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基于CAS理論的7個基本點,剖析了企業具有的復雜適應系統的7個特征,闡述了企業屬于復雜適應系統范疇,并提出在新經濟環境下,復雜適應性企業系統管理的相關策略,以期為企業管理者提供在復雜環境下企業管理的基本理論。
[關鍵詞] CAS理論適應性企業管理
一、引言
隨著社會信息化、經濟知識化和經營活動全球化進程加快,單位與單位之間、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交流和相互影響正在日益密切與增強,紛繁復雜的經濟社會現象層出不窮,人們越來越感受到企業生存與活動的環境變得越來越復雜和不確定,原有的、習慣了的企業管理原理和模式已難以駕馭當今存在的問題和面臨的困難。
適應性成為企業生存和發展的一個重要能力。那么,一個企業如何增強其適應性能力呢?復雜性科學的發展,特別是復雜適應系統理論的提出,正好滿足了企業管理理論對這些問題回答的需要。
二、復雜適應系統理論基礎
復雜適應系統(complex adaptive systems,CAS)理論是由遺傳算法的創始人霍蘭教授于1994年提出的,CAS的核心思想是“適應性造就復雜性”,CAS強調主體(Agent)的主動性,承認主體有其自身的目標(取向),能夠在與環境的交流和互動作用中,有目的、有方向地改變自己的行為方式和結構,以適應環境要求。CAS在適應和演化過程中的7個要素:聚集、 標識、非線性、流、內部模型、多樣性、積木;其中聚集、非線性、流、多樣性是CAS的特性,在適應和進化中發揮作用;而標識、內部模型、積木則是主體與環境進行交流的機制。霍蘭教授等人認為,凡是具有這些特征的事物或現象都可以稱為復雜適應系統。
圣塔菲研究所的創始人之一蓋爾曼認為,復雜適應系統理論的貢獻在于,它在還原論方法和統計方法之外,提出一條新的思路,建立起微觀與宏觀之間的聯系,以解釋事物從簡單到復雜的演化過程,以及復雜系統的演化機制。CAS理論在系統建模方面的貢獻在于它提供了一種基于主體的自底向上的研究方法,該方法賦予組成系統的主體以簡單的規則和關系,通過仿真來重現真實世界的復雜現象。這為人們認識和理解復雜適應系統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視野。
三、CAS理論的基礎概念在企業中的體現
企業理論發展到今天,傳統的機械管理理論已不再適用。事實上,在管理領域,系統思想已經日漸深入到管理理論之中。用于構建CAS理論的基礎概念在企業系統中都可以得到相應的解釋。具體表現在:
1.聚集:企業內部團隊、非正式組織的形成過程,企業并購、企業重組、重大企業變革等活動,企業集團、戰略聯盟的形成與演變,以及供應鏈管理問題,都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聚集的概念和現象。因為它們都是在一定條件下由個體組成的新的聚集體。
2.非線性:系統的非線性相互作用所包括的系統內部關系至少是雙向的,循環反復的和動態的。企業內部的主體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企業與外部環境之間所存在的各種反饋作用都是非線性作用關系。
3.流:在企業運營過程中,流是最重要的概念。無論企業內部之間還是企業與環境之間都存在著物流、人員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輸入及輸出。系統的開放性是流存在的基礎。企業與外部環境之間各資源流的協調一致會直接影響到企業對外部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和反應速度。
4.多樣性:在系統適應環境的過程中,個體之間的差異會發展與壯大,并導致個體分化。企業內部各個部門的分工與職能專業化就是由于企業規模的發展壯大導致的。同時,企業要求每個員工發揮個人潛能和特質,以實現創新。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充分吸收多種意見和看法,以及智囊團參與決策都體現了多樣性的特點。企業內個體的多樣化增強了企業對外界環境的感知力與判斷能力,從而提高了組織整體的智商。
