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的戰略目標。當前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諸多不和諧現象,城鄉發展的不和諧是一個重要方面,它的集中表現是嚴重的民工問題。民工問題的存在,制約著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本文首先分析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中存在的農民工問題,基于此本文從構建和諧社會的角度提出了解決民工問題的對策。
[關鍵詞] 民工問題經濟發展和諧社會
黨的十六大把“社會更加和諧”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之一,十六屆四中全會在論述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問題時,提出要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2005年2月,中央在中央黨校又舉辦了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專題研討班,胡錦濤總書記作了重要講話。至此,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成為黨和政府制定政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成為哲學界、經濟學界、政治學界尤其是社會學界討論的重大論題。
眾所周知,中國是一個地道的農業和農民大國,農業的基礎性地位,農村的發展落后,農民占我國國民大多數的現實,無一不凸現“三農”問題的重要。目前,中國社會中的諸多不和諧現象,都與棘手的“三農問題糾纏在一起”。農民工是在中國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進程中形成的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是世界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中的“中國特色”。農民工是中國農民在傳統的農業社會向工業化社會變遷過程中,對以往的計劃體制進行沖擊,而又小能擺脫其控制的一個過度性群體,中國社會科學院的農民問題專家陸學藝認為民工問題本質上是農民問題,研究和解決農民工問題是解決“三農”問題突破口。研究和思考中國現實中一切重大社會問題,包括社會和諧問題,都必須從這一基本國情出發。推動中國當前的現代化建設事業,如果不能正確處理好農民工問題,就會導致社會的不和諧。
一、農民工問題制約和諧社會的實現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一個充滿創造活力的社會,是各方面利益關系得到有效協調的社會,是社會管理體制不斷創新和健全的社會,是穩定有序的社會。要構建這樣的和諧社會,就要依靠全社會各階層人們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盡所能”,進而實現人們的“各得其所”,共享和諧社會發展的物質與精神成果。并明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主要內容。我們所要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范疇中,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公平正義。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以公平和正義為核心價值取向的社會。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中不和諧的一個突出表現在農民工問題上,所以要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加快解決的關鍵問題是農民工問題。可以說,農民工問題制約著和諧社會的實現。當前民工問題的現狀及其對構建和諧社會的制約因素分析:
首先,同工不同酬,民工的勞動就業權益得不到保護。民工進城務工,由于缺少一個城市戶口,導致很多工種他們不能進入。事實上,現在民工從事的工作通常是城里人不愿意干的臟、累、差的體力活:勞動時間長,勞動強度大,工作環境惡劣,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受到威脅。即便是能夠獲得和城里人相同的就業機會,但是,和城市戶口的工人相比,他們也顯得低人一等,“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時”、“同時不同權”的“三同”“三不同”現象嚴重。民工不僅沒有最低工資標準,而且工資很低,這一點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就沒有變過。而且,由于進城的民工處于一種無組織的原子狀態,導致他們的很多合法權益被剝奪,比如說,多用人單位從這里招收民工但是不和他們簽約,導致很多民工勞動之后發現一無所獲。有些企業主倒是和民工簽約,但是,他們簽的勞動合同中存在很多無效條款和霸王條款。有的企業主甚至強迫民工簽訂生死免責條款。當下尤為嚴重的是,民工工資被拖欠克扣現象相當嚴重。
