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產業內貿易反映的是一國的競爭優勢和獲得動態利益的能力,對一國對外貿易進而整個經濟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國經濟的健康發展也終究離不開產業內貿易的大力發展,但是鑒于我國特殊的國情,其產業內貿易的發展必然有自己的特征。本文將通過對我國經濟發展的研究來分析我國工業化進程中產業內貿易發展的一般趨勢和特征。
[關鍵詞] 產業內貿易水平垂直產業內貿易水平產業內貿易外貿依存度
理論和實證分析都表明,一國產業內貿易水平與該國工業化程度有正向關系,工業化國家產業內貿易水平高于新興工業化國家,而新興工業化國家又高于非新興工業化國家。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自改革開放以來,產業內貿易水平有了較大提高,這與我國較高的經濟增長水平是一致的。然而反過來,如果我國的產業內貿易水平的提高速度放慢或者徘徊波動,那么能不能說明我國的經濟發展放慢了步伐或者停滯呢?
答案是否定的,一般來講,產業內貿易水平的高低與我國的工業化程度存在正向關系,但是我國所處的歷史環境決定了這種正向關系的不確定性和非連續性,在我國經濟發展的不同時期這種相關關系會發生很大變化,表現出階段性特征。從我國追趕工業化國家的整個工業化歷程來看,我國的產業內貿易水平會經歷快速提高和緩慢爬升甚至徘徊波動的不同時期,我國現有的經濟發展水平和所處的經濟全球化歷史背景決定了其產業內貿易的發展必然經歷如下五個階段。
第一,封閉的比較優勢貿易階段。這一階段的主要特征是:產業內貿易水平很低并且提高緩慢,我國的對外貿易主要是反映我國比較優勢的產業間貿易,并且產業間貿易在我國對外貿易中居絕對統治地位。我國20世紀90年代以前的對外貿易應屬于這一階段,有關數據顯示我國20世紀90年代前的產業內貿易G-L 指數維持在0.15~0.25的范圍內。
造成這一階段產業內貿易水平低下且提高緩慢的原因很多,但其中兩個方面的原因是最主要的:我國經濟水平低下且缺少快速發展所需的資金和技術。當時受經濟水平的限制,我國生產部門簡單,產品多樣性有限,從而限制了產業內貿易的發生;要想快速發展經濟就要加大投入,當然投入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是資金和技術的投入,改革開放后,雖然我國通過引進外商投資獲得了一些資金和技術,但是在改革開放的初期,我國的改革和開放都是有限的,外商投資很多帶有試探性,因而數額不大,并且其技術轉移也往往限于幾十年前的國際水平,因此對我國整個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有限;我國的經濟發展方針和外貿政策以及我國國際環境也決定了我國產業內貿易在這段時期內發展不會很快。我國的經濟發展在較長的一段時期過分強調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我國產業資本的積累不可能走資本主義社會資本原始積累的道路,因而自力更生地積累資本必將是一個緩慢而長期的過程,雖然我國實行了改革開放,但是如以上所述開放力度有限,有待進一步擴大;在對外貿易政策上把精力集中在發揮我國資源稟賦優勢,很少意識到競爭優勢的培養;我國的社會制度和民族觀念與西方社會存在較大差異甚至分歧,西方發達國家對我們并不信任,并且我國當時的發展也不能令他們折服,因此雙方的貿易也受到很大的限制。
第二,開放的比較優勢貿易階段。這一階段的特征是:產業內貿易水平快速提高,產業內貿易逐漸取代產業間貿易成為我國經濟的主導,但這時產業內貿易水平的提高主要是因為垂直產業內貿易的快速增加,仍主要反映我國的比較優勢。1990年~2010年的二十年大該屬于這一階段。
隨著改革開放的擴大和進一步深化,我國經濟快速融入世界經濟,成為全球化生產鏈條的一部分,主要表現在大量國際投資和較高的外貿依存度,以下是我國2002年~2004三年外貿依存度和外資企業外貿比重的有關數據。
表12002年~2004年中國外貿依存度
數據來源:2005年中國統計年鑒
表22002年~2004年中國外資企業外貿比重
數據來源:2005年中國統計年鑒
從表1我們可以看出近幾年我國的外貿依存度迅速提高,2004年我國的外貿依存度已達到0.700,這么高的外貿依存度說明我國經濟已經融入了世界經濟。從表2我們得知近幾年外資企業已經成為我國外貿出口的主力軍,并且這種主力軍地位有進一步加強的趨勢,因為外資企業大部分是跨國公司轉移生產形成的,所以跨國公司對我國對外貿易具有很大影響。