5.標識:標識在個體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非常重要,在企業中,企業文化建設、日常管理溝通和建設學習型組織都涉及到子主體(員工和團隊)與企業環境的相互作用。企業可以用商標來標識本公司的產品,實際上標識也可以是一種無形的東西,如“良好的售后服務”就可以是一個公司的標識,這種有形和無形的標識往往相互作用,形成一種綜合的標識,例如,企業的“品牌”,它是企業區別于其他企業而存在的根本。
6.內部模型:員工是復雜的智能體,由于人的特殊性,員工能夠根據環境的變化,及時調節自身行為,并根據歷史經驗預測未來。個人的知識水平、文化水平、閱歷、道德修養等決定個人對未來事物的預測能力。而企業內部的組織結構,管理制度,激勵約束機制和公司治理機制,都使企業能夠適應環境變化,預期未來發展趨勢。
7.積木:企業可以重新安排組合內部資源,改變組合方式,協調各種相關能力,這樣能提高企業運作效率和市場競爭力。當遇到一種新情況時,企業會采取適當的行動,將相關的、經過檢驗的積木組合起來,應付新的情況,采取適當行動,取得滿意結果。
因此,企業系統屬于復雜適應系統范疇,是一個由具有智能型子主體—“人”參與,開放的,動態演化的,具有自組織能力,由自然、經濟、社會、政治復合而成的適應性系統,具有復雜適應特性。
四、復雜適應性企業系統管理的策略
企業作為一類復雜適應系統,其管理策略就要做出相應調整。要一方面不斷增強自身實力,另一方面建設內部的應變機制。
1.企業建立應變機制的根本:加強人力資本
人力資本的投入可以增強組織的靈活性和彈性。在用復雜適應系統觀念看待企業時,企業中的每一個成員都是企業發展的主體,這時企業將發揮重要的協調作用,管理將從傳統的偏重于“控制”轉向偏重于“協調”。即,使員工從被動地位轉為主動地位,從謀生轉向謀事。當每一個員工都在組織目標的引導下,積極主動爭取自己的事業的成功,自然會有大的動力和較強的主動性,必然會給組織帶來活力與動力。
2.適應復雜多變外部環境的組織策略:企業組織結構變革管理
為了在復雜環境下生存和發展,管理者的注意點需要轉移到“適應、調整和變革”上來,需要研究如何調整組織結構關系。改變原有組織內部部門與部門之間、單位與單位之間、個人與個人之間嚴明的上下級關系,指揮與執行命令關系。建立企業內部單位之間的“網絡結構”組織形式,激發每個單位或個人的勞動積極性、創造性,從整體上提高企業的經營活力。
3.企業與環境協同進化的指導:企業文化變革
企業文化是企業在適應外部環境、整合內部資源過程中形成的行之有效的共享的價值觀和經營實踐,它指導員工在組織活動中形成認識、思考和行為的正確方式。企業應培養員工的整體價值觀和集體創造力,激發員工的責任感,實現員工自我創新、自我管理。企業文化的管理理念是以文化精神和文化價值的理解和貫徹為特征,鼓勵自由自在地創造,強調以人為本的管理新觀念,在文化創造時,努力創建新秩序和創立高效率,在有序化中實踐人生理想,體驗人生意義,創造社會財富。
4.企業在復雜環境中可持續發展的核心能力:持續創新
傳統的模仿、從眾必將被概念創新、個性化所替代,那么怎么才能保證組織有創新的動力和能力?動力來源于建立鼓勵創新和保護創新的機制,能力則在于不斷提高自己的創新意識和克服制約創新的因素。如何把握創新的機會,彼得·德魯克在《創新與企業家精神》中列舉的七項創新源泉也許能給我們一點啟示:①意外的成功;②實際情況與期望的不同;③人類自以為然的清規戒律不合適;④產業或市場結構的變化;⑤人口的變化;⑥因經濟而來的認識、情緒、時尚的變化;⑦由新知識帶來的意識上的變化。
結論
在快速變化的外部環境中,企業生存條件日益復雜,單獨靠某一方面的精心策劃和安排是無法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的。企業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全面地認識企業的復雜適應特性,提高對外部環境的敏感度和洞察力,在主動發展和適應環境的交替過程中不斷提高運營系統的強健性和靈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