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慶陽黃花菜品質優良,但長期以來生產數量少,市場價格低,發展緩慢。樹立現代市場營銷觀念,突破制約發展的技術“瓶頸”,加強基地建設,發揮龍頭帶動作用,使慶陽黃花菜的發展符合價值規律的要求,這是發展這一產業的理性對策。
[關鍵詞] 觀念科技基地規律
黃花菜又名金針菜,系多年生草本植物。其食用部分為含苞未放的花蕾,是一種營養價值很高的保健蔬菜。
慶陽市有栽植黃花菜的傳統,其獨特的地域和自然條件,使這里生產的黃花菜色澤亮黃、肉厚味醇、營養更為豐富,品種具全國同類產品之首,深受國內外消費者的青睞,遠銷歐美,東南亞和港奧臺地區,具有較大的市場開發潛力。目前全市栽植的品種有馬蘭黃花和線黃花,其中以葉寬、根系發達、花蕾長、肉質厚的馬蘭黃花為主栽品種,約占總面積的80%以上。
近年來,慶陽黃花菜產業有了較大的發展,特別是作為全市強農富民“六個百萬”工程之一,加大了政策、資金、技術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在基地建設、科研開發、龍頭企業培育和市場營銷等方面都有了長足發展,加快了產業化進程,促進了農民增收。但由于理念落后,措施單一,產業鏈條短、連接不緊密,產業化發展中還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和急待解決的問題
第一,營銷理念落后,沒有樹立起慶陽特色產品具有特別價值,需要采取差別營銷策略的觀念,長期以來在產品的定位、品牌、包裝、價格、銷售渠道等環節上受外地普通黃花菜產品的擠壓和影響,為別人“做嫁衣”,在價格和消費檔次上沒有真正體現出慶陽黃花菜的價值,嚴重違背了價值規律。
慶陽黃花菜是慶陽獨特的農業生態環境和自然條件的產物,具有不可復制性和不可超越性,也就是說具有產地所決定的在質量上超越同類產品的品質的惟一性。這里年均氣溫7℃~10℃,年日照時數2250小時~2600小時,日照百分比為51%~58%,年均降水450mm~630mm。大氣環境質量優于國家制定的生產綠色食品的質量標準。本市為雨養農業區,主要依靠自然降水澆灌農田,雨水中所含鉛、銅、汞、砷、錫等有害物質均在限制標準以下,部分灌溉水來自深層地下水,水質化驗結果優于或達到國家1級~2級標準。本區栽培黃花菜的土壤主要是:黑壚土、黃綿土、新積土、潮土、灰褐土、水稻土等七大類,土質優良,通透性和保水保肥性較好,土壤營養齊全,污染輕,污染物含量低于國家一級標準。這些獨特的在地域分布上具有唯一性的自然條件是慶陽黃花菜優質的生態環境,是慶陽黃花菜擴大影響的絕佳的宣傳材料。
第二,科技水平底,技術落后制約黃花菜產業的發展。黃花菜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非常脆弱,在生長期如果雨水過多就會少結花蕾,造成減產,如果干旱少雨,整個花枝就會起蚜蟲,數量和質量都會受到大的影響;花期過短,整個采摘期間只有一個月,采摘所需勞動力集中,如遇連陰雨農戶只有全家出動冒雨采摘,如果自家沒有烘干設備,廠家又沒有及時收購,那就只有任其爛掉,對企業來說原料過分集中,生產時間短;采摘技術落后,至今仍然沿用傳統的手工采摘,在收獲旺季,略有種植規模的家庭(例如種兩畝地)天剛蒙蒙亮全家人就起床下地,整天采摘,不敢松懈,少慢就會開花;物理形狀原始單一,從開始采摘到烹飪成食品都是長條形狀,沒有稍做改變。沒有黃花菜的成品食品;烹飪方法簡單原始,只是在炒菜或做湯的時候放一點用來調味和增鮮。
第三,栽植分散,未形成基地優勢。止去年年底,慶陽市黃花菜種植面積已達66.4萬畝,位具全國第一,但是比較分散,基本特點是不占整塊農田,或是分布在莊園周圍,成圈狀種植,或是田間地埂成單列種植,或是鄰里地界成單列或雙列種植,連片種植面積比例小,與我們所說的產業化還有一定距離,造成農民收入少,企業原料緊缺。市金華特產公司黃花菜干制生產線,日加工能力400噸以上,驛馬隴源特產有限公司烘干和速凍兩條生產線鮮菜日加工能力100噸,僅兩戶龍頭企業日需鮮菜500噸,盡管今年全市黃花菜鮮菜產量已達20萬鈍,但由于分散在八縣(區),加之黃花菜易開花的特性,企業從采收到運輸、到工廠加工,每日集中幾噸鮮菜都相當困難,機器不能滿負荷生產,閑置率高,農戶栽植分散,沒有形成基地,原料集中困難,已成為制約慶陽市黃花菜產業發展的一大瓶頸。
第四,少栽零收,補貼家用,沒有產業化發展意識。在田野調查中我們了解到還有下列一些原因阻礙黃花菜種植面積的擴大:一定要保證糧食自給,農民不可能去糧店買糧;大田作物(小麥、玉米等)防御自然災害能力強,黃花菜等特產防御自然災害能力弱;信息不對稱,價格波動大,農民受的傷害多;好田地種糧食才是正業,種植特產是不務正業,糟蹋了土地;身體健康,頭腦精明的勞動力都到城里從仕、從工、從商去了,農村里缺乏農業人才,更缺科技明白人,敢于創新和試錯的人才太少;部分農民用樸素的觀念和狹隘的經驗主義去推理問題:政府鼓勵種植,面積必然擴大,價格肯定下跌,所以我偏偏不種,堅決不種。殊不知慶陽黃花菜的市場擴展空間很大,以多為貴(此觀點后面專條論述);無種植大戶致富的表率作用,誰大規模種植黃花菜發了?沒聽說過。
