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技術創新作為國家經濟發展的不竭動力,世界各國都給予了充分重視。本文主要從政府為企業技術創新提供資金保障、制定相關的法律和完善稅收政策、加強對企業的創新管理、培養和吸收創新型人才等方面,分析了美國、英國、法國等國家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主要做法,為我國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積累一些國際經驗。
[關鍵詞] 技術創新政府國際經驗
一、引言
在經濟、科技全球化的新形勢下,技術創新已經取代自然資源成為決定國家競爭力的決定性因素。在這種情況下,國家要想使經濟獲得健康發展,就必須實現從資源依賴型向創新技術型的轉變。盡管各個國家的市場條件、制度基礎和文化背景等存在較大的差異,但是,由于技術創新在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等方面的特殊功能,各國均大力支持企業技術創新的發展。認真研究世界各國特別是創新型國家企業技術創新發展中政府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對于我國實施技術創新戰略和建設創新型國家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政府為企業技術創新提供資金保障
資金作為制約企業技術創新的重要因素之一,一直備受關注。企業技術創新所需資金可以通過自身的良好經營實現有效積累。另外,從國際實踐來看,政府憑借其職能和信用在為企業積累技術創新所需的資金方面,也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政府為企業提供股權擔保
股權擔保的主要目的是降低投資者投資風險,并對投資者的部分損失提供補償,從而保證投資者投資的積極性,保證企業的資金來源。股權擔保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損失分擔擔保。荷蘭是最早采用該方式的國家(1981年),該方式規定,對投資于早期階段的私人創業投資基金所造成的損失,由政府提供50%最高金額達500萬荷蘭盾的擔保,后來降為250萬荷蘭盾,不征收任何擔保費,也沒有利潤共享要求;二是償還借款豁免,如葡萄牙的“貼現和辛迪加基金”,主要對那些向高風險中小企業提供的投資再融資擔保,擔保費只用來支付基金管理費,若此時期內投資人出現損失,則無須償還貸款。
2.政府為企業提供貸款擔保
貸款擔保方式是指政府為金融機構發放貸款的一定比例提供擔保,目的是促使金融機構向有發展潛力、但無法達到抵押貸款標準的中小企業貸款。總體上,英美加等國家的貸款擔保計劃由商業銀行受托經營,而德法日等國的擔保受到地方貿易協會、金融機構的資助,后者又受到政府擔保。從政府擔保實踐看,美國的做法最有代表意義。1953年,美國成立了中小企業管理局,為科技型中小企業的銀行貸款提供擔保,如在15.5萬美元以下的貸款,政府提供90%的擔保;而15.5萬~20萬美元的貸款,政府提供85%的擔保。
三、政府制定法律和完善稅收政策,從多方面為企業技術創新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和制度保證
1.制定相關法律,促進中小企業技術創新
在現代經濟體系中,中小企業以數量上的絕對優勢以及區域性廣、影響面大等在各國經濟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各個國家對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給予了高度關注。一些國家先后制訂了相關的法律促進中小企業技術創新,這些法律體系建設的核心精神是“鼓勵、扶持、保護”,涉及企業技術創新活動的各個層面,為中小企業的發展提供制度保證。
韓國于1981年頒布了《中小企業產品購買促進法》,1996年頒布了《小企業合作法》。前者規定了政府應優先購買中小企業所生產的制品,對半民間團體有發展前途的中小企業進行選擇性扶植,后者旨在促進小企業在組織上和經濟資源上的聯合。
美國于1982年頒布了《中小企業技術創新開發法》,其中規定:從1983年起,凡向外提供1億美元以上開發任務的任何政府必須將一定比例的研究開發活動交給中小企業,為中小企業的發展提供條件。該國政府于1984年通過了《國家合作研究法》,旨在促進企業之間的合作,1992年頒布了《加強中小企業研究與發展法案》和《減稅法》,對中小企業技術創新進行激勵。
2.加大稅收優惠力度,激勵企業技術創新
