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跨文化交際中,我們的涉外人員往往會遇到來自不同的文化體系的摩擦與碰撞,本文就常見的沖突現象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 跨文化交際現象沖突
文化作為一系列觀念、習俗、規范和準則的總和是一個奇特的存在,它有自身的特性和運行規律。不同的國家、地區和民族就有不同的文化。荷蘭文化協作研究所所長霍夫斯特德(G. Hofstede)教授認為,文化是一個環境中的人的“共同的心理程序”(collective mental programming)。文化不是一種個體特征,而是具有相同的教育和生活經驗的許多人所共有的心理程序。因而,就不同的群體、區域、國家而言,這種程序就互有差別。他們自然也會具有不同的思維模式、行為方式。如果涉外人員在不同文化地域、背景進行跨國經營或貿易談判時,必然會面臨來自不同的文化體系的摩擦與碰撞。下面就跨文化交際中常見的沖突現象進行探析。
一、心理方面的沖突
外來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差異和沖突首先表現在心理上。凡是愛國的人,往往心理上自然會有一種本土文化優越感,在與外方打交道時,往往就會與對方文化產生排斥和抗拒,這是不可避免的。這種沖突自雙方合作開始時就會出現,如談判、簽協議的過程,雙方的思想觀念就不可能完全一致,會出現種種不和諧。特別是受文化背景的影響,可能產生對協議與合同條文的不同解釋,從而造成雙方矛盾的不斷激化,使文化摩擦屢屢發生,潛藏著爆發沖突的危機。
二、管理方面的沖突
涉外經營或貿易往來在管理上不可避免地要遇到文化碰撞與文化沖突。如果合作雙方缺乏有效溝通,就不能跨越文化的柵欄,從而導致猜測和懷疑,對立與沖突加劇。美國學者戴維·A·利克斯曾指出:“大凡跨國公司大的失敗,幾乎都是僅僅因為忽視了文化差異這一基本的或微妙的理解所招致的結果。”美國管理學家德魯克也認為,國際企業其經營管理“基本上就是一個把政治上、文化上的多樣性結合起來而進行統一管理的問題。”國外管理學家的經驗表明,大約有35%~45%的跨國企業是以失敗而告終的,其中約有30%是由于技術、資金和政策方面的原因引起的,而有70%是由于文化差異引起的。另有調查顯示:目前有三分之一的著名跨國公司因為跨文化管理不利而面臨關系緊張的狀況。
三、隱私方面的沖突
在某些方面,中國人的隱私觀念比較“薄弱”。中國人提倡互相關心,互相幫助,故而很愿意了解別人的酸甜苦辣,對方也愿意坦誠相告;而西方人則非常注重個人隱私,不愿意向別人過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愿意讓別人干預。許多我們中國人認為可以公開關心和友好的詢問,如“How old are you?Where are you going? Howmuch money canyou make each month?”等,會引起西方人的不快,他們會認為這是觸犯了個人隱私。因為外國人通常情況下忌問年齡、婚姻、甚至收入等等,因此在隱私問題上中西雙方經常發生沖突。
四、時間觀方面的沖突
西方人的時間觀和金錢觀是聯系在一起的,時間就是金錢的觀念根深蒂固,他們養成了按時赴約的好習慣。在西方,要拜訪某人,必須事先通知或約定,并說明拜訪的目的、時間和地點,經商定后方可進行。而中國人則屬于多向時間習慣的國家,有些人在時間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隨意性,一般不會像西方人那樣嚴格的按照計劃進行,西方人對此往往感到不適應,從而引發沖突。
五、客套語方面的沖突
各國的風俗、禮節、交流都受特定環境的影響,都具有鮮明的特色。中國人注重謙虛,在與人交際時,講求“卑己尊人”,這是一種富有中國文化特色的禮貌現象。在受到贊揚時,我們往往會自貶一番,會謙虛地說“不好”、“不行”等。盡管內心極度高興,但也絕不喜形于色,因為謙虛是中國人的美德。這體現出中國人在交往時,更注重委婉、含蓄。西方國家卻沒有這樣的文化習慣,當他們受到贊揚時,總會很高興地說一聲“Thank you”表示接受。因為西方人注重直來直去,“坦率”就能體現他的價值觀和交流方式。對別人送來的禮物,中國人往往要推辭一番,接受后一般客人走后才打開;而在西方文化中,人們對別人所送禮品一般都要當面打開,并稱贊一番,然后欣然道謝。由于中西文化差異,我們會認為西方人的這種表現過于自信,毫不謙虛;而當西方人聽到中國人否定別人對自己的贊揚或者聽到他們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甚至把自己貶得“一文不值”時,會感到非常驚訝,認為中國人虛偽、不誠實。
六、餐飲習俗方面的沖突
中華民族素有熱情好客的優良傳統。在交際場合和酒席上,熱情的中國人常常互相敬煙敬酒。中國人宴客,即使美味佳肴擺滿一桌,主人也總習慣講幾句“沒什么吃的,菜不好,多多包涵”等客套話,這經常使不了解中國文化的老外感到莫名其妙;與客人用餐時,面對誘人的菜肴,中國人往往不會輕易地隨便吃,而西方客人會大口品嘗主人的手藝,認為這是對主人的尊重和禮貌的表現;中國人有時會用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夾菜,用各種辦法勸客人多吃菜、多喝酒。而在西方國家,人們講求尊重個人權益,所以他們不會做強人所難的事。吃飯的時候,絕不會硬往你碗里夾菜,自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他們也不會用各種辦法勸客人喝酒。如果你是出于禮貌說“No”,那就絕對沒有下文,只好餓肚子了,因為西方人會認為你確實不需要!
