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利用外資的不斷增加, 在對我國經濟帶來促進的同時, 也逐漸暴露出了一些問題和風險。我們只有認清了這些問題, 及時、有效地采取相應的對策,才能健康、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資, 促進我國經濟的良性發展。
[關鍵詞] 外資風險防范措施
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在利用外資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展,特別是1992年以后,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外商直接投資引進國。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利用外資經驗的積累,以及外商來華投資信心的增強,我國利用外資的空間還有相當的余地。
一、利用外資過程中值得關注的風險
1.市場控制的風險
外商投資的重要目的,是控制東道國市場,為達到控制市場的目的,近年來外商對同一產業內的骨干企業往往通過兼并收購及系列投資來實現產業內部的一體化控制,力圖謀求在某些產業壟斷的地位。外資大舉進入中國后,轎車行業中三資企業占有68%的份額;電梯行業中三資企業占70%的份額;彩色顯像管行業中三資企業占有65%的份額;機床行業中62%的份額為外商占有;洗滌企業中外合資企業的產量已達到全國總量的40%,外資企業在行業中所占的生產和銷量比例與日俱增。又如正大集團在養殖業與我國合資后,對與養殖業有關的上、中、下游產業同時進行投資,從而形成飼料生產、養殖、畜產品加工業上的一體化,從而形成對我國飼料行業的控制體系。當國內產業或市場被跨國公司控制后,我國市場就成為跨國公司全球化經營的子市場,外商在華投資企業為跨國公司的子公司,就會從全球利益出發來經營發展,國家對宏觀經濟的調控和對產業發展的監控就會大大的削弱。如:國家經貿委曾經有意對國內汽車生產企業進行整合,以形成規模經濟,但是國內主要汽車生產企業都有跨國公司的股份,產權已經不是完全屬于自己了,國家的調控能力就大打折扣。種種跡象表明,外商已開始控制了我國一部分骨干行業和關鍵領域的市場。
2.品牌控制風險
外資集中的最終消費品的產業,如飲料、洗滌用品等,雖然產業關聯度較低,不會對國家經濟安全產生直接威脅,但是這些產品直接面對消費者,在外資趨于品牌控制的態勢下,長此以往必然會使國人對外國產品的崇拜及對民族產品的歧視。這種社會心理會在潛移默化中延伸外資對我國產業安全的影響。例如“ 熊貓”牌洗衣粉原屬于北京日化二廠的產品,在20世紀90年代曾是一個國內知名洗衣粉品牌。1994年“熊貓”與美國寶潔合資,北京日化二廠以品牌、廠房等參股35%;寶潔以65%的股份控制合資公司。寶潔公司買斷了“熊貓”品牌50年的使用權,并支付了50年品牌的使用費1.4億元。為加快國外品牌公司將熊貓洗衣粉的價格在原來價格的基礎上提高50%, 該方法實施7年后,熊貓洗衣粉產量下降為原來的6.67%。“ 熊貓”的品牌被合資后的新公司用經濟杠桿強力抑制了,而寶潔卻為其旗下的洗衣粉品牌的全面擴張鋪平了道路。外商利用現成的生產線和勞動力,為其自有品牌服務,以達到壟斷市場的目的。
3.外資推動我國技術進步的作用并不理想
我國引進外資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想較多地吸收國外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從而使我國的產品能夠上一個臺階,提高一個檔次。在付出了喪失部分市場的沉重代價后,我們是否換到了自己所需的技術呢?現實表明,我國不少企業未能通過合資消化、吸收先進技術的方式,逐漸形成自主研究開發能力。從我國利用外資的情況來看,所引進的技術大多數是二、三流技術,真正屬于世界領先技術的很少。即使有些外商提供了高新技術,但也沒有真正將最新關鍵技術提供給中方。由此可見,外商投資企業的發展有可能使我國經濟在對外技術的依賴上越陷越深,走上依附型發展道路。如不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的引進外資的思想,我國將始終處于國際分工的底層,從而也無法真正分享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好處。
4.利潤轉移風險
由于經營體制和投資體制上的原因, 我國許多已擁有先進技術裝備和一定技術開發能力的企業難以擴張和發展,不得不轉向利用外資以圖發展。外商對這些企業大都實施股權控制式的兼并,即使開始僅占少數股權,在其后的發展中也不斷通過擴資甚至買斷國際營銷渠道的方式加以控制。另外,由于跨國公司國際銷售網的高度完善和國內市場信息渠道暢通及財務管理體系上的靈活性,使得外商投資企業的國際銷售渠道及價格的制定主動權幾乎完全操縱在外方手中,長期在生產、貿易相分離體制下成長起來的國內企業則基本上處于被動。
二、利用外資過程中的風險防范手段
1.逐步減少直至消除外資企業所享有的“超國民待遇”
相對于國內企業而言,目前外資企業還在多方面享有“超國民待遇”,具體表現在:
