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和一體化,區域經濟聯動協調成為未來世界經濟發展的方向和趨勢。武漢城市圈與長三角城市圈處于長江流域中游與下游地區,通過兩大城市圈的聯動發展,有利于推動武漢城市圈的建設,進而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達到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推動國民經濟快速健康的發展。
[關鍵詞] 武漢城市圈長三角城市圈聯動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行了非均衡發展戰略,長三角城市圈利用自身的優勢取得了飛速發展,現已成為我國經濟、文化、科技最發達的地區,而中部地區出現了塌陷,如何通過兩大城市圈的聯動發展來實現我國城市化、工業化和東、中、西部地區協調發展其意義重大。
一、武漢城市圈和長三角城市圈概況
武漢城市圈是以武漢為中心,由黃石、鄂州、孝感、黃岡、咸寧、仙桃、潛江、天門等構成的經濟聯合體。長三角城市圈是以上海為中心,由南京、杭州、寧波、蘇州、無錫、常州、揚州、嘉興、紹興、舟山、臺州等16個城市組成。
2003年長江三角地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3773億元,比2002年增加了3790億元。長三角地區生產總值占全國的比重進一步提升,由上年的18.7%上到19.5%。由此可見,長三角已經成為拉動全國經濟增長的重要貢獻地區,也是中國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經濟總量規模最大、社會發展水平最高的區域之一。
武漢城市圈以占全省31.2%的國土面積、承載著占全省50.8%的人口,2003年提供了全省61.0%的國內生產總值、49.2%的地方財政收入、58.6%的固定資產投資、62.5%的消費品零售額,進出口總額和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分別占到了全省78.5%和83.8%,在全省具有重要地位。但與長三角城市圈相比,武漢城市圈在經濟總量規模上還有較大差距,整體實力還不強。
二、武漢城市圈與長三角城市圈聯動發展的條件和動力基礎
1.國家戰略背景。中共中央在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要統籌區域發展、形成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機制的戰略部署,并明確指出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是保證我國國民經濟快速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一個重要的政策目標。
2.經濟發展上的互補。(1)資源優勢差異。目前,長三角經濟總量位居全國各區域第一,且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豐富,高素質的管理人才眾多,但能源、礦產、土地等不可再生資源的嚴重匾乏,而武漢城市圈的農業和礦產資源相對豐富,并且具有人力和土地等優勢,但是在資本、技術、管理和人才方面卻相對缺乏,不同的資源優勢為兩者的聯動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2)處在不同的工業發展階段。武漢城市圈基本處于工業化初期階段,長三角己處于工業化的成熟階段,其中上海已經處于后工業階段。梯度推移理論認為,隨著時間的推移由高梯度區向低梯度區轉移,武漢城市圈與長三角城市圈在經濟發展階段和產業結構上的差異,使得兩者在原料、技術人員、市場份額和工業布局上各有各的空間,為兩地的區域分工和協作,以及聯動發展奠定了基礎。
3.區位優勢和市場潛力。長三角與武漢城市圈尤其是上海與武漢這兩個中心城市,區位優勢突出,且互補性較強。上海將逐步成為國內外資金流、商品流、技術流、信息流的集散地和交匯樞紐,率先成為國內最大的市場化資源配置中心,輻射長江,服務全國。武漢地處中國經濟腹地,具有承東起西、縱貫南北的區位優勢其市場容量在全國具有一定規模和較大影響,這種影響在華中地區更為明顯,其潛力是難以估量的。這個市場不但面積廣闊,人口眾多,而且和上海具有質的互補性,合作前景看好。
4.長三角的示范作用和擴張沖動。武漢城市圈發展的是所有制結構比較單一,經濟缺乏活力。武漢城市圈的振興,需以進一步改革為動力,通過發展混合所有制、股份制,把國有企業的巨大潛力發揮出來。在這方面,長三角對武漢城市圈都有示范作用。上海老工業基地的轉型和江、浙的民營經濟的發展與擴張沖動,是武漢城市圈和長三角城市圈聯動發展的基礎條件和動力來源之一。
三、武漢城市圈與長三角城市圈聯動發展的建議
1.以政府聯合推進為依托,優化聯動發展的軟環境。首先政府應當從對微觀經濟領域和一般競爭性領域的直接干預中退出,大力減少對微觀項目的行政審批和微觀事務的具體管理。武漢城市圈中各地方政府需要向長三角學習,與長三角接軌,并在聯動發展中共同構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跨行政區的政府協調管理機制。
2.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聯動發展的硬環境。長三角城市圈經過多年的快速發展,已經積聚了大量的國際金融資本和產業資本,另外還有成千上萬億元的民間游資需要尋求出路。同時,長三角城市圈還有著設計、施工和管理等方面的經驗和優勢,可以充分利用這一有利時機,參與重大基礎設施項目的建設和管理,與武漢城市圈攜手聯建一批急需的能夠產生較好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重大基礎設施項目。
3.科技交流與合作。湖北省尤其是武漢市擁有明顯的人力智力優勢,是全國重要的科技成果和技術交易中心;長三角中的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也是全國重要的高等教育和科研基地。所以,加強科技交流與合作,對各地的科技力量進行重新整合,將加快長江高新技術產業高地的形成,進而推動整個地區經濟的全面發展。
4.武漢城市圈經濟所有制改革。武漢城市圈國有經濟比重相對過高,機制不靈活、歷史包袱重、經濟效益低,這使得武漢城市圈雖然有著較好的經濟基礎,但經濟缺乏活力,發展比較緩慢。因此,積極推動國企改革,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特別是民營經濟,是促進武漢城市圈經濟快速發展的有效途徑之一。長三角地區有著老工業基地成功轉型和非公有制經濟蓬勃發展的經驗,積極開展在這一領域的合作,對武漢城市圈有著很大的幫助。
5.航運中心的聯動發展。目前,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進展順利,重慶長江上游航運中心建設也已起步,長江航運首尾相連必須有中部支撐。武漢以其居中的區位優勢和綜合實力,在長江流域的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運輸及物流需求十分旺盛。因此,將武漢建設成為長江中游航運中心并和上海國際航運中心接軌,對形成三大航運中心合理布局的長江航運一體化發展格局和多式聯動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