七、產權觀念方面的沖突
在中國經濟越來越融入國際社會的今天,不管是走出去的中國企業,還是走進來的外國企業,跨文化沖突已經變成一個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問題,特別是產權觀念的不同更容易引發經濟糾紛。比如我國的一名員工因在美國展會上拍照涉嫌泄露商業秘密,而被渲染為商業間諜,員工所在公司成為被告,甚至美國聯邦調查局(FBI)也介入此案調查。原因是該員工第一次出國,習慣性地認為在中國大部分的展覽會都是可以隨意拍照的,這就是產權觀念方面的文化差異而造成的誤解。
八、勞動觀念方面的沖突
在一家中外合資公司,計劃經濟過來的員工沒活兒干時就按習慣休息、看報紙、喝茶水。外方管理者卻說,沒活兒干就掃地、擦設備,實在沒事兒就到草坪上拔草去!那些中國員工哪能接受得了這個,說“這不是勞動改造嗎,我們又不是犯人!”;在一家中法合資公司,剛開始時,從總經理、各部門經理到技術監督等重要管理崗位的重要負責人幾乎都是法方人員,他們采用的是生硬的、強制的方式,推行全套的法式管理模式,由此引起中方人員的強烈不滿,導致罷工事件,最后由政府部門和法國領事館出面調解。事后,該企業的中方員工道出了心里話:“法國人的管理方式我們接受不了,我們受不了洋人的氣”。事件的實質是勞動觀念意識的沖突。
九、組織、團隊的沖突
隨著跨國公司、無邊界組織的不斷擴張、發展,這類組織成了跨國體、跨民族、跨地域、跨政體的特殊實體,成為跨文化組織。這類企業要想獲得健康、快速地發展,必須把具有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價值標準、道德標準和行為模式的各國員工凝聚起來,形成有戰斗力的團隊,共同實施公司的經營戰略。如何對待團隊中不同國度員工的不同文化,如何消除不同文化背景下團隊成員心理上的距離感,如何妥善處理團隊成員間的沖突,就成為各跨國組織當前經常要面對的問題。國際化發展戰略,不僅僅面臨著東西方文化的差異,還面臨著如何整合不同組織文化背景下的團隊的問題。因為除了管理理念、企業文化外,跨文化的管理團隊會產生很多問題。深層次的原因就是對有些基本問題的觀點、價值觀或者角度不同。這種文化上的差異,將導致公司管理的員工方式、組織結構的設計、工作場所的安排等很多不同。跨文化管理的任務在于從不同的文化中尋求共同的能體現各種文化精髓的東西,這樣才能使各種文化在跨文化組織的團隊環境中生存。
十、跨國公司中沖突的主要表現
目前,外商投資企業的跨文化沖突主要有四種表現:(1)雙方對峙,沖突越來越大。(2)外來文化被本國文化所同化。(3)外來文化占上風。(4)雙方文化相互融合,形成“求大同存小異”的企業文化。第四種情況是比較理想的狀態,大多數成功的跨國經營公司,都注重兩種文化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將沖突逐漸消融。
文化沖突是一種客觀現象,誰都無法回避也無法制止,同時,文化沖突也促進著各民族文化的發展,實現文化的交融,使人類不斷取得進步。因此,從哲學的角度來講,其負面效應遠遠小于正面效應。也可以說,文化沖突與文化融合是統一的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文化融合是化解文化沖突的必然邏輯,是實現人類進步的階梯。目前席卷全球的文化沖突和對話,正體現著人類精神視野的不斷交流融合。本文通過對跨文化交際中的沖突現象探析,其目的就是要加深了解中西文化的異同,以便我們涉外工作者胸中有數,采取適當的應對措施,加強對外交流,加強相互溝通,加強中西文化的優勢互補,讓我們的對外開放和外經貿活動能更加順利地進行,使中國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獲得更大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