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地理標志是知識產權的重要組成部分,蘊藏著巨大的經濟利益。《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對其保護做了詳盡的規定。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農業大國,擁有許多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特別是地理標志資源豐富。加強對地理標志的保護,符合我國經濟發展的長遠利益。
[關鍵詞] 地理標志法律保護TRIPS
隨著世界經濟和國際貿易的發展和融合,地理標志的經濟價值日漸凸顯,對其加強保護已成為世界各國有識之士的共識。我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地理環境和氣候環境具有多樣性,農、林、牧資源富饒,造就了十分豐富的富有地域特色和人文因素的地理標志產品。作為WTO成員,我國有義務履行《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TRIPS協議)的相關條款。同時,作為農業大國,我國要充分利用地理標志資源豐富的優勢,依照世貿規則加強對地理標志的保護,推進農業產業化,促進我國經濟快速協調發展。
一、地理標志的概念
世貿組織于1994年通過的《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TRIPS協議)第22條第1款規定:“本協議的地理標志系指下列標志:其標示出某商品來源于某成員地域內,或來源于該地域中某地區或某地方,該商品的特定質量、信譽或其他特征,主要與該地理來源相關聯”我國在2001年10月新修訂的《商標法》中也增加了地理標志的有關內容,其中,法條第16條第2款明確規定:“前款所稱地理標志,是指標示某商品來源于某地區,該商品的特定質量、信譽或者其他特征,主要由該地區的自然因素或者人文因素所決定的標志。”第一次在法律上明確了對地理標志的保護。由此,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把握地理標志的內涵:
1.地理標志是特定地區的名稱與特定產品的結合,用于指示該產品來源于該地區,而且,該產品的質量特點和聲譽等主要取決于該地理因素。如西湖龍井、煙臺蘋果、日照綠茶等。
2.地理標志所標示的產品特定的品質、信譽或其他特征主要由此地理來源的自然因素或人文因素所決定。例如,蠡縣麻山藥是河北省保定市的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其獨特的品質就與蠡縣特有的自然條件和高標準的管理有著密切的關系。蠡縣沙質土壤富含鉀元素等成分,土質結構獨特,光熱條件適宜,再加上傳統的生產工藝,形成了蠡縣麻山藥的優良品質,尤其是硒的含量是同類產品的數十倍。
3.地理標志是經過長期發展、自然形成的。某地區的某種產品的特定質量或者其他特點,只有經過相當長的時間才能被廣大的消費者所認識。而且,這種特定的質量或其他特點只有穩定和持久,才能聲名遠播。所以,我國在認定地理標志時,要求該商品必須有悠久的歷史。例如,浙江的西湖龍井,享有“色綠、香郁、味醇、形美”的四絕美譽,早在唐代就有記載,宋代已經聞名。自1995年~2006年5月7日,我國商標局共受理地理標志申請600多件,核準注冊171件;初步審定地理標志25件。已注冊地理標志保護的商品除香梨、蘆柑、密桔、柚、橙、茶葉、大米、活雞、黃酒、葡萄酒等農副產品外,還包括瓷器、煤、石雕等手工藝品和礦產品。目前,我國已有2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注冊有地理標志。
二、加強我國地理標志保護的意義
1.履行入世后義務,積極與世貿規則接軌。我國已是世貿組織成員國,應按照世貿規則的要求加強對地理標志的保護。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應積極履行包括TRIPS協議在內的相關法律文件的規定。TRIPS協議第二部分將地理標志權作為知識產權的組成部分明確加以列舉,并在第22條~24條就有關地理標志保護的一般規定、葡萄酒、烈酒的額外保護制度,以及保護例外規則等做了比較詳細的規定。我國應聯系實際,遵守TRIPS協議,并盡快完善我國現行的法律法規與相關規則接軌。
2.加強地理標志保護,提升產品競爭力。地理標志作為商品地理來源的識別標志,能夠使所有權人及商品的經銷商獲得巨大的經濟效益,是寶貴的歷史遺產,也是我國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資本。在一般消費者的心目中,總會或多或少地存在一種對某一特定地理環境所產生出來的某種商品的特殊崇尚。“尤其是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受地理環境和傳統工藝等人文因素的影響極大,不同的地理環境和氣候特點會造成同一種農產品具有不同的品質特色,而不同的地理環境等自然因素和傳統工藝等人文因素又是不可轉移的,因此一地的農產品的特色是獨一無二的。”這些富有特色的農產品具有強大的市場競爭力,加強對其地理標志保護,有利于將當地的資源轉化為競爭優勢,打響地方經濟品牌,促進地方的經濟發展。例如,2003年,寧夏自治區使用“中寧枸杞”地理標志的枸杞每公斤銷售價格平均比2002年提高2.6元,“中寧枸杞”已成為寧夏自治區中寧縣經濟發展的一大支柱,2003年實現產值2.3億元。
河北保定市的蠡縣麻山藥2006年種植面積達7萬畝,總產量近20萬噸,年實現產值5.39億元。僅此一項可實現年收益3.01億元,全縣人均增收602.47元。
