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企業和市場之間建立一個經濟上不依賴政府、權責利相結合既非政府又非企業的中介組織--行業協會,既可以貫徹政府的宏觀調控意圖,又可以維護行業公平競爭的環境和企業的合法權益。加快行業協會的發展,是適應市場經濟的必然選擇。
[關鍵詞 行業協會作用建議
加入WTO意味政府不再直接管理企業,意味著政府管理職能要實現轉變,還權與企業,還權于市場。但這并不等于企業不再需要任何宏觀的行業性的協調和服務。單個企業再強大,再能干,碰到行業性的問題也只能干瞪眼。從行業內看,每一個企業個體之間,已及企業個體與行業群體之間,有時利益或許一致,但更多時候,利益并不一致,這就需要有人出面協調。從行業外看,市場環境、政府環境、法律環境等等,也常常會與行業生存發展有矛盾和沖突。這時,單靠那一個企業個體出面都是不能解決問題的,這也需要有人出面協調。這就有必要在企業和市場之間建立一個經濟上不依賴政府、權責利相結合,既非行政又非企業性的中介機構——行業協會,來貫徹政府的宏觀調控意圖,維護行業公平競爭環境和企業的合法權益,加快行業協會的發展,是適應市場經濟的必然選擇。
一、行業協會的性質和特點
行業協會是同一行業內的企業法人和自然人自愿參加的非營利性社團法人。從國內外行業協會的實踐看,其性質特點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行業協會在溝通政府與企業關系上起到承上啟下的橋梁和紐帶作用。處于中介地位,這個特點在日本尤為明顯。在日本的經濟管理體制中,一個成功的經驗就是充分發揮了各種專業協會在行業管理中的作用,形成了由政府——行業協會——企業組成的管理體制,來貫徹政府的宏觀意圖,維護行業公平競爭環境和企業合法權益。行業協會可以承擔許多社會必須但又不宜或難以由政府和企業直接承擔的義務,成為政府宏觀經濟管理的參謀助手,成為國家管理體制中不可分割和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
2.行業協會是民間性質的社會團體。它具有社會法人地位,其領導人來自民間,由協商選舉產生;其經費主要靠收取會費、企業捐贈及有償服務。經費主要來自民間,有利于行業協會擺脫各種行政干預,是其始終保持處在社會中介地位的一個重要條件。
3.以服務作為中心,以非營利為目的。日本、美國、行業協會的主要任務是,維護企業正當權益,為企業提供情況交流、調查研究、市場信息、和各種培訓、咨詢等各項服務,并通過這種服務來加強與成員企業和會員的密切聯系。這些服務有些也是有償的。行業協會不同于政府,不是權力機構,不是企業的婆婆,也不是政府管理企業的代表;但也不同于企業,不直接經營。行業協會的服務工作要體現行業的整體利益,而不是個別企業的利益。
二、行業協會的作用
國際市場競爭中,為減弱負面影響,根據國際的實踐經驗,行業組織在保護國內產業、支持國內企業增強國際競爭力方面,起著重要的協調作用。
1.維護本國經貿利益。當利用WTO保障條款時,應向WTO提供全面詳細可靠的證據,證明某種商品的進口數量或市場占有率的增長,對本國同類產品的影響或可能產生的影響或不利的趨勢等。這些證據都需要有詳實的數據資料。顯然,這種工作不可能由一個或幾個廠商來完成;同時這些工作也不能靠政府有關部門來完成。正是由于單個企業和政府管理部門的作用受到限制,行業協會應擔當重要角色。
2.協助企業實施反傾銷、反補貼等法律措施并作為申訴中的提訴人。反傾銷、反補貼是許多國家保護國內產業非常重要的手段,也是WTO有關協議允許成員方采用的反不正當競爭的措施。從各國的實踐看,行業協會作為申訴人的案件占絕大多數,而以政府反傾銷機構或單個企業作為申訴人的情況十分罕見。這是由于反傾銷本身就是行業問題。反傾銷申訴書應包括存在傾銷和由此對該國內工業造成損害的充分證據。這些資料的提供都需要行業協會組織有關企業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3.利用WTO爭端解決機制,幫助企業應訴。對外開放以來,我國的出口產品在國外遭受反傾銷的案件逐年增多,平均每年損失100多億美元。行業協會應一方面通過協調規范本行業企業行為,盡可能減少外方對我方的提訴;另一方面,在外方提訴時,積極出面組織應訴,以減少損失。在20世紀90年代初,歐共體和加拿大訴我國自行車傾銷案中,企業分別應訴,在提供資料和證據中出現了自相矛盾的地方,授人以柄,不但沒有爭取到單獨關稅,還被取消普惠制待遇。而同時受到指控的中國臺灣,由行業協會統一組織應訴,被判定零稅率。
