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借鑒庫恩的“范式理論”,認為經濟學同樣也有范式,存在范式革命,提出了我們開展經濟學研究所需遵循的經濟研究范式:以科學的“馬克思范式”為基礎,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堅持科學發展觀,借鑒西方經濟學范式的合理成分,使用科學研究方法,按照科學經濟研究范式,遵循經濟研究程序。
[關鍵詞] 庫恩范式經濟學范式
一、庫恩的范式理論
1.庫恩范式的含義
范式(paradigm)概念是庫恩范式理論的核心。美國著名科學哲學家托馬斯·薩繆爾·庫恩最初是用“范式” (paradigm)來表示科學研究的共同信念以及科學成就和科學變革的基本單位。1962年,科恩在《科學革命的結構》獨創了范式這個概念。“按既定的用法,范式就是一種公認的模型或模式。”“我采用這個術語是想說明,在科學實際活動中某些被公認的范例———包括定律、理論、應用以及儀器設備統統在內的范例———為某種科學研究傳統的出現提供了模型”。他在《科學革命的結構》第二版(1970)中寫道:“群體信奉的全部或大部分對象,我在原版書中都稱之為范式,范式部分或范式類的,就是這種專業基質的組成部分,而且作為組分它們形成一個整體,共同起作用”。范式是“科學共同體的一套信念”,“概念、理論、儀器以及方法方面的成規”, “公認的科學成就”。他先后在《對我的批判的反思》和《再論范式》將范式修改為包括“概念、模型、范例在內的‘專業基質’”。庫恩在《必要的張力》說:“‘范式’一詞無論實際上還是邏輯上,都很接近于‘科學共同體’這個詞。一種范式是、也僅僅是一個科學共同體成員所共有的東西。反過來說,也正由于他們掌握了共有的范式才組成了這個科學共同體”,是科學家集團所共有的“傳統”,有時說是“模型或模式”,或“共同理論框架”,或“理論上和方法上的信念”,。他認為,范式是指特定的科學共同體從事某一類科學活動所必須遵循的公認的“模型”,它包括共有的世界觀、基本理論、范例、方法等,它實際上是科學家共同體從事科學活動的共有信念和價值標準。這種信念規定了他們的基本觀點、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為他們提供了共同的理論模型和解決問題的框架。庫恩認為,范式是科學家集團統力協作的基礎。科學正是以“范式”或“共有心理信念”基礎上的解疑難活動。“科學是以價值為基礎的事業,不同創造性學科的特點,首先在于不同的共有價值的集合”。
2.庫恩的范式革命內容
庫恩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中提出了他的科學革命模式,即前科學→常規科學→反常→危機→科學革命→新常規科學……。科恩認為科學的發展是以由一種范式向另一種范式轉化的躍遷方式(科學革命)進行的。從這個角度講,也存在范式革命:前科學時期通過競爭確立范式→常規科學時期→解疑→反常→危機→科學革命→新舊范式交替→新舊共同體→更替新的常規科學時期…….。
(1)“范式”形成前夕。在前科學階段,尚未形成該學科“范式”。庫恩認為一門科學尚未形成范式,從事同類學科的研究者對共同研究的問題基本觀點沒有達到共識 ,各種理論長期爭辯和競爭,各種范式處于相互競爭的階段。
(2)“根據規范而進行科學研究”的時期。在常規科學階段,科學共同體的工作研究者根據范式所提供的基本理論,基本觀點和方法以及基本框架解決科研中的難題,解釋實踐中的有關現象。同時,又通過解決這些難題,進一步補充和完善范式。經過長期的研究和爭論,形成了同行公認的“范式”,并依靠共同信仰的范式把大家統一為一個科學共同體。
(3)范式反常階段。科學家們發現現存范式難以解釋一些新事物和新現象,范式反常現象。科學史表明,反常的科學發現必然包含了范式理論的更新和革命。
(4)范式危機階段。當反常現象大量出現,并成為常規科學無法解決的難題時,人們開始懷疑范式,失去對范式的信任,科學共同體開始分化,這時才有可能打破舊范式的統治轉向接受新范式。范式危機的出現蘊含著科學革命的到來。在范式危機時期,人們在懷疑原有范式的同時,也在開始尋求新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尋求建立新的科學邏輯系統。
(5)范式革命階段。危機發生后,一些思想解放、具有革命批判精神的成員,就不再盲目迷信舊范式,而是勇于創新,去建立新理論、新范式取代舊理論、舊范式,以解釋和吸收反常。在經過一個較長時間的各種學派的論爭之后,一種新的理論學說,最終被大多數研究者所認同,進而取代舊范式,成為新的范式。新范式的產生標志著科學發展進入新常規科學的時期。他說:“科學革命就是舊范式的過渡”。他還認為革命不僅是一種破壞,而且也是一種建設,它是“破壞和建設的統一”,“如果只拋棄舊范式,不建立新范式就等于拋棄科學”。
