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企業技術聯盟在數量、規模上的迅速發展與居高不下的失敗率并存的特點,決定了研究企業技術聯盟和諧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企業技術聯盟相關理論雖然層出不窮但仍有局限性,難以滿足企業技術聯盟和諧發展的需要。和諧管理理論不僅符合中國的國情,且具有較強的操作性,因而本文將和諧管理理論作為研究企業技術聯盟和諧發展的理論基礎。
[關鍵詞] 企業技術聯盟和諧管理理論
隨著企業間競爭的日益激烈以及環境的不確定性的加劇,建立技術聯盟成為企業獲得和維持競爭優勢的一種重要手段,通過建立技術聯盟,企業可以達到風險共擔、知識共享、合作研發、降低交易成本等目的。企業技術聯盟的價值和魅力逐漸被人們所認同,自1990年以來,企業技術聯盟形成的數量以每年超過25%的速度增長, 全球500強企業平均每家擁有60個主要的聯盟關系。雖然從理論上企業間的技術聯盟能夠為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一種有效的途徑,但在實踐中卻看到,在聯盟組織的管理和發展過程中面臨著重重障礙和困難。據美國麥肯錫咨詢公司研究報告指出: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被調查的800多家參與技術聯盟的美國企業,僅40%的聯盟維持在4年以上,大部分都在短期內解體。甚至有的學者認為從績效的角度看,子公司比聯盟更為成功也更為穩定,這無疑對聯盟存在的合理性提出了質疑。中國的企業技術聯盟也面臨著同樣問題,居高不下的失敗率已經成為中國企業技術聯盟進一步發展的瓶頸。因此,企業技術聯盟和諧發展急需新的理論支撐。
一、企業技術聯盟和諧發展研究的現狀
目前,企業技術聯盟研究正成為國際學術研究的熱點。在著名的《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等雜志上,有關企業技術聯盟的文章日漸增多。從企業技術聯盟研究演進角度來看,影響企業技術聯盟和諧發展的內部因素已經成為相關研究重點關注的對象。在早期的研究中,針對企業技術聯盟在商業領域的迅速興起與發展,國內外學者們對戰略聯盟形成的動因、特征和作用進行了大量的分析,主要包括形成機理、競爭優勢等。其后,企業技術聯盟的高失敗率成為了另一個被關注的焦點,許多研究試圖從理論上和實證上探索影響企業技術聯盟和諧發展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技術聯盟的組建策略、聯盟成員的選擇、企業層次與業務層次的戰略、聯盟成員的資源構成與聯系等。但這兩方面的研究都是將聯盟本身作為靜態的結構來處理的,直到1994年Ring在文章中提出企業技術聯盟不僅是一個靜態的合作結構,還是一個發展和演化過程的觀點,學術界才認識到只有深入到聯盟合作的過程當中去,才能分析出如何通過恰當的聯盟管理來確保聯盟和諧發展。一些學者研究分析了企業技術聯盟中的信息不對稱、聯盟中的沖突、溝通與學習、技術的定價、穩定性、利益分配機制、治理機制、控制機制、信任機制等。總體上,國內外對影響企業技術聯盟和諧發展的內部因素研究還較為零散,沒有形成完整的系統。
二、企業技術聯盟理論層出不窮但仍有局限性
企業技術聯盟作為一種適應“超競爭”要求的復雜組織形式,不僅能使企業迅速取得生存發展的市場空間,同時因其能夠提高勞動生產率、推動創新、刺激新型市場或業務的出現從而加速了整個經濟的健康發展和社會組織的不斷進化。因此, 企業技術聯盟的產生引起了理論界的廣泛關注,人們試圖從不同的角度對其進行理論分析。目前,有關企業技術聯盟的理論主要有交易費用理論、企業資源基礎理論、競爭戰略理論、組織學習理論、社會關系理論、博弈論等,這些理論研究主要研究了聯盟的形成動因。國內外很少有學者對聯盟組建以后的運作進行分析研究,至今學術界仍不能對大部分聯盟在短期內解體的原因做出令人滿意的解釋,因而有人將其稱為“理論孤兒”。
三、西方現代管理理論難以指導中國的管理實踐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和市場一體化的發展趨勢日益明顯。與西方企業相比,中國企業在面臨經濟和市場全球化挑戰過程中,還要應對更為復雜的外部環境。中國的市場機制還不夠完善,目前的經濟體制改革將對利益格局進行一系列地調整,這會改變企業的外部環境,使中國企業面臨的環境越來越復雜。中國已經進入后WTO時代,中國企業與強大的競爭對手在自己不十分熟悉的規則下展開國際化競爭尚不夠成熟,競爭環境也更為嚴峻。從我國企業管理實踐來看,我們引進并學習了不少西方現代管理理論,但在應用中經常不是走樣就是失靈。這主要是由三個方面原因導致的:一是中國企業掌握現代管理理論、方法的能力不夠強;二是西方的理論不能適應中國企業的實際情況;三是西方管理理論本身已經過時。其中,西方現代管理理論不能適應中國企業的實際情況是關鍵原因,因而中國企業急需中國學者能提出符合中國國情的管理理論,指導企業技術聯盟對聯盟進行有效的管理。
四、和諧管理理論不僅是系統性的管理理論,也是確保聯盟和諧發展的管理理論
和諧管理理論的前身是1989年席酉民教授提出的“和諧理論”,該理論是在對大量中國企業進行調研的基礎上,建立在系統論或系統分析框架上的管理理論,其理論核心是:任何系統之間及系統內部的各種要素都是相關的,且存在一種系統目的意義下的和諧機制。席酉民教授認為:在現實生活中,不和諧態的存在是絕對的,而和諧則是相對的,和諧管理理論的目的是使系統由不和諧逐步趨近和諧的狀態。在復雜多變環境下,系統的和諧主題(即影響組織發展的關鍵問題)是會不斷地發生變化,如果系統缺乏一種能充分發揮組織成員聰明才智和創造性的機制,亦即系統缺乏自我完善和激勵的內部機制,就會使系統結構失調,缺乏對環境的適應性和應變能力,最終導致系統崩潰。因此,企業技術聯盟應對影響其和諧發展的內部因素進行調查與分析,從中識別出和諧主題,通過和則體系與諧則體系的建立以及圍繞和諧主題和則與諧則的耦合,建立和諧機制,使企業技術聯盟處于比較和諧的運行狀態。由于和諧管理理論不僅能較好地解釋企業技術聯盟失敗率高的原因,而且能提出具體的措施,以確保聯盟的和諧發展,因而和諧管理理論可以作為指導中國的企業技術聯盟和諧發展的管理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