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國資源科學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當前,我國一方面存在著資源嚴重短缺的現象,另一方面資源浪費現象和環境污染現象又相當嚴重。具體表現在:
第一,資源利用效率低,環境污染嚴重。根據中國科學院測算,2003年中國消耗了全球31%、30%、27%和40%的原煤、鐵礦石、鋼材、水泥,創造出的GDP卻不足全球的4%。另據中國國土資源研究所預測,中國現有的45種礦產資源的儲量,能夠保證2010年供給的只有24種,能夠保證2020年供給的只有6種。中國每創造1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國的4.3倍,德國和法國的7.7倍,日本的11.5倍。在全國600多個城市中,有400多個城市供水不足。此外,環境污染也加劇了資源浪費速度,例如由于二氧化硫排放大大超過了環境的自凈能力,我國已經有三分之一的國土遭酸雨侵襲,土地荒漠化嚴重。目前荒漠化土地達到262萬平方公里,還在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遞增。
第二,資源科學利用立法滯后。與日本、德國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關于資源科學有效利用方面的立法滯后。在資源科學有效利用方面,德國先后制定了《循環經濟與廢物清除法》、《垃圾法》、《聯邦水土保持與舊廢棄物法令》、《2001年森林經濟年合法伐木限制法令》、《社區垃圾合乎環保放置與垃圾處理場令》、《持續推動生態稅改革法》、《再生能源法》等一系列法律。與之相比,我國的資源利用方面的立法一是數量少,目前只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可再生資源利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清潔生產促進法》等幾部法律;二是缺乏系統性和可操作性,多是一些原則性的規定,缺乏具體的操作細則;三是對違反資源利用法律的處罰力度小。多數是小額罰款,一罰了事,缺乏強制措施。這樣就使得企業產生錯覺,認為只要交納少量罰款,就可以無所顧忌地浪費資源和污染環境。
第三,科技創新滯后,技術水平低。主要表現在:
一是資源綜合利用技術落后,裝備水平不高。我國資源開采技術、環保產品技術、節能技術和資源綜合利用技術裝備水平不高。落后的企業工藝和技術裝備是導致我國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不高的重要原因,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我國資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據統計,目前我國關鍵技術設備達到和接近國際先進水平的僅僅占15%,三分之二的設備屬于國內的一般水平和落后水平。我國主要產品單位能耗比發達國家平均水平高40%。
二是國家對于科技的投入力度不夠,尤其是在有關資源科學利用技術創新方面的科技投入不足。且缺乏有效的科技創新項目評估機制。1998年的前20年,全國污染防治投資占GDP的比例始終在0.7%的上下波動。而世界銀行建議,中國對于環境污染控制的投資需要大大增加,至少要在GDP的1%以上,最好在2%以上。近年來,我國對于環境保護和環境產業發展的資金逐年增加,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并且,就是這些有限的資金往往也沒有產生應有的評估效益。許多科技創新項目得不到應有的回報。原因是缺乏有效的評估標準、體系和機構。
二、提高我國資源科學利用水平的對策
第一,提高認識,轉變觀念。有什么樣的發展理念,就會有什么樣的發展模式。長期以來,由于我國的經濟總量不大,資源和環境的約束不明顯,在這樣的前提下,發展理念不可能有根本性的轉變?,F在,面對我國經濟總量巨大,資源短缺嚴重、浪費嚴重、污染嚴重并存的現實,我們必須轉變目前這種以資源的大量消耗為主的粗放型生產方式。為此,必須盡快轉變觀念,樹立并且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發展觀和正確的政績觀,努力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以資源的科學高效利用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第二,加強資源科學利用立法,進一步提高資源環科學利用水平。我國已經頒布了《節約能源法》和《清潔生產促進法》,但是還沒有形成完善、科學的促進資源有效利用、促進環境保護的法律體系。當前應該重點研究制定促進節能、節水、節電的鼓勵政策和再生資源回收處理的激勵機制,繼續完善資源綜合利用的優惠政策。
第三,大力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國家應該在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中將與提高資源科學利用水平有關的技術創新項目列為重點考慮的科技攻關專項,主要表現在清潔生產技術、資源節約綜合利用技術和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技術的研究。建議設立資源科學利用科技攻關專項資金,該項資金來源應該多元化,堅持以政府投入為主,同時積極吸收社會資金加入。提升資源科學利用水平的科技技術基本上屬于公共產品的范疇,因此政府必須負起主要的責任。每年財政預算中應該有專項資金預算,采用向社會公開招標的方式進行資金的分配和使用,同時在使用過程中要強化監督,使得資金能夠發揮最大的效益。在社會資金的使用方面,鼓勵有實力的企業進行相關的研究,按照誰投資、誰收益的原則,有償進行資源利用技術的轉讓和轉化。在資源科學利用技術的轉化方面,政府應該在稅收、市場、知識產權等方面給予扶持,充分調動企業進行研究的積極性。當前專項資金應該重點支持節能、節水、節電和資源綜合利用技術改造項目,加快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制定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相關技術政策等方面。
第四,建立有利于提高資源科學利用水平的體制和機制。國家有關部門應該建立激勵機制,鼓勵和引導各個企事業單位積極投入到提高資源利用水平的實踐中。同時,應該研究制定產業結構調整方向的有關規定和產業結構調整的指導目錄,鼓勵發展資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的高新技術產業和服務業,優先發展對經濟增長有重大帶動作用的信息產業。同時,要加大制度創新力度,為資源科學利用水平的提高職工制度保障。
一是在稅收體制方面進行創新。對于能夠利用有利于節約資源和減少污染的新技術生產的企業和產品提供稅收的優惠,使得他們有利可圖,從而調動其積極性。如對于使用廢舊資源為原料進行生產的企業,在增值稅方面應該給予減免。因為使用廢舊資源生產的產品,其增值幅度往往大于普通產品,沿用傳統的增值稅征收方式會降低企業在生產過程中使用廢舊資源的積極性。資源稅方面,首先要大力拓寬資源稅的征稅范圍,不僅應該包括所有不可再生資源,而且應該包括可再生資源。其次要提高稅率,使得資源的價格能夠真正反映其價格,從而避免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和利用。再次要改進計稅依據。改變以前的按照銷售量或者自用量計稅的方法,變為按照資源開采量計稅,這樣可以有效避免企業對自然資源的過度開采和浪費。
二是在考核體制方面要進行創新。改變傳統的以GDP為核心的考核體系,。應該以綠色GDP代替傳統GDP作為考核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指標。綠色GDP是將傳統GDP中減去對于環境污染所帶來的損害。這樣的GDP才是科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