其次,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權利問題。民工在城市生活本人的工資以及各種權益無法獲得保障,這種現象甚至波及到他們的子女。民工子女在城市上學有很多困難,由于義務教育體制的城鄉分別,在多數城市,農民工子女要在城里學校入學的話,相對于城市子女,要交納數目不菲的借讀費,甚至現在還有很多學校不接納民工子女。迫于這樣一種現實,現在出現了民工自己辦的簡易學校,這也是現在大多數的民工為其子女選擇的一種受教育的方式。這種學校雖然很受歡迎,但是,由于未被正式制度認可和接納,在非法狀態下生存和發展,很容易受到清理、整頓、取締。大量的農民工子女因此無法像城市小孩一樣接受正常的教育,正常的社會化受到干擾和破壞。也就是說,民工現在的生活明顯的處于社會平均水平之下,同時,他們的孩子也被剝奪了正常的受教育的機會,那么,這也顯然會影響到孩子的未來發展。本來教育是整個國家的教育投資,作為國家公民的民工卻無法享受到正當的權益,這個顯然是對他們的一個不公平。
再次,社會保障問題。作為中國公民,城市居民在生活困難時候,可以享有最低生活保障,生病時候有醫療保險,買房有住房保險、公積金,養老有社會保險。但是,受城鄉二元體制和城鄉對立的國家政策的影響,同為中國公民,農業戶口的中國農民就沒有被納入到統一的社會保障體系中來。對于那些進城務工的民工來說,他們和城市居民同樣生活在一個城市,但是,因為沒有城市戶口,所以就沒有被納入到統一的社會保障體系中來,他們被甩在社會的安全網之外。這樣,同為中國公民,而民工由于沒有正式職工和城市居民身份,無法依此享受到住房、醫療、養老的保險。而民工總體工資水準本來就比較低,這也就使得大多數的民工生活條件非常惡劣,一旦遇到什么天災人禍,往往就求告無門。
二﹑解決民工問題構建和諧社會的對策
民工所面臨的這些具體生活問題正是我們要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所要解決的問題。民工問題不解決,我們就不能說建設好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為此,本文認為主要有以下對策:
首先,盡快取消城市勞動力市場的不合理分割,構建城鄉勞動力平等競爭的平臺。目前,對于城鄉戶籍二元管理體制的改革正在進行,客觀上將為城鄉勞動力的自由流動消除藩籬,暢通渠道,這是值得欣慰的。但是,當農民工進入城市后所遭遇的用工歧視依然存在,典型的表現是他們邁不進“城里人的自留地”。一些好的崗位可能只招收具有本地戶口的人,或是同一工作若農民工去做,報酬必然被大大壓低。這種不合理的勞動力市場的分割,已經暴露出明顯的負面效應。農民工的心理失衡引發和加劇了不同勞動群體之間的矛盾,成為影響社會發展的不穩定因素;城市的部分失業者則以優越的心態對崗位挑三揀四,增加了再就業工程的壓力和困難。筆者認為,政府部門應制定相應的政策、法規,禁止和取消用工單位針對農民工的不合理規定,并在廣為宣傳的基礎上,加大監督、查處力度,培育和強化平等競爭的觀念,尊重農民工的人格和勞動,形成一種健康向上團結奮進的良好社會風尚。
其次,建立健全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進程種,在經濟體制改革過程中,原有的城鄉分割的二元社會結構已經受到沖擊,因此建立在這種二元化基礎上的社會保障理論也受到了極大的挑戰。在建立城鎮統一的社會保障制度的過程中,其覆蓋對象應當是所有工資收入者,而不是將城鎮職工和“農民工”截然分開,差別對待。因此城鎮的社會保障也應該將“農民工”納入到這個體系中來。為了保障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就要建立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和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目前,我國主要需要建立規范的就業制度﹑建立工傷保險法律制度﹑建立農民工的醫療保險和生育保險制度﹑建立農民工的養老保險制度。
再次,加大教育的經費投入,健全相關教育法,為農民工的子女們受教育創造良好的物質及法制保障。中國的大中城市,大部分企業和家庭幾乎也少不了外來的農民工。然而這些為國家、為社會做出了巨大貢獻的人,在孩子就學的問題上卻沒有得到根本解決,這是很不公平的。我國教育法規定,適齡兒童都有享受義務教育的權利。外出打工的農民子女如果在戶口所在地失學,是當地政府的責任。但是在父母打工地區失學,卻無人過問。這說明我國教育法的制定,我國教育體制改革沒有跟上變化的形勢。同時,我們還要注意這些失學兒童長大后也將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由于他們自身素質相對較低很難適應社會的需要。因此,國家應該從戰略的眼光出發制定有針對的教育制度以便適應當前農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