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以2001年~2005年“十五”時期我國能源消費總量為依據,建立了線性回歸模型,并對模型進行統計分析。
[關鍵詞] 能源消費總量線性回歸模型分析
一、引言
對于具有相關關系的變量,雖然不能找到它們之間的精確表達式,但是通過觀測數據,可以發現它們之間存在的統計規律。數理統計中研究變量之間相關關系的一種有效方法就是回歸分析。在實際問題中,理論回歸函數是未知的,統計回歸可解決此類問題。
本文以“十五”時期我國能源消費總量為觀測數據,建立線性回歸模型,并對模型進行統計分析。
二、建立線性回歸模型
在構造線性回歸模型時,把“十五”時期我國能源消費總量記作y(萬噸標準煤),把年份作為x,數據如下表。
對上表,用Excel作散點圖如下,可以看出x與y之間有較密切的線性關系。
設一元線性回歸模型為,且,未知參數、為回歸系數,自變量x為回歸變量,為y對x的回歸方程。對觀測值記=,應用最小二乘法選擇和的估計值,使得達到最小。
解得:,代入表1中的數據,計算得,因此,=-41877454.2,回歸方程為:y=-41877454.2+20966.5x
三、模型分析
由回歸方程可以看出,“十五”時期我國能源消費總量呈線性增長速度,增長率每年約為20996.8萬噸標準煤。又由散點圖可以看出,“十五”時期頭兩年即由2001年到2002年能源消費總量增長率較低,從2002年開始,能源消費總量的增長率有了明顯提高。2005年能源消費總量約22.2億噸標準煤,比2004年增加約9.5%。按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字,2005年萬元GDP能耗1.43噸標準煤,改變了2004年萬元GDP能耗1.58噸標準煤(普查前數字)的情況。這意味著2005年我國首次以較低的能源消耗,支撐了較高的經濟增長,而2004年則是以15.2%的能源消費總量增長,才支撐了10.1%的經濟增長。當然能耗與GDP的關系單靠一年的變化,尚不足以說明目前增長方式已經轉好,仍需要看幾年。與發達國家比,我國的增長仍然顯得過于粗放。2003年,我國單位GDP的能源消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2倍,比美國高2.3倍,比歐盟高4.5倍,比日本高8倍,比印度還高0.3倍。我國的一次能源消費相當于美國的60%,但經濟總量僅相當于美國的15%。按照我國的“十一五”規劃要求,到201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GDP)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顯然,我國節能降耗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隨著全球性的人口、資源、環境問題的出現,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已成為各個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行動綱領。可持續發展是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資源、能源的承載能力,是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支持系統。對那些可再生的生物資源,應實現增殖、永續的原則開發利用,對那些可循環利用的自然資源應反復利用,對那些不可再生的資源,要堅持節約利用和綜合利用的原則,否則就會出現生態破壞,經濟倒退的惡性循環。
那種為了追求最大效益而造成資源耗竭,可持續能力下降的發展模式是不可取得。人均GDP和社會經濟發展能力不因時代更替而下降是衡量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