某一批次、型號或類別的產品中普遍存在的危及人身、財產安全的危險。雖說手機三包規定針對的手機質量問題更廣泛,但它主要還是單個產品的處理,而手機召回制度的建立后通過對產品采取收回、改造等措施以消除產品設計、制造、銷售等環節上的缺陷,這樣可以更大范圍地解決批量的產品質量問題,更好地維護廣大消費者的權益。
從世界范圍來看,產品的召回方式有兩種:一種是以美國為代表的“自愿認證,強制召回”,一種是以歐洲為代表的“強制認證,自愿召回”。前者對產品進入市場的門檻比較低,但產品出現問題時,政府會強行要求企業召回產品,否則會給予高額的罰款;而后者對于進入市場的產品要求較嚴,萬一產品出現問題,由企業決定是否召回缺陷產品。比較這兩種召回方式,筆者更傾向于第二種,即規定產品進入市場的嚴格標準和準入制度,對進入市場的產品進行嚴格的檢驗,從源頭上監督手機的質量,確保出廠的手機都是符合標準的產品。但是無論哪種召回方式,關鍵都必須有一個權威的“認證”。 而我國目前因為設備不齊全、制度不完善等原因導致即使手機有問題也可能檢測不出來而致使手機召回制度有名無實。所以我們急需設立一個權威的高品質的中立認證機構,只有經過這個權威的認證機構認證手機的確不符合產品的質量標準、存在設計或者制造缺陷的才需要召回,這樣才能更好地平衡手機生產廠商和消費者的利益,使手機召回制度真正落到實處。
由于手機技術不斷升級,新產品問世的周期越來越短,手機廠商為了占有市場,獲得更大利潤,就不可避免地縮短新產品的研發時間,從而可能導致手機出現批次質量問題。如果一旦手機出現批次質量問題,若消費者都以司法程序向制造商或是經銷商提出索賠的方式維權的話,不但成本高,而且需要對全民法律意識的普及和增強。而有了手機“召回”制度,手機的生產商就不敢冒險以企業的形象和長遠利益為代價來換取一時的利潤,進而促使其在設計產品和建設生產線時更加謹慎。雖說“召回”制度會給手機生產廠商增加一定的成本開支,但這對于維護企業形象和長遠利益是大有裨益,同時對于優化市場結構、形成有效競爭的市場格局、促進資源向優勢企業集中也可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我們不能完全指望通過加強手機生產企業的商業道德或是修改手機三包規定來規范我國的手機市場,而必須同時建立健全完善的缺陷手機召回制度,將其納入到法制化的軌道上,以此來規范我國的手機市場,更好地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達到手機生產商與消費者利益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