3.保護市場主體合法權益,維護良好的市場競爭秩序。地理標志保護源于生產者對特色產品生產地域的保護需求和消費者對特色產品的消費需求。對于生產者而言,將地理標志以證明商標或某種形式申請注冊,采用法律手段保護地理標志,無疑會增加對這一特殊商標權的保護力度,從而為打擊形形色色的假冒地理標志的行為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律保障。對于消費者而言,在市場活動中,某些不法商販出于非法牟利的目的,假冒地理標志,極大地損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只有將對地理標志的保護納入法律體系,增強法律手段在地理標志保護措施中的比重,才能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保證市場競爭公平有序的進行。
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隨著國際分工的深化,產品生產日益國際化,借助地理標志有利于實施產品差異化戰略。此外,地理標志在外貿中還是確定關稅、執行衛生檢疫、進行外貿管制的一個重要依據。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程度的加大,越來越多的企業實行“走出去”戰略,因而加強地理標志的保護尤為重要。“地理標志在國內獲得保護是使用該地理標志的商品開辟國際市場的法律基礎。”
三、加強我國地理標志保護的對策
1.設立專門機構,健全地理標志的法律保護。依據我國現行的法律規定,地理標志的保護歸屬于兩個部門:國家工商行政管理機關和國家質量監督檢疫機關。這種管理模式既增加了當事人的負擔,使當事人無所適從,也造成了兩個部門共同執法時行政權力沖突,不利于對我國具有優勢的地理標志進行有效的保護。因此,我國可借鑒國際經驗,盡快設立保護和管理地理標志的專門機構,統一負責地理標志的審核、注冊、登記、查處、起訴等行政管理工作,明確申請程序,嚴格審核標準,統一專用標志,切實加強對地理標志的保護。對部分需要特別保護的地理標志產品,可實行國家強制性標準。同時要對現有的地理標志進行整頓,規范地理標志標識的使用。
此外,由于立法上的局限性,現行經濟活動中大量假冒地理標志而產生的不正當競爭行為、消費者權益受損等問題,《商標法》顯得無能為力。因此,可采用以《商標法》為主,《反不正當競爭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法》為輔的法律保護模式來彌補單一商標法模式的局限,對地理標志實施全方位的保護。
2.加大打擊力度,強化行政干預。當前,我國正處于市場經濟轉軌時期,為牟取非法利益假冒他人地理標志、攙雜攙假、粗制濫造的現象還十分嚴重。2002年久負盛名的新疆哈密瓜“爛市”于內地街頭,無人問津,其中既有盲目追求產量忽視品質的短期行為,更主要的是大量假冒的哈密瓜充斥市場,嚴重損害了哈密瓜的聲譽;2003年發生的“金華火腿”含有“敵敵畏”事件,就是因個別企業鼠目寸光、以次充好導致自毀聲譽,眾多使用“金華火腿”的企業損失慘重。我國執法機關應借鑒這些教訓,加大打擊力度,對假冒地理標志或粗制濫造行為給予嚴厲懲戒,確保地理標志的正確使用。
“地理標志作為一種準公共產品,單靠個人和市場機制難以實現有效保護,必須借助于公共機構(政府)或準公共機構(行業協會)的輔助和干預。”
由于相應體制的不健全,我國對地理標志的行政保護意識淡薄,以致其中的一些已演變成為同類商品的通用名稱,如安徽宣紙、紹興酒就是典型例證。由于長期保護不力,產于云南的大理石已成為同類石材的通用名稱,以致確實出產于大理地區的大理石也已失去了競爭優勢。我國行政執法機關應借鑒法國的一些做法和經驗,加強行政保護。1989年10月,我國尚處于計劃經濟體制時期,國家工商局就應法國政府的強烈要求,發出《關于停止在酒類商品上使用香檳或Champagne字樣的通知》,指出:“香檳”不是葡萄酒的通用名稱,而是屬于法國原產地名稱,要求我國企業不得在酒類商品上使用“Champagne”或“香檳”字樣。試問,單靠個人的呼號請求能實現如此效果嗎?
3.確保地理標志產品質量,推進標準化生產。地理標志保護最本質和最核心的內容是地理標志的管理者和使用者要保證地理標志產品的特色和質量。要樹立科學發展觀,不要貪大求快,不要為數量犧牲質量,不要為短期利益犧牲長期利益。四川涪陵榨菜曾經在國內外享有盛名,為了擴大產量,90%使用“涪陵榨菜”標志的企業沒有使用傳統的“風脫水”工藝,而使用了成本較低的“鹽脫水”工藝,致使“涪陵榨菜”與其他同類產品毫無區別。
法國是最早實行原產地保護的國家之一,很多先進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鑒。法國干邑是世界著名的葡萄酒原產地,法律規定只有在6個區生產的葡萄才可以用來制作干邑的葡萄酒。同時規定了嚴格的標準。如葡萄品種:白玉格尼、白弗勒、高隆巴;陳釀:只能用利木贊的橡木桶進行陳釀;同時,對用做干邑葡萄酒的葡萄,每畝種植多少棵,每棵結多少果穗,每穗結多少顆粒,每畝產量的上限都有嚴格的規定,超過的產量不能用于制造原產地名稱的葡萄酒。甚至釀酒工藝過程中的翻動橡木桶仍然延用傳統的人工方法,而不使用機械。正是這樣嚴格的管理和操作,保持了法國原產地葡萄酒享譽世界的品質和獨特的法國酒文化。我國葡萄酒生產的有關企業應以此為鑒,從生產、加工環節入手,切實提高地理標志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4.加強地理標志宣傳,提高我國民眾的保護意識。由于人們對地理標志的重要性缺乏足夠的認識,從我國地理標志保護的總體來看,保護地理標志的法律意識還十分淡薄。絕大多數人對地理標志知之甚少,相當數量的企業、事業單位單位對地理標志究竟為何物,也是一片茫然。因此,我國在制定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的同時,應加強地理標志法律保護的普法力度,充分運用電視、報紙、互聯網等新聞媒體,以案例報道、法制宣傳、學術講座等多種形式,向社會宣傳和普及地理標志的基本知識、基本法律規定、基本保護方法,使越來越多的民眾認識、熟悉地理標志保護的措施和技巧。經過相當一段時間的法律普及,社會民眾保護地理標志的意識必然會提高,地理標志保護的社會氛圍將會隨之改善,相關法律制度才會得以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