針對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特提出以下建議。
首先,樹立現代市場營銷觀念,全方位展開市場運做。做好市場定位。慶陽黃花菜的科學定位應該是:黃花菜中的極品,類似于白酒市場的“茅臺”和香煙市場的“中華”,其他營銷策略都要圍繞這個定位全面展開。擴大宣傳范圍,強化宣傳力度,充實宣傳材料,尤其要突出原產地自然條件的惟一性和不可復制性(本文第一部分論述的)。2006年已獲得國家頒發的黃花菜原產地質量保護證書。增加知名度,提高美譽。盡管近幾年企業先后注冊了“蓓蕾”、“華興”、“金針”等品牌,但是知名度不大,美譽度不高。突出慶陽黃花菜外表特征上的比較優勢:條長、肉厚、色澤黃亮、不含沙礫、味道鮮、醇。按照“國際上承認,國家認可,便于操作執行”的原則制訂黃花菜生產技術和質量標準,盡快獲得國家認可和推廣。在生產地和企業設立檢測站點,配齊配強檢測設備和人員。提高龍頭企業的市場運做水平,現在慶陽黃花菜的龍頭企業在廠區規模,機器設備數量,加工能力等硬件方面基本達到要求,部分企業達到國際認可,國內領先的水平,但市場運做水平很低,多數企業停留在等原料上門,按預定數量生產的理念上,沒有開拓市場,占領市場,擴大市場的觀念,在這種觀念指導下,原料收購價低,種植面積擴不大,從相對意義上講,慶陽黃花菜產業呈畏縮趨勢。
其次,突破制約慶陽黃花菜發展的八大技術“瓶頸”。抗澇技術突破,提高產量。抗旱技術突破,提高產量。延長開花期技術突破,減少損耗量,增加采摘量。手工采摘技術突破,減少收獲旺季所需大量手工勞動者。物理形狀技術突破,打破長期不變的單條形狀,可以加工成圓形、螺旋形、鏈形、粉末形等。獨立或與其他蔬菜、副食品配合做成成品食品的技術突破。烹飪技術突破,打破現在炒菜,調湯加一點用來調味、增鮮的習慣,增加烹飪用量,例如:木耳原來是廚房微量輔料,現在大盤的洋蔥拌木耳在酒店、食堂、家庭餐桌頻頻露面,而且價格不低,僅此一道菜用量增加知多少?向營養品成品、保健品成品、甚至西餐輔料滲透的技術突破。
第三,加速基地建設,發揮龍頭帶動作用。基地建設要遠離城區。原有的基地建設,多規劃在城區周圍,這些區域土地肥沃,交通便利,利于鮮菜短時間內收購入庫,但我們在調查時發現城區周圍種植很少,離城越遠種植面積漸次增多,原因是城市吸納勞動力的功能不斷增強,離城較近的農民到城里擇業掙錢比較直接、穩定,就慶陽市城鄉布局而言,離城10公里外或更遠建立黃花菜種植基地比較適宜。現在的烘干、速凍設備都集中在城區,可考慮把這些設備分散安置在各個基地,先分散進行初級階段的處理,再集中進行深層次,多環節的加工。
建立“公司+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積極發展定單種植。在調查中我們知道公司對模式種植,定單農業態度消極,行為被動,怕承擔市場風險、怕向農民許愿、怕給農民付錢,認為這些都是政府的職責,企業是贏利單位,這實質上體現出企業運做水平低,行為短期化,殊不知決定種植面積的根本因素是農民所得實惠的多少,這是價值規律的基本要求。靠虧農民富企業的模式發展產業,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是行不通的。而遠離城區的農民(例如:鎮原縣平泉塬上的農民)對定單種植則充滿興趣,因此只要給農民一個最低保護價格,或者由政府和企業聯合給集中種植兩畝以上的農戶每畝地補貼50元~100元,種植規模就會很快發展起來。
先有針對性的扶持一部分種植大戶,讓這些人先富起來,起到表率作用和宣傳作用,在物質利益的刺激下,其他農戶會紛紛申請加入到模式內生產,再和這些農戶簽定價格合理、互利互惠、風險共擔、利益均沾的合同,這種方法比較適合慶陽農民的心態。
最后,慶陽黃花菜“物以多為貴”。普通黃花菜的價格受價值規律的作用,圍繞價值上下波動,受供求關系的影響,物以稀為貴。慶陽黃花菜長期以來和普通黃花菜沒有有效區分,價格大大低于價值,嚴重違背價值規律,在供求關系上呈現出數量少,價格更低的反常現象,邏輯關系式是:數量少→市場占有率低→ 產品知名度低→ 價格低→利潤少→企業無力開展市場營銷工作→產品知名度低→市場需求少→價格更低。符合經濟規律和供求關系規律的正確的邏輯關系式應該是:數量多→市場占有率高→產品知名度高→價格高→利潤空間大→企業可以展開多種營銷策略→產品美譽度高→市場需求多→價格更高。
從理論上講盡管任何產品都有一定的市場需求量,超過這個界限,價格就會下跌,但對慶陽黃花菜這種稀有極品佳肴而言,符合經濟規律的做法應該是克服技術“瓶頸”和制度缺陷,大力發展種植,研發精深加工,全方位開展市場營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