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通過合理的基本假設條件,使模型的構建簡化和實用,進而分析在效用最大化約束條件下,影響個人參與第三次分配的因素,并結合實際,為繁榮我國個人參與第三次分配提出合理化策略。
[關鍵詞] 第三次分配效用慈善
一、引言
在當前市場主導的第一次分配和政府主導的第二次分配都留下了不足,我國目前的基尼系數接近0.5,說明收入差距已經較大,個人參與的第三次分配應運而生。第三次分配是指個人和企業在自愿的前提下,直接或間接地無償給予社會上的相對弱勢群體各種幫助的慈善行為,使企業獲得良好的社會聲譽,凝聚人心,更好發展,使個人贏得社會尊重、更多的是對自我的肯定,從而得到滿足。而本文主要分析個人在第三次分配中的相關問題。
二、基本假設
1.“經濟人”假設。“經濟人”是對經濟社會中從事經濟活動的所有人的基本特征的一個一般性的抽象。如果用效用理論來分析,可以解釋為每一個從事經濟活動的人所采取的經濟行為都是力圖使自己獲得最大的效用,即通常所說的心理滿足。“經濟人”假設與慈善捐贈的道德論、責任論等觀點并不矛盾,個人的道德水平和自己認為對社會所負的責任等都會影響到其消費行為,使人們產生不同的消費選擇。但無論怎樣消費,人們最終還是要在慈善商品和其他商品之間進行選擇,使所消費的商品和服務給自己帶來最大的效用。
2.效用歸一假設。通常說的慈善捐贈一般都是針對需要救助的弱勢群體,一般處于社會底層的階層或組織。隨著經濟的發展,慈善捐助早已經擴展出了這個范疇,很多處于社會頂層的集團,比如一些著名的大學、醫院、教堂和圖書館,等等,很多都是社會精英的積聚地,也可以是被捐贈的對象。另外,慈善行為通常理解為對弱勢群體的慈善捐款,實際上,人們參與第三次分配的方式有多種選擇,包括物資的捐贈、技術的捐贈和志愿性服務等。無論接受捐贈者是誰,或進行何種捐贈方式,本文都假定這些捐贈與向弱勢群體捐款具有相同的效用模式。
3.富人效用小于窮人的效用假設。根據邊際效用遞減規律,一元錢對富人可能無關緊要,對窮人可能有所幫助。因此,在進行第三次分配時,財富從富人手中轉移到窮人手中,富人效用的減少幅度將小于窮人效用的增加幅度,從而整個社會的總效用增加。但是,富人之所以成為富人,絕大部分是通過辛勤的拼搏和努力得來的。他們深知財富來之不易,倍加珍惜財富,在此情況下,富人對財富的評價會超過窮人對財富的評價,當進行財富轉移時,富人效用的減少大于窮人效用的增加,整個社會的總效用減少,第三次分配失去了進行的意義。從全社會來看,第三次分配的慈善捐助行為在我國剛剛起步,在國外已是如火如荼,因此,有理由接受富人效用小于窮人的效用假設。
三、模型構建
1.慈善捐贈者效用最大化目標。為便于分析,模型假定慈善捐贈者共消費兩種商品,一是慈善商品,二是除了慈善商品之外的所有其他商品和服務。因為慈善捐贈是貨幣的捐贈,為了使其具有商品的性質,可以把慈善者為進行慈善捐贈所花費的時間,貨幣和選擇捐贈對象及捐贈的中介機構、辨別捐贈對象的真假,決定捐贈款多少,以及善款的最終使用情況的跟蹤所消耗的精力等作為慈善商品的價格。這樣,慈善商品的價格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慈善者確實發生的捐贈的貨幣。另外一部分是慈善者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這是進行慈善捐贈的機會成本。慈善捐贈者會在兩類商品中進行適當的組合,使其自身從兩類商品的總消費中獲得最大的效用,即滿足感。
2.效用最大化目標的均衡條件。由右圖可知,在切點E,如此的商品組合使慈善者達到最大效用水平。無差異曲線I2和預算線AB的斜率是相等的。所以,在E點有:RCS=P1/P2。無差異曲線斜率即RCS,代表商品的邊際替代率。這就是慈善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條件。它表示:在一定的收入約束條件下,為了得到最大的消費滿足,慈善者應選擇最優的商品購買組合,使得兩種商品的邊際替代率等于兩種商品的價格之比。也可以說,它表示:在均衡點上,慈善者愿意用一單位的慈善商品去交換其他商品的數量應該等于該慈善者能夠在市場上用一單位的慈善商品去交換其他商品的數量。
3.慈善者若想達到個人效用的最大化,受到兩個條件的約束。一是預算線的變動,一是無差異曲線的變動。在二者的切點處的慈善商品和其他商品的消費組合構成了該慈善者的最大效用,同樣也可以通過改變預算線和無差異曲線來重新確定新的均衡點,改變該慈善者的消費組合,進而改變其對慈善商品的消費。
