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基于中國紅星家具集團經營模式的快速發展成效,分析了紅星集團經營發展的優勢是在品牌建設、規模發展、市場資源、經營模式、產業價值鏈、經營創新、集團管理等方面的獨到之處。
[關鍵詞] 紅星集團經營優勢
中國紅星集團創建于1986年,在短短十幾年內完成了從手工作坊式的自產自銷到自產與采購相結合營銷,再到建立企業商場品牌的形象,發展跨區域連鎖經營的家居大賣場。目前已發展成為擁有2個家具生產廠,在北京、上海、天津、南京、常州、無錫、濟南、長沙、南昌、重慶等地成功創辦了30家大型連鎖家居大賣場的企業集團。“紅星”品牌家具已打入了美國、西班牙等歐美國家;中國紅星家具集團已經成為中國家具連鎖第一品牌,網絡遍及中國十幾個大都市,市場經營總面積188萬平方米,2005年市場規模銷售達85億元。在發展過程中,紅星集團經營從自營為主發展到以品牌整合為主,管理模式從單一物業管理逐步走向品牌管理和人性化管理,集團規模取得了驚人的發展。據全國工商聯統計,紅星集團在2002年~2004年間連續3年名列全國民營企業500強前30位,目前已躋身中國民營企業500強第16位。2004年被評為中國最具綼sc赫γ裼笠?0強和中國連鎖經營企業50強,2005年榮獲“中國家居市場最具影響力品牌”稱號。分析紅星集團的發展經營模式,可看出其能在短期內創造出這一連串不平凡業績的紅星優勢。
第一,品牌優勢
紅星家具集團積極推行名牌、品牌戰略。將品牌作為經營核心,不斷賦予品牌以新的價值,致力于提升家居文化品味。
“紅星”品牌的建設經歷了產品品牌、商業品牌和商業品牌延伸三個階段。紅星在塑造商業品牌延伸階段的經營實踐證明,紅星連鎖商場模式符合國際發展方向。紅星人及時調高和調優經營戰略,“創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紅星·美凱龍’品牌家居連鎖新賣場”,全力打造“規模大、品種全、質量好、價格廉、服務優”的市場品牌新形象,追求高起點、高質量、高檔次、高品位、高信譽,充分圍繞“家的文化”、“家的藝術”、“家的消費”做大文章。給紅星商業品牌注入了新的內涵和價值,“紅星”商業品牌不僅代表紅星經營模式和紅星集團的經營理念,也代表了家居行業的經營導向,被賦予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并形成“品牌傘”效應,紅星品牌從家居延伸到建材、裝飾材料、家居用品等相關行業,體現了品牌對事業的增值作用;同時,這一品牌也為家居行業的經營者帶來增值效益,通過與紅星的合作,借助其品牌效應,有效地進入市場。
在品牌形象建設上,紅星集團始終貫徹統一品牌定位、統一建筑裝飾理念、統一企業 CI系統、統一組織管理和統一品牌形象宣傳五個“統一”。紅星在經營上,積極實施“名牌捆綁、品牌制勝”戰略,以“紅星·美凱龍”品牌市場為核心,本著“名品進名店”的原則,團結國際國內牌子過硬、質量過硬、服務過硬的著名品牌廠商和品牌產品,實行強強聯手、優勢互補,增強品牌效應。紅星家具集團的誠信經營、創新服務、顧客增值、嚴格管理也大大提升了自身品牌的價值。通過卓有成效的品牌戰略,紅星家具集團已將“紅星·美凱龍” 打造成為一個全國著名的家具品牌,在市場上極具號召力和影響力,也為連鎖經營模式的有力推行奠定了強大的品牌基礎。
第二,規模優勢
紅星家具集團經過資本經營、市場開拓與經營模式創新,已經形成覆蓋10余個省市近20個城市的30家連鎖店,總經營面積達到188萬平方米,而且每家連鎖店的單獨規模也在不斷擴大,其規模在當地都卓有影響,產生了良好的規模經濟效益。近兩年來,紅星新市場開發速度明顯加快,企業的資本運作也如火如荼,聯合開發、品牌加盟、轉權管理等形式不拘一格,由此而帶來的企業規模、效應也與日俱增。“發展是硬道理。”按照紅星家具集團的戰略規劃,兩年內紅星將在北京、上海、重慶、成都、沈陽、鄭州等地再建11座新賣場,市場規模170萬平方米,相當于再造一個紅星家具集團。到2007年上半年,紅星將擁有38家連鎖大賣場、300多萬平方米經營面積,規模效益將進一步凸現。紅星集團決心要打造中國的沃爾瑪,并提出了紅星集團的共同愿景:到2008年底建成40家連鎖市場,成為國際化的企業集團;到2020年建成200家連鎖大賣場有1000萬平方米市場總面積,成為中華民族的世界商業品牌。
第三,市場資源優勢
紅星家具集團在經營中積累了良好的市場資源優勢。30家連鎖店及其所產生的輻射、交易、分配和產業帶動功能本身就是紅星家具集團的市場資源,引領市場向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品牌化發展,形成相互支持、相互呼應、高效協調、布局合理、功能互補的連鎖市場體系。“紅星·美凱龍”品牌具備良好市場影響力,也是重要的市場資源之一。此外,紅星家具集團擁有5000多家國際國內著名的家具品牌廠商、近5萬種品牌產品作為戰略合作伙伴,形成巨大的供應鏈優勢和市場號召力。這些市場資源的開發和充分利用將進一步促進家具流通領域形成大市場、大流通、大網絡、大范圍、立體化、多層次的現代化商業流通形式和大好局面,對其他行業也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這是紅星集團未來的努力方向之一。
