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動態能力理論的出現似乎可以被視為戰略范式到目前為止所實現的演化均衡,它既反映了戰略范式的基本演化規律,更昭示了戰略范式在未來的演化方向。但任何在某一歷史階段處于主流地位的戰略范式都不是完美范式,它只不過是在本質、理論基礎、分析工具、有效性和競爭優勢等諸環節中的某一個或幾個上具有的相對的比較優勢而已。本文旨在對動態能力戰略范式與傳統戰略范式做一個初步的比較性研究。
[關鍵詞] 動態能力傳統戰略范式比較研究
一、動態能力的基本內涵
關于動態能力的內涵,一個顯著的特點是雖然許多學者都接受了動態能力這個概念,但是對動態能力的內涵的解釋卻存在一定的差異。比較普遍被接受的觀點主要有以下幾種。
1.Teece(1994年)將動態能力定義為企業整合、建立和再配置內外部能力以適應快速變化環境的能力。動態能力是在動態環境下挖掘競爭優勢新來源的一種逐漸顯現出來和潛在的綜合理論。
2.動態能力是可以確認的明確流程或者常規慣例。Kathleen(1998年)認為動態能力是可以確認的明確的常規慣例(Routines)或者流程(Process),動態能力包括:整合資源的動態能力(如產品開發常規慣例、戰略決策形成)、重在重新配置資源的動態能力(包括復制、轉賣常規慣例,被經理們用來復制、轉變和重新組合資源)及獲取和讓渡資源有關的動態能力(如知識創新常規慣例、從外部獲取常規慣例)。
3.Subba和Narasimha(2001年)借鑒生物學的基本原理,即免疫系統具有一種識別多種抗原多樣性并在需要時產生相應抗體的能力,從而使人體有能力應對生物環境,提出動態能力是產生多樣化的業務的知識特性。
4.董俊武、黃江圳和陳震紅(2004年)認為,能力可以被作為企業知識的集合,能夠改變能力的能力的背后是技術知識。企業改變能力的過程就是企業追尋新知識的過程。改變能力的結果是企業建立了一套新的知識結構。
二、傳統戰略范式的劃分
在此研究過程中,為了讓戰略范式盡量“可視化”,我們采用了國際上比較主流的“共被引法”的核心思想作為尋找和劃分不同戰略范式的主要依據。同時,時間維度本身就是一種很好地尋找和劃分不同戰略范式的依據,因此,也在很大程度上為我們所用。
1.經典戰略范式和定位戰略范式:繼巴納德后,20世紀50~20世紀60年代,哈佛大學最早開始了企業政策方面的研究工作。在此基礎上,安德魯斯(1965年~1971年)和安索夫(1965年)先后開創了戰略研究設計學派和計劃學派,從而逐漸形成了經典戰略范式。
定位戰略范式始于20世紀70年代對戰略定位工具的研究和應用,然后由波特進行了理論化的系統構建,從而形成了第一種真正意義上的戰略理論,并基本主導了整個20世紀80年代的戰略研究。
2.基于博弈論的戰略范式:20世紀80年代,產業組織理論融入了大量旨在發展新理論的內容(Tirole,1988年),新一輪的研究幾乎由對不完全競爭市場中的行為和績效的博弈理論的研究所單獨組成(Shapiro,1989年)。同時,現代產業組織理論的最新研究與經營戰略理論是聯系在一起的,在這一時期,博弈論提供了唯一的僅有的戰略邏輯分析的連貫方式,或者說它表現為分析業務戰略的最主要的方法論。
3.以資源為基礎的戰略范式:以資源為基礎的戰略范式又稱RBV(Resource-Based View)戰略范式,它可以追溯到經典戰略范式甚至更早,但其為什么會在20世紀80年代后期才逐漸開始成為戰略研究的主流呢?一是這一時期由于企業聯合兼并的興衰,使得回歸主業再一次成為眾多企業明智的選擇;二是企業內因的重要性在競爭優勢中的凸現,例如,日本企業在生產方法體現的高效率備受世界各國企業重視,人們也由此發現,本來被認為并“無吸引力”的行業里其實也存在著許多成功的企業;三是經濟理論對研究企業的非對稱性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四是經驗反常以及產業結構分析技術反映的技術機會所面臨的管理挑戰。
4.以核心能力為基礎的戰略范式:以核心能力為基礎的戰略范式又稱CP戰略范式,它是在RBV戰略范式的基礎上發展和演化過來的。
三、傳統戰略范式與動態能力戰略范式的基本特質比較
傳統戰略范式將戰略視為“行動之前的概念”,其基本思路是在對企業內部條件和產業環境作系統分析的基礎上,把環境的機會和企業的力量相匹配,同時保護企業的弱點,使之免受環境的威脅。但由于這種分析方法是一種靜態的分析方法,因此在高度動態的競爭環境中必將受到現實的巨大挑戰。而作者認為,動態能力觀強調戰略的動態性,它把戰略視為企業與其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并強調學習和創新在戰略中的重要作用。綜合上述內容,我們可以將現有戰略范式與動態能力戰略范式在基本特質上的區別做一個對比分析,如下表。
在上述對比過程中我們發現:從戰略本質的角度來看,基于動態能力的戰略范式將觀念、模式和定位三者有機的統一起來,因此它對戰略的內涵所產生的理解要更為系統化和豐富化;從理論基礎的角度來看,相對于傳統戰略范式要么缺乏理論基礎,要么僅僅以新古典經濟學的均衡分析作為理論基礎,基于動態能力的戰略范式巧妙的將演化理論和組織理論融為一體,不僅為戰略分析提供了思想認知層面的理論基礎,而且在實際操作層面上也具有極強的可行性;從分析工具的角度來看,基于動態能力的戰略范式幾乎運用了傳統戰略范式中所涵蓋的所有分析工具,并且更注重對動態過程進行分析;從有效性的角度來看,基于動態能力的戰略范式承認產業的外生性,但也不忽視企業在產業環境中的自由作用和歷史機會對于企業成敗的關鍵性,因此這種分析顯得更為有效;而從對競爭優勢的解釋性這一角度來看,除了經典戰略范式以外,只有基于動態能力的戰略范式能夠提出競爭優勢的人口學解釋。因此,無論從戰略范式的那個特質緯度來看,基于動態能力的戰略范式都具有相對的比較優勢,它真正做到了集眾范式之所長,補眾范式之所短。
但是,我們可以從上述分析中大致發現這樣一個規律:任何在某一歷史階段處于主流地位的戰略范式都不是完美范式,它只不過是在本質、理論基礎、分析工具、有效性和競爭優勢等諸環節中的某一個或幾個上具有的相對的比較優勢而已。雖然就目前的分析而言,基于動態能力的戰略范式具有相對于傳統戰略方式的全面比較優勢,但隨著理論研究和實際操作過程中對戰略管理諸問題的認知不斷深化,肯定會有更科學的戰略范式隨之出現。到那時,新的戰略范式肯定會在本質、理論基礎、分析工具、有效性和競爭優勢等諸環節中的某一個或幾個上優于動態能力戰略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