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融資難的問題并非是所有中小企業面臨的問題,本文分析了其原因所在,然后分析了浙江省各金融機構應對中小企業融資所采取的具體措施,如配合政府的貸款風險補償、下放審批權限等,并建議進一步加強信用體系和擔保體系的建設。
[關鍵詞] 中小企業融資審貸機制信用體系擔保體系
在浙江省,并非所有的中小企業都存在融資難的問題,實際上,那些經營狀況好,信用水平較高,財務透明度高,產權明晰,管理規范而且有充足抵押物的中小企業是各商業銀行競爭的客戶,真正融資困難的是那些管理水平低下,資信狀況不高,自有資本不充足,缺乏有效擔保方式的中小企業,在規模上講是一定規模以下的微小企業。本文所講的中小企業即為融資存在一定難度的中小企業。
一、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原因
通過對浙江省的中小企業融資問題進行分析,可以看到,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原因主要有:1.中小企業自身存在一定的問題,比如,缺乏有效的管理體系,財務管理混亂,擔保無法落實,信用狀況偏低等方面;2.商業銀行方面的原因,比如,審批權限過于集中,準入門檻過高,對信貸人員的激勵約束機制不合理,可供利用融資品種過少等方面的原因;3.整個社會層面的原因,最為重要的兩點:(1)全社會的可供利用的信用體系沒有建立,這使得商業銀行與企業之間產生信息不對稱的問題,(2)擔保體系不健全,現存擔保體系管理機構不統一、資金來源有限、專業人員欠缺等。
二、浙江省商業銀行應對中小企業融資難采取的措施
1.由政府對商業銀行小企業貸款進行風險補償,提高商業銀行對小企業貸款的積極性。2005年,浙江省制定了小企業貸款風險補償試行辦法,其中, 風險補償資金是鼓勵和促進銀行業金融機構增加小企業貸款的政府引導性專項扶持資金,主要用于對銀行業金融機構當年新增小企業貸款而產生的風險進行補償,也可以對增加貸款較多、風險控制較好的中小企業進行適當獎勵。
通過試點銀行工商銀行浙江省分行和農業銀行浙江省分行的試效果可以看出,這種貸款風險補償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商業銀行對小企業貸款的積極性,2005年,浙江省37個試點市、縣,銀行貸款余額比上年增長了24.55%,高出全省增幅7.27個百分點。其中工商銀行從2005年1月至今年6月,小企業貸款余額增長了138億元,其中微小企業貸款增長21.11億元,占15.3%。其中,2005年當年,試點的37家支行符合風險補償辦法考核口徑的微小企業貸款合計較年初新增11.47億元,占全行微小企業貸款增量的86.2%,增幅達117.22%,貸款戶數較年初新增1300多戶。農業銀行截至2006年6月末,支持小企業總數達到14055家,占法人客戶總數的94%;中小企業貸款余額達到1169億元,占法人客戶貸款總額的71%;今年上半年新建信貸關系中小企業1063戶,新增中小企業貸款151億元,增量占全行法人客戶貸款總增量的83% 。
2.下放審批權限,提高貸款審批效率。原有商業銀行的管理體制一直圍繞著大客戶、大項目的管理進行設計,組織架構、資源配置、風險管理、定價管理、激勵機制、信息統計制度等方面,尤其是審貸機制方面沒有充分考慮中小企業金融業務的特點和要求。
中小企業在融資需求上的特點一般為:需求旺、時間急、頻率高、額度小,為適應其特點,商業銀行必須建立高效便捷的審批機制。
以農業銀行浙江省分行為例,該行對浙江省部分強縣支行轉授了單戶3000萬元的授信審批權,對一些支行轉授了單戶1000萬元的授信審批權;對二級分行個人生產經營貸款的審批權限擴大至單戶1000萬元,并允許二級分行按80%的比例對縣級支行進行轉授權;客戶信用等級認定權轉授各二級分行,并允許各二級分行向縣級支行轉授小企業信用等級認定權;對單戶信用余額500萬元以下的微小企業短期信貸業務,在業務審批流程上允許不經過貸審會審議,單筆信貸業務審批同意后視同核定等額授信額度,信用等級評定可與首筆信貸業務審批同步操作;對于單戶信用余額150萬元以下微小企業短期信貸業務,審批權進一步轉授給符合一定條件的二級支行。通過這種方式,提高了商業銀行貸款審批的效率,符合了中小企業貸款的特點。
3.制定新的目標市場的定位方式。商業銀行貸款歷來偏重于規模大、效益好、有充足擔保的大企業,而忽略了中小企業,這樣,使得中小企業獲得資金增加了難度。
