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本文著重分析了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的現狀及影響我國農村勞動轉移的因素,并提出了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 農村勞動力轉移
“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農民問題,農民問題的核心是收入問題,收入問題的核心是就業問題。從一定意義上講,沒有廣大農民的充分就業,就沒有“三農”問題的真正解決。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不僅事關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而且事關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對于農民增收和城鄉經濟的協調發展以及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的實現無疑是一種“多贏”的策略。因此盡快制定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的規劃,有計劃、有組織、有步驟地解決農剩余勞動力轉移問題,是徹底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也是擴大內需、促進經濟發展的關鍵。
一、影響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原因
1.農用耕地減少趨勢增強,勞動力就業難度加大。有關統計數據表明,全國30個省區中已有12個屬于土地資源超載區,8個屬于土地資源臨界區,這兩種地區已占全國土地面積的80%,加之工業興起和城市擴建不斷占用土地,致使狹小土地上負擔的勞動力越來越多。隨著農業生產中先進技術和現代化生產設備的投入,其技術份額的加重提高了農業勞動生產率水平,在單位面積土地數量有限的前提下,便會產生對農村勞動力的排斥力,這也將使更多的農村勞動力投入到勞動力轉移的大軍中。
2.產業結構不合理。根據經濟發達國家的歷史發展經驗,第三產業應該成為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的比重最大的產業部門,但我國則恰好相反。由于我國重型化的產業結構資金密集度高,創造就業機會少,不僅無法吸收大量的農村勞動力,而且連城市內部的新增勞動力也難以消化。隨著經濟體制的改革,鄉鎮企業原有的發展優勢逐漸削弱,鄉鎮企業的發展速度減緩。加之國家向城市傾斜的投資政策,鄉鎮企業的發展又面臨一系列新的困難,積累能力較弱,資金不足的矛盾進一步加劇。以及鄉鎮企業的發展已明顯出現資金增密,從而導致吸納就業能力下降,阻礙著農村勞動力的迅速轉移。
3.城鎮下崗職工的增加,留給農村勞動力的就業機會減少。城市經濟社會發展不夠帶來的農民工城市就業不充分,進而導致向城市轉移受阻。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與完善,以及企業制度的改革,下崗職工增加,過去在城市中無人愿干的“粗、重、臟、累、差”工作及第三產業,下崗職工已開始問鼎。而新建企業的招工和企業的擴大再生產,對勞動力的需求也將主要來自各種崗位自然更替的人員和社會上的下崗職工。從而縮小了農村勞動力進入空間。
4.農村勞動力文化素質低。勞動力的素質越高,實現轉移的可能性越大。目前,農村勞動力的綜合素質低下,使其向非農產業的轉移進程中將面臨重重障礙,難以進入較高層次的產業,只能在低層次產業中,形成過度競爭。從而造成轉移勞動力隊伍的龐大與可供選擇就業空間相對狹窄這一矛盾。
5.農村信息化進程建設滯后。信息經濟的出現,加劇了城鄉信息知曉權差異,強化了農民生活的貧困。使農民無法迅速全面地得到完整準確的就業市場信息,而農民自身的信息資源無法及時、有效地傳輸給社會。這就必然使得農業的結構調整、農產品的銷售、農民外出就業均受到嚴重影響。農村勞動力在跨地區尋找就業機會時,其信息獲取目前幾乎全部靠親戚、朋友和同鄉等社會網絡的幫助,這也影響了農村勞動力的轉移。
6.政策因素的制約。一方面,嚴格的戶籍制度和福利性制度,使進入城市務工經商的農民無法獲得真正的城市市民身份,在婚嫁、幼托、教育、住房、社會保障、社會福利、醫療等方面受到一系列排斥和困難,無法融入所就業的城鎮原有的社會經濟組織內部,不能與城市勞動者進行平等的就業競爭;另一方面,有的城市要求民工進城后要繳納暫住費、管理費、崗前培訓費等等,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的轉換成本,特別是對于一些偏遠地區的農民進城尋求就業要預先支付將近千元的轉換成本是無法承擔的,使他們只能望“城市興嘆”了。
7.待轉移勞動力面臨的觀念制約。長期以來人們一直以為,農村勞動力進入城市就業是在爭城里人的飯碗,其結果是引起城市勞動力的不滿甚至抵制,對農村剩余勞動力注入城市進行行政干預。。
二、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途徑
1.就地轉移。一是農村內部地域上的轉移。即加快城鎮化步伐,建設小城鎮,使剩余勞動力向農村地區的小城鎮轉移。二是農村內部產業上的轉移。即向農村的非農產業轉移,主要是向鄉鎮企業轉移。三是擴大農業內部的吸納能力。即通過調整農業內部產業結構,推動農業經濟全面發展,走農業產業化道路,增加農業內部就業機會。也是一個重要的轉移途徑。
2.異地轉移。一是向大中城市轉移。從可能性分析,大中城市在吸納外來人口方面有巨大的潛力。從必要性分析,農民進城務工,不僅是農民就業的需要,也是城市發展的需要。因此,應積極發展中小城市,大力推進城市化進程,減少政策性限制,為農民進城、農村勞動力就近轉移降低成本提供方便。二是國際勞務輸出。勞務輸出是過去農村轉移勞動力的主要手段,是今后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重要補充。從目前勞務輸出情況來看,85%以上是自發轉移,盲目無序流動情況嚴重,增加了轉移成本。所以,要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加大組織力度,加快城鄉勞動力市場建設步伐,加強地區之間的勞動力合作與交流,建立勞務中介組織,提高勞務輸出有序化程度,加強勞務輸出的管理和待轉移勞動力的培訓。
3.就地轉移與異地轉移相結合的模式。就地轉移與異地轉移相結合的模式即采取多元化的方式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即以農業內部轉移為基礎,鄉鎮企業轉移為著眼點,小城鎮轉移為目標,大中城市轉移和國外勞務輸出為補充的就地與異地轉移相結合、分業轉移與兼業轉移并舉的復合型轉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