價值鏈理論認為,跨國公司的生產有很多環節即價值鏈,價值鏈各個環節會因為戰略需要被跨國公司在全球進行分配。在跨國公司理論中,根據跨國公司分工和組織模式的不同,把它分為垂直一體化模式和水平一體化模式兩類。垂直一體化模式指跨國公司根據不同國家的發展狀況和優勢,把具有相互聯系的同一生產的不同環節分配到全球,一般發達國家從事附加值高的資本、技術密集型生產,位于全球價值鏈的上游,而發展中國家從事附加值較低的勞動、資源密集型生產,位于價值鏈的下游;水平一體化指跨國公司在經濟發展水平類似的國家之間建立內部市場,從事大體相同性質的生產經營活動。
因此,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在被納入全球價值鏈后所從事的生產經營活動應該是附加值偏低的下游環節。對我國對外貿易的實證分析也支持了這一點。由于跨國公司最終要通過國際貿易整合我國的生產,所以我國的產業內貿易水平由于跨國公司的介入而正在迅速提高,并且以垂直差異產品產業內貿易為主導。這種貿易形態無疑是以發揮我國比較優勢為基礎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不是跨國公司的介入,這些比較優勢中很多可能仍是潛在優勢,這些潛在優勢在與跨國公司的資金和技術結合后才得以發揮,轉變為現實力量發揮作用,跨國公司在使我國比較優勢得到更廣更深的發揮、給我國帶來利益的同時也分享了部分利益。
第三,比較優勢向競爭優勢轉變的貿易階段。這一階段的主要特征是:產業內貿易已達較高水平,產業內貿易水平提高速度明顯放慢,甚至出現徘徊波動,新增國際直接投資很可能會減少。經過上個時期的發展,我國的產業內貿易已達到較高水平,這個時期主要是水平產業內貿易與垂直產業內貿易的轉換階段,也是我國對外貿易從比較優勢向競爭優勢轉變的關鍵時期,在這期間水平產業內貿易將取代垂直產業內貿易成為我國產業內貿易的主導。
兩種產業內貿易模式地位轉換根本原因是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在上一個階段雖然也有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但是這一階段更為猛烈和迅速,并且上一階段為這一階段的產業調整升級奠定了基礎。
進入這一階段,我國的比較優勢已經得到了比較充分的發揮,可以挖掘的潛在比較優勢已基本釋放,因此以開發和利用我國潛在比較優勢的為為目的的國際直接投資會明顯減少。同時,我國經濟在現有模式下的連續高速增長也帶來了許多負面影響,如環境污染、能源耗費等問題,這些問題不但影響了經濟發展和人們的生活,而且有悖于我國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并且只有具有了較強的競爭優勢而非比較優勢,我國才能步入世界強國之列,況且經過上幾各階段的積累我國已具備了向強國邁進的條件,現在是徹底打破產業結構瓶頸的最佳時期。屆時我國政府將把產業升級換代、提高競爭力作為經濟發展的最重要任務來抓,甚至會犧牲部分經濟增長來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其必然會對國際直接投資以及國內存量資本產生強有力的政策導向作用,那時,政府將通過各種經濟手段限制部分國際直接投資的進入,而更大程度地開放高新技術產業。在這種條件下新增國際直接投資有可能會減少。
第四,競爭優勢貿易階段。這一階段我國已進入工業化國家行列,具有了較強的國際競爭力,在全球價值鏈上的地位也移到了上游環節,對外貿易主要體現我國的競爭優勢。這時我國的產業內貿易水平較高但是仍會明顯低于歐盟成員國,我國現在參加的區域一體化組織在本世紀很難達到歐盟那種一體化水平,并且更難預見新生的區域一體化組織在本世紀達到歐盟的水平,研究表明歐盟成員國產業內貿易水平普遍高于與其發展水平類似的其他國家,就是源于歐盟較高的一體化水平。
總之,產業內貿易水平大致反映了我國的經濟發展狀況,但是兩者絕非簡單的正向關系,我國經濟發展的不同時期它會表現出不同的階段特征。在從產業內貿易上分析我國經濟發展狀況時,產業內貿易水平和產業內貿易結構是兩個不可或缺的方面,尤其在我國產業結構劇烈調整的情況下,對產業內貿易結構的深入分析就顯得更為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