(1)預算線變動。①收入變動對預算線的影響。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慈善者的收入增加時,預算線位置向右移動。②兩種商品價格的同比例變動對預算線的影響。在其他條件不變時,其他商品的價格上升將會引起慈善商品價格的同比例變動。兩種商品的價格發生同方向同比例的降低時,預算線向右平移。③慈善商品的價格變動對預算線的影響。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如果慈善者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表示的機會成本構成的慈善商品價格降低,預算線向右移動。預算線右移將與更高效用的無差異曲線相切,在效用最大化點,慈善者會消費更多的兩種商品的組合,也就是將進行更多的慈善捐贈。
(2)無差異曲線的變動。①在均衡點時,盡量使商品組合中的慈善消費比重加大。可以通過影響慈善者對兩類商品的個人偏好,在效用水平不降低的情況下,改變均衡點處的兩類商品的組合,使慈善者消費更多的慈善商品。②消費產品數量的提高。在慈善者的當前收入和兩類商品價格不變時,慈善者可以通過消費信貸等方式,花將來的錢進行當前的消費。這樣,慈善者就可以達到更高的效用水平,在其與預算線的重新切點處,慈善者會改變兩類商品的消費組合。
四、模型應用
1.收入策略。貧困人口的產生有其自身的原因,但絕對不是因為有人富有才導致其他人貧窮。限制一部分人走向富裕的道路,只會導致共同貧窮,而不會共同富裕。財富的增加會增加人們參與第三次分配的機會和能力,政府應該鼓勵個人在市場的初次分配中努力致富。根據發達國家的經驗,參與第三次分配的個人中絕大部分是平民百姓,他們是個人參與第三次分配的主體。在以政府為主的再次分配中,國家可以有目的的培育中等收入者、培育第三次分配的參與主體,構建“橄欖型”社會收入結構,即兩頭小,中間大的橢圓,中間收入階層相當龐大,世界上許多現代化發達國家都是這種結構。
2.價格策略。(1)保持物價相對穩定。不論通貨膨脹還是通貨緊縮,對慈善行為的發生都是不利因素。第三次分配不過是整個社會分配體系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分配作為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的鏈條之一,要受到宏觀經濟的制約。宏觀經濟發展狀況和物價總水平是第三次分配進行的外在條件,不能撇開這些外在條件單獨的談如何完善第三次分配的措施問題,政府應該采取積極穩妥的措施保證物價的相對穩定。
(2)降低慈善商品的價格。利用稅收政策降低慈善商品的價格。比如某人面臨的邊際稅率是30%,如果捐贈100元錢,其中的30元錢本來是用來繳稅的,所以實際上此人只是捐贈70元錢,但卻獲得捐贈100元錢的名聲,前提是政府給予其所捐贈的100元錢免稅待遇。在我國,這種免稅待遇還沒有得到貫徹落實,民政部應該致力于簡化相關手續,提高民眾減免稅的意識,以促進慈善事業。
3.消費策略。(1)改變慈善者的消費偏好。加強社會對慈善意識的認同感,在全社會范圍內,統一進行慈善意識的灌輸,把公民的慈善意識變為慈善行為,樹立慈善行為的典型。(2)增加慈善者捐贈時的榮譽感。聲譽得益是捐獻的重要原因,捐資人一定要能夠從捐獻中得到他預期的聲譽享受,才肯做出相應的捐獻。這可以解釋為什么現在以捐資人名字命名或以某種方式讓人們知曉捐資人的建筑物到處都是的現象。(3)利用遺產稅和贈與稅促使慈善者進行捐贈。遺產稅對慈善捐贈的促進作用表現在遺產稅的征收改變了財產所有人的財富觀念,使其將財富做出了捐贈,贈與稅是對贈與的財富征稅,也可以防止贈與者生前進行財富轉移而征收的稅收。(4)改變慈善者的消費習慣。青年人一般收入較低,消費信貸可以增加青年人的可支配收入。隨著其他商品消費數量的增加,其效用會越來越低,年輕人會轉向消費慈善商品。可實際情況是消費者要還貸,對貨幣的需求增加,可支配收入將會用來還貸,對慈善商品的消費依舊較低或沒有。青年人應轉變消費觀念,要清醒地認識到現在的消費信貸只不過是用來調節自己一生的收入在各階段的分配而已,認真地對待慈善商品和其他商品兩類消費品的消費比例,從而收入較低的青年人也可能成為慈善者。
可以預見,通過有效的策略運用,我國個人參與第三次分配的前景是樂觀的,越來越多的弱勢群體將得到慈善幫助,公民的慈善意識增強,慈善中介機構的籌款能力會得到大大改善,整個社會分配體系逐漸趨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