第四,經營模式優勢
“把市場當作產品精雕細琢,追求零缺陷;把每一件事當作作品來做,不斷追求完美”,是紅星經營模式的質量觀念。在這一觀念的驅動下,紅星在全國家居業領先推出了“市場化經營,商場化管理”的模式。所謂“市場化經營”,就是紅星通過市場招租的形式,采取“全球化廠名牌捆綁”品牌經營策略,引進中外5000多家“品牌過硬、質量過硬、服務過硬”的“三過硬”廠商作為品牌合作伙伴,由進駐廠家進行市場化運作。“商場化管理”就是作為市場所有權者和管理者的紅星,按照大商場的組織形式、經營需求和管理方式,全方位地強化對市場整體經營活動的管理和控制。
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索,紅星家具集團逐漸摸索出的這一條被行業廣泛認可的經營模式,即廠家直銷的“市場化經營”+顧客放心的“商場化管理”的經營模式,是在家具生產流通體制上的一個創舉,有效地聯接產銷,形成了良好的市場機制,將市場的輻射功能、指導功能、交易功能、分配功能、信息功能充分發揮出來,提高了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實現商品流通現代化。
第五,產業價值鏈優勢
紅星家具集團的產業價值鏈逐步形成,縱向形成了家具生產、家具經營和家具市場化體系,并在規劃中進一步將家具物流等增值項目納入產業體系,形成了從家具生產到銷售的資源共享和相互增值產業價值鏈;橫向經營范圍拓展到涵蓋家具、建材、裝飾材料、家居用品等相關領域,共享顧客資源,培育消費市場,形成幾大經營領域相互促進和相互增值的機制。產業價值鏈機制將使市場的作用得到更充分的發揮。
第六,創新優勢
2003年,國際一流的也是國內首創的綠色家居生態示范商場紅星家世界成功開業,這標志著紅星集團已完成了六代商場的建設。從第一代商場發展到第六代商場,紅星取得了多項創新成果。這些創新成果貫穿在紅星集團經營管理的方方面面。
在經營范圍上,紅星大膽打破了只賣家具的傳統,引進“家居”概念,從而形成了家具、裝飾、建材、家電等多位一體的“一站式”大賣場。由家具向家居的轉移,紅星是學習借鑒西方零售業SHOPPING MALL的經營理念。這適應了當今快節奏的生活方式,消費者在日益有限的消費時間內急需一條龍、集成化的服務,同時又兼顧個性化特征,超大規模的賣場正好滿足了這種需求。
在經營模式上,紅星實行“廠家直銷的市場化經營和讓顧客滿意的商場化管理”。從全面自主經營到市場化經營,是借鑒了國內批發市場的運作經驗。此舉既解決了人才不足的瓶頸問題,又大大減少了經營成本與風險。由于讓入駐廠家自主經營,廠商銷售的積極性極大地被調動起來,眾多國內外名牌廠家的入場形成了綜合品牌效應,紅星在業界頓時聲名鵲起。商場化管理,主要是借鑒百貨商場、大型超市的管理方法,實行統一營銷管理、統一市場管理、統一商場形象以及統一結算、統一送貨、統一營業員培訓等。商場化管理既提高了入駐廠商的經營效益,又使消費者得到了滿意的服務。
在售后服務上,紅星率先提出“所有售出商品由紅星美凱龍負全責”,在紅星各大賣場設立專項保障基金2000萬元。“負全責”的實施,徹底解決了消費者的后顧之憂,消費者的權益得到切實保障。
在硬件設施的建設上,紅星采取了許多個性化措施。比如在賣場里專門辟出消費者休閑的空間;又如賣場扶梯設計成直線,滿足消費者自由選擇樓層購物的需求;另外還有觀光電梯、門樓設計、外形設計等,有的還獲得了國家專利。
第七,管理優勢
紅星家具集團重視推行科學管理模式,在市場管理、連鎖經營、企業文化建設、人力資源管理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突破。標準化、專業化、系統化的市場管理和連鎖經營保障了紅星家具集團事業領域和事業范圍的成功拓展;企業文化建設使紅星文化成為紅星家具集團的重要競爭力;有效的人力資源管理使紅星家具集團在市場經營、商場管理、生產制造、研究開發等領域擁有一大批專業素質高、作風優良、開拓進取的管理團隊和人才隊伍。紅星集團在管理上創造了一種有效的管理方法,叫做“電燈加電網”式的管理。所謂“電燈加電網”就是將企業的發展方向明確制訂出來,在通往目標的道路上亮起 “電燈”,引導員工們向既定的光明的方向前進。為此,公司組織員工進行“職業生涯設計”,自己設立照亮自己前進的“電燈”,并引導他們向公司和部門的目標靠攏,讓每個員工在設計中明確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做到揚長避短。為了保證員工能沿著“電燈”向前走,還在這條路的兩邊安上“電網”。所謂“電網”,就是一套針對實際的健全的管理制度,也就是《紅星人守則》和各項規章制度。通過創建學習型企業活動,更好地運用“電燈加電網”式的管理方法,將公司的宏偉愿景與日常的工作真正緊密地聯系起來,最大限度地發揮紅星員工的創造性。“8小時以外的管理”是紅星的一項特色的人力資源開發理念,紅星不僅抓好員工8小時以內的工作,發揮員工八小時以內的潛能,還要引導好員工8小時以外的生活,激發八小時以外的潛能開發,不斷提高員工自身的素質。紅星家具集團的“電燈與電網”、“8小時以外的管理”、“學習型組織”建設等,都具有創新和現實的實踐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