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產業集群、產業間相互滲透以及產業生態化,是當前國際產業發展的三大趨勢,這也必將成為我國產業發展的方向。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和開放程度的加大,制約我國產業發展的瓶頸也愈來愈明顯。本文試圖對我國產業發展中的瓶頸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對策。
[關鍵詞] 產業集群化產業融合化產業生態化瓶頸
國際產業呈現集群化、融合化和生態化的特點,是適應社會發展需要,有其必然性。我國產業發展也應順應國際產業發展的潮流,但是,目前二者還存在一些不協調的現象。
一、我國產業發展存在的障礙
1.產業集群化的障礙
(1)競爭過度,協調合作不足,無法實現集群效益。企業間沒有嚴格的競爭秩序,缺乏誠信的基礎,沒有提供公平、有序的競爭的環境;另外,企業間沒有形成專業化分工、既競爭又協作的鏈狀或者網絡結構;同類企業大量重復建設,結構嚴重趨同,導致價格大戰愈演愈烈。
(2)投融資機制體制不夠完善。投融資機制傾向于一些大企業,中小企業融資困難。中小企業向銀行直接融資難度大、成本高、風險大,更難于通過上市進行融資。地方政府往往只重視大型企業,金融財政政策也跟不上產業發展的步伐。
2.產業融合的障礙
產業融合對產業發展已產生巨大影響和重要作用,但存在以下問題:
(1)我國傳統管理體制的制約。不同行業的企業可能分屬不同的部門管轄,商委、經委、科委等都有各自管轄的企業,有各自的利益,使產業的融合發展變得難以協調。
(2)產業自主創新能力不足。技術創新是實現產業融合的重要因素之一,技術依賴遠比資金或者市場依賴難以擺脫。據統計,我國設備投資的三分之二用于進口。導致我國產業技術創新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①人才培養方面。工資水平過低,使工人無法接受技術培訓和再教育,其素質難以提高;我國缺少自主獨創的專利成果和適用的技術項目可供投產;一般性的工程技術人才較多,而高端的技術人才和研究則很少。
②企業方面。將大筆資金投入到國外先進技術、設備的引進上,然而對于這些技術的消化吸收投入嚴重不足。在引進技術和消化吸收創新的投資比我國是1∶0.0078,而日、韓等國則是1∶10。
3.產業生態化的障礙
產業生態化在我國發展較為薄弱,我國目前雖然已經開始啟動了基于循環經濟理念的生態工業示范園區,但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這里既有觀念上的差距、技術上的差距,也有體制上的差距,因而在我國推動產業生態化進程必須從多方面著手,需要政府、企業、科技界、公正的共識,需要強有力的法律保障。
二、我國產業發展的對策及國內外借鑒
1.為產業集群和產業融合營造良好的制度和管理環境
產業集群通常是跨部門和跨地區的,需要信息、資本、人才等產業要素的自由流動。我國的產業條塊分割不利于產業集群發展和良性互動,缺乏對產業集群知識的了解,缺乏相應的配套設施等。要求我們在培育和發展產業集群時,在不同情況下政策制訂的側重點應有所不同,見下表。
2.選擇最適宜的產業集群
由于區位條件、經濟水平以及產業發展的具體需求等存在多方面的差異,構建產業集群應當改變傳統的觀念意識,視具體情況而定。
產業和經濟的發展并不一定非要靠大企業大集團才能實現,中小企業同業可以達到這個目的。中小企業在市場中一般作為弱勢群體,但如果提供具有良好的傳導機制的環境,如集群內企業互補、提供公共物品以及穩定的制度環境,則可以提高其集群競爭力。
3.加大加強對人力資源的開發投入和保障
產業創新的關鍵是提高勞動者的素質。首先建立和完善有效的人力資源開發保障機制。另外,建立和健全人力資本開發的激勵機制。華為公司在這點是我國企業的一個典范。華為為其員工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和物質激勵,憑借其得天獨厚的人力資源優勢躋身全球20強,是我國在高技術領域位數不多的企業之一。
4.走產業生態化之路
產業生態化是經濟可持續發展最基本的內容之一,環境問題與經濟中各產業的發展具有極高的關聯度。
首先,借助政府和市場功能,建立有效的環境保護約束與激勵機制。20世紀70年代,美國政府制定排污量,通過拍賣或招標的方式對排污總量進行分配,企業只有獲得了排污權力后才有資格排污。這種制度將環境保護與企業利益聯系起來,大大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有效率的制度應該同時具備約束與激勵機制,這樣在約束行為主體的同時,也降低制度實施的成本。
其次,建立生態工業園。如日本的小久保工業園,將員工用餐后的食物垃圾制成花費,賣給附近農民,然后再從農民手中購買食物。由于不同企業所對環境應遵守的規定和所負責任是不同的,因此要明確各自的權利和義務,同時加強政府在環保方面的監管作用。
最后,提高環保的技術水平。日本的荏原生態工業園,通過先進的技術,基本實現了零排放、自我新陳代謝的目的。
因此,我們應當充分發揮現有的技術,同時學習和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經驗,并且自己能有所創新和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