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營銷腐敗的蔓延,即造成巨大經濟成本和資源浪費,又極大地毒化了社會風氣和污染了人們的靈魂。因此,遏止營銷腐敗行為迫在眉睫。本文通過營銷腐敗產生根源的剖析,提出遏制營銷腐敗的思路。
[關鍵詞] 營銷腐敗制度創新誠信理念
一、營銷腐敗的根源
1.人的自利性是營銷腐敗的主觀根源
趨利避害的自利性是人性的一面,利他性則是另一面。人性的這一對矛盾體相互對立,相互依賴。在人性進化的長河中,自利性是本能,利他性是潛能。潛能賴于后天的學習和培養,社會文化氛圍對它的影響極大,利他性與自利性是為了人類生存的需要而聯姻的。在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過程中利他性被逐漸地構建于人性中,并通過各種社會制度將自利性規范于一定適度的范圍內。蕓蕓眾生都 是在自利性和利他性的矛盾選擇中苦悶、沉浮。在現實生活中,否認人的自利性與否認人的利他性都 是荒謬的、有害的。利他性是公共權力正常運行的基礎和價值取向。但權力主體即是社會人,又是經濟人,這是由人性的二重性決定的。很顯然,除去人性中的自利性,完全達到“天理存、人欲滅”的境界,則權力主體完全是利他的,權力異化的機制就不復存在。在單一的利他性的牽引下,公共權力的運行不會超出它應有的規范,也就不會異化,既使超出了,也只是偶然的失誤,不是腐敗。因此營銷腐敗的主觀根源是人性的自利性。而不受監督的權力是營銷腐敗的溫床。
2.社會資源的稀缺性是營銷腐敗的客觀根源
社會資源的稀缺性產生于部分資源的不可再生性以及人類利用資源能力的相對有限性,是人與自然,主體與客體之間的矛盾和競爭的根源,也是權力腐敗的客觀根源。如果資源的稀缺性消失,人的需求的滿足是“按需分配’’,則公共權利異化的動力和基礎會在需求的充分滿足中消失殆盡。然而,資源相對于人口的增長和生產力的時代局限性永遠是稀缺的,資源的稀缺性伴隨著人類社會始終,在實際經濟活動中由于公共權利這種無形資源本身也是稀缺的,在商品經濟社會中具有可交換性,致使眾權利具備了天然的異化基礎,亦即存在潛在的營銷腐敗。
二、遏制營銷腐敗的思路
1.制度創新
主體的自利性和資源的稀缺性作為營銷腐敗的主客觀根源,它僅僅說明了營銷腐敗的可能性,并不說明營銷腐敗的現實性。而制度的空白和弊端是營銷腐敗從潛在走向現實的滑梯,是腐敗現實化的橋梁。因此必須通過制度創新鏟除滋生營銷腐敗的溫床和土壤。具體思路如下:
(1)加強法律建設,完善監督體制。營銷腐敗之所以屢禁不止,其根本原因主要在于法律建設滯后,監督機制不健全、不到為,要使監督真正奏效,關鍵在于賦予監督主體與監督責任相當,并且能夠實施有效制衡的權利。因此,要加快反腐敗立法的程序,制定和實施《反腐敗法》。通過法律法規遏制營銷腐敗的蔓延。紀檢機關要實行垂直管理,擺脫同級黨委的直接領導和制約,只向上級機關負責,獨立行使案件查處權。要建立獨立的非盈利性的反腐敗組織機構,其權力與責任受《反腐敗法》的約束,其行為受政府專門機構的檢查和監督。保證反腐敗的權威性,有效地遏制和處罰營銷腐敗。同時,要加強民主監督體制,加快新聞立法。賦予人民群眾監督的權力,通過各種新聞媒介進行輿論監督,對那些從事營銷腐敗活動的當事人,進行大膽揭露,使其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成為“過街老鼠”。
(2)糾正政府權力過多干預市場的行為。要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削弱官員的壟斷權力。實行政務公開、陽光行政、民主行政,避免暗箱操縱。要盡量減少行政審批,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上發揮基礎性作用,從源頭上鏟除營銷腐敗賴于生存的基礎。要建立完善對“一把手“的監督制約機制,針對“一把手”權力過分集中的問題,對不同性質的權力進行適當的分解,使決策職能,執行職能和監督職能相對獨立,在各種權力之間形成合理的結構,防止濫用權力行為發現,遏制營銷腐敗行為蔓延。
2.營造公權力正常運行的環境
由于自利性是人的天性,而利他性即是公權力運行的基礎,也是人性的社會性要求,不斷制約著自利性。只有自利性而沒有利他性的人格是病態的人格,反之亦然。因此,應從利他性角度出發,營造公共權力正常運行的社會環境,創造合理制約引導自利性的條件和氛圍,遏制營銷腐敗。具體思路如下:
(1)樹立誠信理念。誠信是做人之本,也是企業經營之本。要不斷提高企業管理者的信用意識,使企業的管理者充分認識到誠信營銷是現在商戰中最具有震撼力的武器,是企業競爭取勝之本。要加強誠信教育,提高員工的誠信意識和誠信經營水平。幫助全體員工樹立正確的義利觀,服務觀,增強其職業道德意識,自覺規范營銷行為。要制定企業營銷的誠信準則。作為營銷人員行為的指南。企業營銷的誠信準則制定以后,應注意抓好宣傳教育,考核評比工作,使之落在實處,遏制營銷腐敗行為蔓延。
(2)加大營銷腐敗的成本。要通過高薪養廉加大營銷腐敗者的成本,讓其感到營銷腐敗所付出的成本遠大于其收益,使其愛惜崗位,不敢輕易染指營銷腐敗。要不斷加大打擊營銷腐敗的力度,提高 處罰營銷腐敗的概率。讓營銷腐敗者政治上身敗名裂,經濟上傾家蕩產。要建立全國性的信用信息庫。記載和儲存企業營銷誠信缺失的信息并定期向社會公布。加大營銷人員營銷腐敗成本,促使企業和個人做到營銷誠信。最大限度地遏制營銷腐敗的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