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概述了決定棉花價格形成的因素,分析了導致我國棉花價格波動的諸多原因,提出了平穩棉花價格波動的若干建議。
[關鍵詞] 棉花價格波動需求
棉花是涉及農業和紡織工業兩大產業的商品,棉花價格是影響棉花生產過程和調節供求關系的主導因素,關系到全國1億多棉農的切身利益。因此對我國棉花價格的影響因素分析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棉花市場價格的形成
棉花價格是指棉花的出售價格,即最后形成消費的價格,又稱消費者價格。大多學者認同市場供給與需求決定棉花的價格。
棉花生產者對價格的反應相當敏感,從而引起棉花價格的波動;加上市場與流通體制的不健全,信息不暢引起的滯后或失真,地方保護主義等,都影響棉花價格的形成。另外,還有其他因素,如天氣、氣候及病蟲害程度等自然條件;棉商追求高盈利目標,也影響棉花價格的形成;國際市場供求變化、匯率和國內農業政策等。
二、棉花價格波動的主要原因分析
通過上述分析,棉花價格是由供給與需求雙方共同決定的;供給量包括:國內棉花產量,棉花進、出口凈值,棉花庫存量。由于供給量與需求量的偏離,棉花價格會發生一定程度的波動,價格在一定范圍內波動是正常的,市場經濟就是依靠價格“這只看不見的手”,使供給和需求不斷實現新的平衡。如果價格在短期內大起大落,會影響生產的穩定和消費穩定。
1.產量變化對價格的影響
棉花從種植到產出產品(籽棉)需要一段時間,產量規模在這段時間內無法改變;從經濟學角度,棉花產品的上期價格會影響本期產量,本期產量影響本期價格,具有“蛛網”特性。我國棉花價格與產量的波動會呈現如圖1所示的發散型。
在圖1中,第一期棉花產量較高,為q1,大于均衡產量q0,所以價格下跌為p1;此時生產者的收入減少,下一期的投入減少,從而造成下一期產量減少為q2,q2小于q0,所以價格又上升為p2。這種當期產量增速快——當期價格低落——下期產量增速慢——下期價格高的規律,在實際中的反映可能并不如此規律,但可在一定程度上解釋棉花價格的波動。
實際中,如上所述反復的次數多了,生產者也可主動適應,不少生產者認識到,每當價格跌到均衡價格一下,有生產者縮小生產規模甚至退出時,堅持原規模的生產者總會迎來下一期的價格上升。因此,當價格下降到p1時,如果愿意縮小規模的生產者不多,而多數生產者堅信“黑暗過去是黎明”,于是產量由q1縮減到q2的過程很慢,遠超過一個生產周期的時間。
2.生產要素價格的影響
棉花生產要素價格的波動影響棉花生產成本的波動,從而引起棉花價格波動。物質費用在棉花生產成本中占絕大部分的比重。
3.需求的影響
需求量主要是由紡織服裝生產消費、民用消費、其他消費及出口量等因素決定。根據經濟學理論,從長期來看,在較完善的市場經濟條件下,棉花的供給曲線應非常具有彈性,近似于水平線,這是需求的變化只會影響長期的生產數量,而不會改變棉花的市場價格。
如圖2所示,長期中,無論棉花需求曲線由D0移動到D1的位置還是D2的位置,只是造成均衡產量由Q0增加到Q1或者減少到Q2,對均衡價格影響甚微。
但在短期內,有棉花從生產開始到產出產品需要一定的時間,因此供給曲線是向上彎曲的曲線,形如圖3所示,當需求曲線D0向右移動到D1時,會造成價格由P0上升到P1,而當需求曲線由D0向左移動到D2時,會使價格由P0下降到P2。因此,在棉花的一個生產周期內,如果出現需求量的突增或突減,會影響價格的穩定。圖3中,棉價明顯升高的原因之一在于需求的拉動。
4.競爭品和替代品價格波動
(1)受勞動力投入、市場風險、生產技術等因素影響,棉糧爭地導致棉麥比價的合理區間在8∶1~9∶1之間,棉糧比價超出區間運行都將導致農民種植意向的改變而調整棉糧比價,棉麥比價在2001年只有7,而2003年高達12,波動幅度比較大。
(2)近年來,世界石油價格飛漲,導致化纖原料價格猛升,造成棉花相關性原料價格上漲,特別是聚酯系列產品價格暴漲,使棉紡企業的原材料備料進入兩難選擇。
5.宏觀經濟形勢的影響
在產業鏈中,棉花的價格往前受物質費用及物質費用各具體項目價格的影響,往后主要受紡織服裝市場行情的影響,所以雖然棉花只是一種農產品,但它與宏觀經濟形勢的聯系很緊密。因棉花生產的剛性約束,上馬后不易立即剎車,所以棉花價格波動幅度表現的比較劇烈(這也是許多農產品共有的特性)。
6.紡織品貿易摩擦問題
貿易摩擦對我國紡織品的影響不容忽視,中歐、中美的紡織品貿易摩擦將會波及棉花市場的價格平衡。從今年5月份國內期棉行情的暴跌來看,最直接的誘因毫無疑問是中美、中歐間爆發的紡織品貿易戰。
三、幾點建議
從上述分析我們發現,棉花價格的波動受多種因素的影響,不會自行消除。這里強調以下幾方面,來緩減棉花價格的波動,平穩棉花市場。
1.對國內棉花供求趨勢研究。建立科學的分析系統,有效地進行產量預測和消費需求預測,依據棉花供求趨勢,制定相應的供需政策。
2.推出棉花期貨市場,規避價格波動風險。部分企業善于利用棉價波動機會進行采購,也能夠規避部分價格風險。
3.建立信息網絡平臺。加強信息設施建設,大力推進以“全國棉花交易市場”為中心、以棉花產區為依托、覆蓋全國的棉花交易網絡建設。
4.國家對棉花市場的科學調控體系。舍理確定國家儲備棉規模和品級結構;科學事實進出口調節機制。
5.關稅政策和產業政策的調整。為保護國內棉農、棉商和棉花加工企業的利益,國家應適當調整配額、滑準稅基準價、國儲棉收儲政策、農發行借貸政策等穩定棉花價格。
6.培育棉農合作組織。棉農組織化程度越高,越有利于緩解棉農分散的小規模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