建行浙江省分行提出“大中有重、好中選優、大中小客戶合理分布”的客戶發展戰略,將優質中小企業列為目標客戶,淡化了所有制和規模因素,尤為注重從中小企業中選擇優質客戶,比如:銷售收入1000萬元以上、國家產業政策鼓勵發展、有市場發展潛力和競爭優勢的朝陽產業、傳統特色產業以及高增長型的新興行業企業中信用等級A級(含)以上、無不良貸款、價值貢獻10萬元以上的中小企業。
這種篩選優質中小企業進行貸款的方法,既有利于中小企業獲得一定的貸款支持,又能夠使商業銀行獲得較多的收益。
4.在具體業務操作上,各商業銀行業摸索了一定的方式。針對各種具體的情況,各商業銀行在具體的業務操作方面也有了許多改進,比如:
(1)融資安全線管理:即對小企業客戶逐個核定相對安全的授信控制額度,全面掌握信息,如實評價小企業還貸能力,客觀的衡量貸款的風險,以防止對目標企業授信過度。例如:授信額度=房地產價值*70%+機器設備價值*50%+存貨*60%+應收賬款*60%等具體方式。
(2)建立合理的貸款定價機制:即在法律法規和人民銀行政策允許范圍內,根據市場利率狀況、籌資成本、貸款期限、貸款目標收益等方面,對不同的客戶采取不同的利率,也就是“一戶一價”的定價方式。而且,可以根據企業的性質、質量等方面進行貸款利率方面的優惠,比如:對于優良企業,可以在一般期限貸款利率基礎上下浮10%;對企業和業主、股東不動產提供抵押擔保從而風險度較低的企業可以下浮20%;對生產性現金流量充足、銷售貨款回行率高的開戶企業實行與存款基數相適應的貸款0.54%的特惠利率。
(3)改進小企業信貸人員的激勵和約束機制:比如弱化存款、結算等業務量考核,強化其貸款戶數、貸款額度及質量、收益水平、經濟資本回報率等方面的考核。這樣,有助于克服信貸人員“懼貸”的現象,增加信貸人員向中小企業發放貸款的積極性。
(4)對中小企業審核方式方面的改進:淡化單一的按財務報表方式審核的方式,專門制定針對財務制度不健全的中小企業信用評級方法,利用一些新的指標來判斷企業信用級別,比如,“法定代表人及股東的品行、企業自有資金、貨款歸行率、日均存款余額、銷售納稅額”,“生產經營活動合法性、經營效益穩定性、發展階段成長性、現金流量充足性、信貸擔保安全性、經營者行為和信用可靠性”。而且,考慮企業生產經營周期,根據企業現金回流狀況確定企業的還貸期限,防止貸款周期與企業經營周期相脫節,防止“短貸長占”。
通過靈活運用以上各種操作方式,商業銀行在一定程度上防范了對中小企業貸款的風險,不僅自身獲得了一定的收益,而且,也滿足了一部分中小企業資金的需求。
三、為更好地滿足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金融體系應進行改進措施
1.加快建立中小企業信用制度體系。雖然目前有幾家商業銀行已經不同程度的推行了中小企業征信制度,但并沒有納入國家信用管理體制,各自為政,缺乏權威性、規范性、專業性和技術性,從而在對中小企業信用進行評判時存在主觀性和片面性,所以,應盡快建立統一的中小企業信用管理體制。
(1)在信用征集方面,各商業銀行應積極建立與其發生業務往來的各企業的信用檔案,征集企業法定代表人和經營管理人員個人信用信息等各方面信息,并及時連入全國統一的企業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這樣,信息共享,從而形成了全社會范圍內共享的信息體系。
(2)在信用評估方面,應成立專門的信用評估機構,利用企業的各種信息,利用有一定資質能力的信用評估機構進行客觀、公正的信用評價服務,以便準確地反映企業信用狀況,提示企業信用風險。
(3)在信用激勵方面,對于不同信用級別的中小企業,提供不同期限、不同額度、不同利率的貸款,以達到激勵各中小企業提高自身信用狀況的目的。
2.進一步完善中小企業貸款擔保體系。我國現存的中小企業擔保機構存在以下缺點:缺乏統一管理機構,缺乏統一的法律法規約束,資金來源不足等,所以,應進一步完善中小企業貸款擔保體系。
(1)可以成立一個政策性擔保機構,用于對擔保機構進行行業指導和監督,由政府出資,采取市場化運作,在其監督管理下,使得整個擔保行業規范發展。
(2)完善現有的法律法規體系,建立一個完善的擔保法律體系,使得擔保機構的準入制度、資金資助制度、信用評估和風險控制制度、行業協調制度與自律制度的建設都有法可依,對中小企業貸款擔保機構進行規范化的管理。
(3)建立穩定的資金補償機制。應加大政府的注資力度,進一步支持擔保機構的發展,與此同時,利用市場化運作模式,通過提取責任準備金和風險準備金的方式增加擔保機構的運作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