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前,涉外產品責任問題已經成為人們關注的話題。在法律適用上,傳統的國際私法把涉外產品責任歸為一般侵權責任,適用侵權行為地法;然而,現代科技進步和經濟交往的日益密切使涉外產品的侵權行為地變得復雜和不確定,各國相繼采取了一些靈活的措施。我國目前的立法和司法實踐不足以保護我國消費者的權益,應當借鑒國際經驗完善涉外產品責任的法律適用制度。
[關鍵詞] 涉外產品責任法律適用完善
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促進了產品的跨國界流動,豐富了人們的物質生活,但產品責任的法律救濟卻日趨復雜化。目前,涉外產品責任問題已經成為人們關注的話題。以我國為例,東芝筆記本電腦事件,美國的“8423”型心臟起搏器事件,日本三菱汽車公司的“汽車傷害案”及不久前博士倫因配方問題召回潤明水凝護理液、我國消費者欲集體向博士倫提起跨國訴訟等,均引起了社會各界,特別是司法實務界和學術界對此問題的思考。在我國成為WTO成員,逐漸融入經濟全球化和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化進程的背景下,如何完善我國的涉外產品責任的法律適用制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
一、涉外產品責任法律適用制度的發展
涉外產品責任,簡單地說是指一國產品的生產者、銷售者以及其他義務主體,對因產品缺陷造成他國消費者、使用者等權利主體的人身或財產損害時,依法應負的民事賠償責任。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產品責任一般由國內法調整,但隨著產品的跨國流動,由于所涉各國對產品的定義、責任主體、賠償范圍等一系列問題均有不同的規定而導致法律適用的沖突,所以如何在各方利益得到公正保護的前提下,確定涉外產品責任主體責任的法律適用成為法律(特別是國際私法)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
傳統的國際私法把涉外產品責任歸為一般侵權責任,因此在法律適用上一般適用侵權行為地法。目前,許多國家包括我國仍然采用這個原則。也就是說,由于涉外產品侵權而產生的責任,一般是根據侵權行為地,即產品造成損害的國家的法律確定法律救濟。然而,現代科技進步和經濟交往的日益密切使涉外產品的侵權行為地變得復雜和不確定,例如對于侵權行為地不同的國家具有不同的解釋,侵權行為地具有偶然性等。所以,在20世紀60年代以后,歐美等國家在涉外產品責任的法律適用方面采取了一些富有靈活性和建設性的沖突法規則。
1.適用最密切聯系原則。以美國1971年的《沖突法重述》(第二次)為代表。根據該重述第145節的規定:“侵權行為中的爭議有關當事人的權利義務,由該爭議中與侵權行為的發生和當事人有重要聯系的州的地方法律確定。確定這種聯系時考慮的因素包括:損害發生地、引起損害行為發生地、當事人的住所、國籍、公司組成地和營業地,當事人之間關系(如果有這種關系的話) 的中心地。”最密切聯系原則的運用,把侵權領域內單一的沖突法規則,發展成為多重的沖突法規范,適應了當今多元化沖突規范的發展趨勢。
2.侵權行為地法和法院地法的重疊適用。該原則的主要出發點是兼顧法院地的法律利益,以英國、日本、泰國為代表,我國立法也有類似的規定。例如,《日本法例》第11條規定,“在外國發生的事實,雖依日本法認為是不法的,但被害人無依日本法所承認的損害賠償及其他處分時,不得請求?!?/p>
3.適用對受害人最有利的法律。該原則主要基于生產者和消費者對產品信息的不對稱原理,以美國法學家卡弗斯的理論為代表。他在《法律選擇過程批判》一文中,指責傳統沖突法制度只作“管轄權選擇”,而不問所選擇法律的具體內容是否符合案件的實際情況與公正合理的解決,因而是很難選擇到更好的法律的。他主張改變這種只作“管轄權選擇”的傳統制度,而代之以“結果選擇”或“規則選擇”的方法。他為法律適用結果提供了兩條應該遵循的標準:一是對當事人公正,二是要符合一定的社會目的。1982年美國法院在“辛得爾訴阿伯特化工廠”案中采用了該原則,1987年《瑞士聯邦國際私法》第135條的規定貫徹了該理念。目前該原則在各國產品責任立法中已經產生了積極影響。
1972年海牙國際私法會議制定了《產品責任法律適用公約》,意圖統一各國關于產品責任的法律適用制度。該公約已經于1977年10月生效。它在法律適用方面的突破在于它采用了多個連接因素或復合連接點確定法律適用的原則,這樣在法律適用上可以較好地適應涉外產品責任的復雜性特點,但我國沒有加入該公約。
二、我國涉外產品責任的法律適用制度及其完善
在司法實踐中,我國對于涉外產品責任的法律適用通常是根據《民法通則》第146條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87條解決。我國《民法通則》第146條規定:“侵權行為的損害賠償,適用侵權行為地法律。當事人雙方國籍相同或者在同一個國家有住所的,也可以適用當事人本國法律或者住所地法律。”而對于侵權行為地,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87條規定為:“侵權行為地的法律包括侵權行為實施地法律和侵權結果發生地法律。兩者不一致時,人民法院可以選擇適用。”從總體上看,我國法律采用了以侵權行為地法原則為主,法院地法和共同屬人法原則為輔的確定涉外產品責任的法律適用原則,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法律選擇的靈活性,但是在處理我國消費者在國內購買、消費進口的外國產品受到損害時,其所體現的法律救濟卻不利于我國消費者。例如,在東芝筆記本電腦事件中,東芝公司對美國的消費者采用了“召回且免費退換”的救濟方式,而對我國消費者只是提供“補丁程序”;博士倫配方事件也有類似的傾向。如果國內的消費者到國外提起訴訟,國外法院根據沖突法的原理同樣可能適用中國法律,消費者的利益保護仍然是不公平的。針對這種情況,在現階段可以考慮從如下方面完善我國涉外產品責任的法律適用制度:
1.修改或完善我國的產品責任的相關法律,例如增加精神賠償,提高賠償數額,引入產品召回制度,明確產品責任人的嚴格責任等。在平衡生產者和消費者兩大群體利益的原則下,立法政策應當傾向對消費者的保護。
2.完善涉外產品責任法律適用的原則,主要是在法律適用上確認最有利于受害人原則和最密切聯系原則,從而間接適用缺陷產品來源地且立法完善的國家的法律,達到維護我國消費者的利益的目的。畢竟消費者在產品侵權案件中是最大的受害者,更是處于弱勢地位。
3.在目前立法不進行修改的情況下可以考慮采取如下措施:
(1)對侵權行為實施地進行擴張解釋,即根據產品的品牌或產品的說明推定的生產廠家所在地作為侵權行為實施地,使涉外產品責任案件的受害人能夠依據外國法律提出損害賠償,而不必進行跨國訴訟。
(2)在明確涉外產品責任時,受害人可以舉證證明外國法院對相同侵權人在相同情況下損害賠償責任的認定,然后由法院根據誠實信用原則及法理確定責任人的賠償責任。這樣可以確保我國消費者在保護水平上和外國消費者相比不至于處于歧視地位。
(3)我國的立法實踐已經確認了懲罰性賠償的責任方式,例如《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49條的規定,在涉外產品責任中可以借鑒這些立法經驗,對賠償的范圍進一步明確化,使中國消費者得到與外國消費者相同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