4.發揮行業協會的協調作用。在開拓國際市場時,由行業協會出面協商,在自愿的基礎上組織企業的生產、銷售、價格、售后服務等方面的聯合行動,以發揮集團軍的優勝。從我國和其他一些發展中國家的經驗看,往往采取以較低的價格打入國際市場的戰略,而且常常出現企業竟相壓價的現象,這種行為很容易遭到進口國的反傾銷、反補貼的訴訟。如果行業協會在協調本行業出口商品的價格時確立最低限價,就能保護本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合理價格,從而可避免企業竟相壓價現象,并減少國際貿易的摩擦。
三、加快我國行業協會發展的建議
企業、政府、市場都需要行業協會,這就要求行業協會自身要轉變觀念、擺正位置、真誠服務,向民間性、服務性、自律性和國際性方向發展。盡管行業協會在我國近20年的轉型時期取得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但就總體而言還沒有取得實質性突破。與市場經濟發達國家的行業協會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在全國性行業協會中,大體上說 ,發揮作用比較好的、一般化的、比較差的各占三分之一,要使行業協會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充分發揮其職能,關鍵是加快立法,轉變職能,改變身份。使行業協會的發展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新形式。
1.加快立法,完善政策。迄今為止,我國還沒有一部規范行業組織的法律,只有一些有關部委頒布的少數幾個行政法規。這直接影響了我國行業協會職能作用的發揮。要盡快制定關于行業協會管理的專門法規,完善行業協會的法律、法規體系。一方面鼓勵地方政府依據《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結合本地行業協會的特點制定地方性的行業協會管理法規,目前已出臺的地方法規有,《深圳經濟特區行業協會管理條例》和《溫州市行業協會管理辦法》。同時,要推動國家對于行業協會的立法工作,通過制定《行業協會法》對行業協會的法律地位、基本職能、組織結構和管理規范等做出明確規定,為行業協會的發展提供基本的法律保障。國家應盡快出臺《外國人在華社團登記管理法》,加強和改進對涉外行業協會的登記管理。還要加快《反壟斷法》的立法工作,進一步完善《反不正當競爭法》,以限制行業協會的行業壟斷保護傾向。
2.政府轉變職能要有新突破。我國的行業協會大多是伴隨著政府機構改革而產生的,這也同時決定了它的發展總是受到政府職能轉變不到位的制約,國家經貿委發布的《培育和發展我國工商領域協會的若干意見》中明確了行業協會的17項職能,大都未能落實。有權有利的自己把著,費時費力又無收益的交協會去做,有的專業部門下放了權力,卻被綜合部門收走了,政府繼續忙審批。這就要求政府職能轉變要有新突破。改革政府審批制度,逐步取消行政審批項目,建設和開發項目實行公開招標,行業協會可以組織和協調同行業參與竟標。資質審定和許可證發放主要由行業協會承擔。行業協會要主動在新的行政管理體系中找到新位置,發揮新作用。行業標準、行規、行約的制定,行業培訓,行檢行評,質量監督與檢測,標識和資質證書,原產地證明的發放等,這些行業性的工作交給協會去做,比把在政府部門手中效果更好,而且符合WTO的要求和國際慣例,被國際上認同。
3.行業協會要變成獨立的自營化的行業組織。其首要表現就是民間化,或者叫非政府化。對政府,它不是附屬物,而是獨立社團組織,是企業利益的代表者;對企業,它不是管理者,而是服務者,是國家利益的維護者。它就是要在許多政府部門不應管又不便管,管了也管不好的事情上,發揮監督、協調和信息服務作用。在企業與社會的有關方面發生矛盾時,行業協會代表企業與有關方面求同存異的友好協商,以維護社會的穩定發展。其次,就是變旁觀者為服務者,轉型之后的行業協會最重要的就是樹立其服務功能,即行業協會為本行業中的企業 提供各種有關經營方面的服務,包括咨詢服務、員工培訓服務、市場調研服務、信息服務、產品展覽服務、國際商務聯絡服務等。行業協會實際上是本行業中的所有企業根本利益與整體利益的代言者,維護全行業企業獲得更好發展。行業協會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向立法機構或政府,反映本行業企業的總體利益要求及愿望,并以民間組織的身份參與國家有關法律的制定。再次,要擴大行業協會的社會覆蓋面,提高其行業代表性和權威性。目前大部分體制內產生的行業協會覆蓋面過窄,其會員企業一般不超過全行業企業總數的40%。這些協會的會員單位大多局限在原部門系統內,而且會員又絕大多數是國有企業。有一項統計資料表明非國有企業會員超過50%的只占21%。覆蓋面過窄,意味著協會所能掌握的企業和行業信息不充分,難以發揮綜合性的協調功能。這也是我國大多行業協會官民不分的根本原因所在。
此外,還要人事制度、經費來源、稅收政策等方面給予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