(1)企業設立程序上的優惠。外資企業有先設立后出資的優惠,而國內企業只有在認繳注冊資本,經審查合格后才能獲得營業執照。
(2)稅收優惠。外商投資企業可按投資項目的不同享受不同的稅收優惠,最低稅率僅為15%;經營期在10年以上生產性投資企業,前2年免征所得稅,第3年減半征收所得稅。而國內企業的所得稅均為33%。
(3)進出口權方面的優惠。我國法律允許外商投資企業普遍享有進出口權,而在實行進出口登記制的外貿體制下,我國大多數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無法直接從事進出口業務。
(4)外匯管理優惠。外資企業享有開立外匯賬戶、保留一定數量的經常項目收入的優惠。而依照現行的外匯管理法規,中資企業除特殊批準外,大多數經常項目收入都必須結售給外匯指定銀行,不能保留外匯賬戶。
2.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體系
我國現行的招商引資法律法規主要是靠給予外商的優惠政策來吸引外資。由于國民待遇原則是WTO的基本原則之一,加之《與貿易有關的投資措施協議》也要求成員國不得實施與國民待遇原則不相符合的投資措施。我國作為WTO成員國,必須在過渡期內逐步調整現行招商引資法律,最終既要消除對外商在形式上或事實上的各種歧視性做法,也要取消“超國民待遇”作法,給予外國投資者以國民待遇。所以,應盡快制定一部統一的《外國投資法》,將外國投資的原則,外資的定義、審查批準程序、出資方式、持股比例、資本轉讓、資本及利潤的匯出、投資期限、關于國有化征用及其補償、投資爭議解決方式等內容納入外國投資法。建立和完善《反壟斷法》等法規, 維護公正的市場競爭秩序。產業安全問題來源于外商投資企業對國內市場的壟斷,因此限制市場壟斷行為就成為保護產業安全的一個重要措施。為維護國內市場競爭的有效性, 防止國外跨國公司對我國市場的壟斷,必須加緊制定《反壟斷法》,明確規定對壟斷行為認定、處罰、執行程序和執法機構等。完善《反不正當競爭法》,禁止外商投資企業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建立健全《反補貼法》、《反傾銷法》等,加強對國內市場的保護,支持幼稚產業的發展。
3.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功能及服務功能以提高技術引進的水平
我國正處于產業結構升級的轉型時期,面臨發展高技術產業和改造傳統產業兩方面任務。因此,正確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和信息咨詢、政策誘導、法律保障等服務作用,對我國利用外資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1)確立符合經濟發展階段的技術引進戰略。在利用外資時應著眼于引進技術,克服利用外資過程中重數量、輕質量的方向。不能僅僅把引進外資的數量作為考核地方官員工作業績的一個重要指標,而是要與引進外資的規模、技術水平、創匯能力等結合起來進行考核,鼓勵地方政府引進技術水平高和規模大的投資項目。為此,政府應從宏觀全局出發,適時制定和調整產業技術政策和技術引進戰略,引導企業的技術引進行為,避免技術和項目選擇上的失誤。
(2)對不同性質的外資項目實行分流和引導。①政府在技術引進上應逐步實現從引進硬件設備免稅向引進“軟件”技術免稅傾斜,使外商更傾向于技術合作。②政府應加強政策引導,吸引那些對整個產業的不同層次都具有帶動效應的跨國公司進入我國市場,這會增加我國企業獲得最新技術的機會。另外,對符合產業政策和有發展潛力的外資企業應鼓勵其增資。
(3)創造良好的外部競爭環境。目前,跨國公司投資活躍、技術研究與開發本地化的趨勢為我國的技術進步提供了加速發展的契機。但要利用好這個機會還得靠我們自身去創造一些有利條件。①要完善資本市場,建立發達的國內信息中心,搞好國內各項基礎設施、公共設施、配套機構的建設,為國內企業提供包括技術管理人才在內的各項配套服務,從而激發起跨國公司與之合作的愿望。②要建立和完善各項法律法規并設立相關機構來監督外商投資企業的行為,力圖消除他們在國內的不利影響。同時,要加強知識產權的保護,在引進和吸收國際技術的同時,盡量避免技術侵權,使外商在技術轉讓中無后顧之憂。
(4)有效發揮國內企業作為技術進步主體的作用。 技術轉讓是一個漸近的過程,其結果往往取決于東道國自身的技術水平。我國國內企業普遍規模較小,資本不足,缺乏研究和開發能力,因此,迅速增強企業自身的競爭實力,形成有效的市場競爭主體,是我國企業發展的必然選擇。而且,我們要特別注意建立面向市場、具有較強技術創新能力和融資能力的企業集團,使其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與此同時,在技術引進的過程中,國內企業要注重技術引進的整體性和對技術的消化吸收能力。此外,國內企業應與外商建立靈活的聯系機制,盡可能多地參與外商零部件和配套服務的生產,與外商保持一種長期的供銷合作關系。尤其在高科技外商投資項目上,應堅持由我方參股的原則,并鼓勵本國科研人員在合作中發明創造,保證我國企業參與高技術項目的建設,促進對國外技術的消化與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