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證券市場經營了十幾年,已發展了1000多家上市公司,然而會計信息失真卻充斥著整個證券市場,侵害投資者的利益,摧殘投資者的信心,成為證券市場健康成長的一大障礙。中國證監會作為監督機構,為了保護投資者的利益、解決上市公司信息失真的問題,發布、實施了包括《公開發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內容與格式準則》、《公開發行證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編報規則》、《公開發行證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規范問答》在內的許多制度、規范,但會計失真現象依然故我。
一、會計信息失真的具體表現
2001年,國家審計署對16家具有上市公司年度會計報表審計資格的國內會計師事務所全年完成的審計業務質量進行檢查時,國家審計署對23份審計報告所涉及的上市公司也進行了審計調查,發現大量問題,這些問題都是會計信息失真的具體表現:
1.會計核算不合規范
2.虛構交易事實
3.掩飾交易或事實
4.虛報盈利預測
二、 會計信息失真的形成動機(內因)
公司管理者為了自身效益最大化和公司價值最大化,拋棄信譽,采取非法手段操縱利潤,進行會計造假,以達到期望目的。其造假的動機也就是會計信息失真形成的內因,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1.特定制度安排下的動機
(1)未上市的公司為爭取上市。
(2)準予上市的公司為抬高發行股價。
(3)已上市的公司為免于特別處理及摘牌。
2.公司及經營者利益最大化
(1)為了“圈”股民的錢。
(2)為提高股票市價及提升公司形象。
(3)為配合莊家炒作股票共同獲利。
(4)為謀取經營者的個人利益。
三、會計信息失真的形成機制(外因)
按照辨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內因是通過外因起作用的。會計信息失真形成的外因,即形成機制,在以下幾個方面發揮作用:
1.產權歸屬不明
產權歸屬不明導致企業會計監督權的缺位、經營者把持企業,形成所謂“內部人控制”的局面,內部人的目的是追求自身效益最大化,往往與利潤最大化的目標背道而馳,而扭曲會計信息正是內部人追求自身效用的手段。
2.監督不到位
首先,企業內部監督控制存在著局限性。出現了許多企業的會計利潤是成為“廠長利潤”或“經理利潤”,而不是企業經營成果的真實反映,從而導致會計信息失真。
其次,對企業的社會監督、政府監督還存在一些現實問題。目前從我國對企業會計信息監督機制看,企業外部有以注冊會計師為主體的社會監督。雖然近年來我國注冊會計師隊伍已得到迅速發展,但其執業范圍狹窄,除公司企業和“三資”企業年度會計報表須審計外,集體企業和鄉鎮企業、私營企業尚未列入注冊會計師法定審計業務范圍。
再則,由于社會中介機構之間有不正當競爭的現象和一些注冊會計師業務素質較低,使有些經審計確認的會計信息仍缺乏可靠性。
3.法制不健全
法制不健全最重要的表現就是有法不依、執法不嚴。制定比較完善的財經法規制度只能起預防經濟領域各種違法違紀行為的發生、減少違法違紀行為發生概率的作用,要杜絕違法違紀行為的發生,關鍵在于依法執法、是否能將違法違紀者繩之以法。
4.人事制度落后
首先,對企業領導的管理仍然集中在政府部門,有著濃厚的政治色彩,使企業的領導不僅僅是一個企業家,更重要性的是一個政治家。在社會上流行“官出數字,數字出官”的風氣影響下,勢必導致會計信息要迎合企業領導的意志,而使會計信息失真。
其次,由于我國的人事管理制度還未市場化,企業職工流動困難重重,有些會計人員并非素質低下,但為了生存,不得不按企業領導的意志進行會計核算,從而使會計信息不能真正反映企業的實際經濟狀況。
四、治理對策的提出
1.上市公司產權結構制度創新
(1)國有股減持勢在必行。為了促進國有企業股權多元化,優化股權結構,建立規范的公司治理結構,即一個服務于微觀層次的目標,我們提出了對國家控股的上市公司進行國有股減持。國有股減持就是要通過大比例地轉讓,使國有股退出控股地位,引入民間資本,徹底解決國有企業治理結構的內在缺陷。
(2)機構投資者成為積極股東。機構投資者作為人格化而非虛擬化的法人,最大的優勢就在它能將眾多小股東的資本和其他社會資本(如社保基金等)集中起來,一方面充當小股東的代理人,另一方面充當被投資公司的大股東,待國有股減持后,在未來公司的股權結構中占有較大的比重。因為機構投資者擁有一批專家化的隊伍或自身就是專家,能夠代表其自身利益對公司進行投資,并做出長期理性的決策。
(3)經營者持股的意義。經營者持股有利于經營者與公司形成利益共同體,解決“激勵不相容”的問題。經營者持股的結果就是經營者成為股東、成為所有者,其個人利益就與公司利益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促使經營者對企業更加盡心盡責,努力提高經濟效益,而不是靠會計報表來粉飾業績。
(4)員工持股的意義。員工持股有利于國有控股公司產權結構真正實現多元化。實行員工持股就是是職工通過持股,以股東身份向企業注入資本,成為企業總股本中的一個出資者,成為所有者之一。
2.完善社會機制系統
會計信息失真的形成,既有產權結構、治理結構等內部機制的因素,也有社會監督即注冊會計師審計和民事賠償等外部機制(又稱社會機制)因素,要想標本兼治,社會機制因素同樣不能忽視。
(1)規范社會監督機制。在我國恢復注冊會計師制度的20多年里,出于對整個行業的保護,對從業人員的處罰很少。尋求提高我國注冊會計師執業質量的方法是當務之急。第一,改善執業環境,健全公司治理結構。第二,加強注冊會計師行業建設,推動注冊會計師制度走向成熟。第三,提高監管水平,加大執法力度。
(2)建立健全民事賠償機制。一件件會計信息造假案被揭露后,我們看到虛假會計信息的主要制造者——公司高層管理人員和協助者(注冊會計師)并沒有因此遭到太多的經濟損失,沒有對直接受害者——廣大的投資者給予經濟補償,也沒有誰要求他們去補償,因為還沒有一個健全的機制去實施這項功能。第一,完善公司管理人員對股東的民事賠償制度。第二,完善注冊會計師對投資者的民事賠償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