稅收政策作為激勵企業技術創新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很多國家都有所應用,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從國際實踐來看,大多數針對企業技術創新的稅收優惠措施并不是一種獨立的稅制安排,而是體現在能夠激勵技術創新的各種計劃和制度中,方式比較靈活,可以針對與企業技術創新相關的許多環節。美國對RD實行減免,如對于高出企業過去3年研究開發支出平均額的部分,減稅25%。德國對軟件發展的稅額實行減免,對新技術研發給予貸款或提供資金補助。在日本,RD經費(包括新產品開發、產品改造、新技術創新或設計)最高享有20%的稅收抵扣。在韓國,科技及人力發展最高享有50%的稅額抵扣,研究及試驗設備享有50%設備費用之額度減免等。
四、政府加強對企業的創新管理
在加強企業技術創新的過程中,一些國家政府注重通過設立有關部門機構加強對科技發展的領導,對企業進行創新管理,幫助中小企業解決技術創新的相關問題,為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供有效的組織保障。
英國在貿易部設立了中小企業管理局,在“全英工業聯合會”中成立了“中小企業委員會”和“中小企業管理和發展工作組”,在全國12所大學設立了“中小企業人員培訓中心”,全國各地也成立了相應的中小企業咨詢機構,這些專設機構為中小企業發展提供了多方面的管理和服務。
法國采用的是中央集權制科技管理體制,政府對技術創新活動的干預更多一些,在技術創新上投入了相當大的力度。法國注重加強科研機構與企業的合作,為創新企業提供稅收優惠,改革科研稅收信貸政策,鼓勵企業科研投入,審時度勢,在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注意對創新政策適時地進行調整。
五、政府努力培養和吸引創新型人才,為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供智力支持
人力資源是技術創新活動的重要支撐,人力資源的規模和質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技術創新的深度和廣度。世界各國的發展經驗表明,在良好的制度環境下,擁有高存量人力資本的國家,經濟科技發展迅速。各個國家政府都非常重視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和吸引,通過人才開發和“掠奪”提高本國的技術創新能力。
美國為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積極培養和吸引科技創新人才。早在1999年,美國的教育投入就達6350億美元,占GDP的比例達到7.7%。為提高美國公民的科技素質,美國還鼓勵大學、科研機構和企業科研人員相互流動。此外,美國還十分重視引進外國優秀的科學技術人才,通過放寬移民限制、增加簽證名額、提供優惠的留學政策,提供充足的科研經費和良好的工作環境、出臺特殊獎勵制度等措施,吸引大批國外高科技人才在美國創業,為美國建立創新型國家、提高技術創新能力提供了人才保障。
英國為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在人才戰略上主要有如下作法:一是設立高等教育創新基金,主要為高科技人才的培養、創業和大學科研成果向商品化轉移提供支持。二是實施培養和吸引人才計劃。英國一方面出資改善在校博士生的生活條件,同時大力吸引外國留學生和科研人員到英國學習和工作,放寬對他們的入境限制,在學習、工作、生活等方面給他們創造必要條件。2002年英國還實施了一項“高科技移民計劃”(HSMP),專門用來吸引高層次海外人才。
芬蘭為了培養創新型人才,注重在教育和科技研發上的投入。芬蘭并非歐洲大國,但在世界經濟論壇公布的《2005年~2006年全球競爭力報告》中,連續第三年當選世界上最具競爭力的經濟體,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便是芬蘭政府長期以來一直重視教育,每年在教育方面的支出僅次于社會福利開支,在國家預算中占第二位。另外,芬蘭政府不斷
加強對科技研發的投入,為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創造良好的條件與環境。
六、結束語
面對世界各國的激烈競爭,技術創新已經被各經濟體作為獲取持續競爭優勢的重要渠道,一些國家在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方面做了一些嘗試,而且取得了較理想的效果。放眼世界,借鑒和學習一些先進做法,積累一些國際經驗,對提高我國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也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就是通過對一些典型國家的先進作法予以總結和歸納,為更好地研究和實踐如何提高我國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提供一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