(6)新范式常規階段。在新范式指導下的科學革命漸進發展。科學的發展就是以范式革命為核心的常規科學和科學革命周期性不斷交替的過程,循環往復,永無止境向前發展。
二、經濟學的范式探討
庫恩的范式論對研究各門學科的發展規律,具有普遍的適應性,對我們研究當代中國經濟學中的范式和范式危機,進而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經濟學理論體系,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1.經濟學范式的概念
經濟學作為社會科學的主要組成部分,同樣存在著范式。經濟學范式是從庫恩的范式概念借用而來,“經濟學范式是關于經濟學規范性問題的基本理論、基本觀念和基本方法的理論體系。”經濟學范式是關于某個經濟學科的研究人員對該門學科所研究的基本問題共同掌握的信息、基本理論、基本觀點和基本方法的理論體系。經濟學范式不僅為經濟學學者普遍認同和接受,更重要的是它一旦形成,便規定著一定時期內的特定的經濟學思想體系歷史發展的邏輯空間。是唯一的關于基礎性經濟問題規范性的理論,同時在邏輯上蘊含著該歷史時期中總的經濟學思想方法和經濟學分析方法,具有公理性的理論特征。
2.經濟學范式創新含義
經濟學學科發展遵循著:范式形成→范式應用→范式危機→范式轉換→新范式形成……。在經濟學前科學時期,在紛繁眾多的關于規范性經濟學問題觀點的論爭中,最終會有一個流派的規范性理論為大多數同行們所認同,成為最早的關于規范性經濟學問題的科學范式。經濟學范式的形成標志著系統而科學的經濟學說的產生,同時也標志著前科學時期的終結和常規經濟學系統發展時期的開始。隨著經濟不斷向前發展,新問題、新情況層出不窮,而在原有范式的邏輯空間和理論空間中又很難獲得合理地解釋;原有范式的理論對現實問題的解釋力下降,對未來的預測能力也日漸衰退。經濟發展要求經濟學理論也隨之發展。“范式”危機,即表明過去的經濟理論和方法對經濟現象的分析和解釋無能為力,表明經濟學家和實際工作者對經濟現象的本質認識又提高了一步。在科學革命時期,規范性經濟學問題又重被提到爭議的中心位置上。經過一個較長時期的不同理論觀點的論爭,最終,仍是由一種較其它觀點更優越的被學科界普遍認同的觀點和理論上升為新的經濟學范式。使經濟學的發展進入新的常規發展時期。
范式革命引發經濟學革命,如馬歇爾“邊際革命”和“凱恩斯革命”。值得注意的是,經濟學范式的革命很少發生,更多的是范式的創新。經濟學范式創新是新范式對前一個舊范式修正或補充,新經濟學范式并不宣告舊范式生命終結。事實上,直到現在,各種研究范式長期共存,分別解釋不同經濟現象和解決不同的經濟問題。因此,準確的說是一種經濟學范式創新。
3.經濟學范式變遷
(1)亞當·斯密的古典經濟學范式,以價值論為基本概念的進行規范分析的“范式”。
(2)約翰·穆勒均衡分析的范式。他假定市場這個看不見的手能夠使市場自動均衡,采取靜態、均衡分析方法。
(3)馬歇爾邊際范式。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廣泛地運用邊際分析方法和均衡分析方法的范式。
(4)凱恩斯宏觀經濟分析。凱恩斯在《通論》假設市場不能自動均衡,采取的是宏觀動態均衡分析方法,得出市場需要政府干預的結論,引發“凱恩斯革命”。
(5)當代西方經濟學范式。自上個世紀70年代年代以來,西方傳統經濟學處于深刻的“范式”危機之中。針對傳統經濟學基本假設與現實不合進行分析范式修正。薩繆爾森對馬歇爾為代表的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和凱恩斯主義經濟學采取綜合分析方法,構建現代西方經濟學的主流范式。科斯、諾斯為代表的制度經濟學、后制度經濟學、后新制度經濟學,將制度變量引入經濟分析,以“交易費用”為分析工具,彌補主流經濟學的缺陷。信息經濟學的引入不完全信息,從而對傳統經濟學的完全信息進行修正。
(6)馬克思研究范式。它是以唯物辯證法和歷史唯物主義為分析方法,以勞動價值論為邏輯起點,研究社會經濟發展規律的研究范式。
三、中國經濟學范式創新
在研究中國經濟問題,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學,需要有一個科學的經濟學范式指導。一個科學的、適合研究中國現階段的經濟學研究范式應當包含以下要素:
1.以 “馬克思范式”和鄧小平理論為基礎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研究范式提供了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分析方法,鄧小平理論為研究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問題提供了基本框架和基本思路。
2.堅持科學發展觀
科學發展觀是研究我國經濟發展新階段的發展問題的范式的基本觀點之一。這對分析和解決現階段發展問題提供基本思路和方法。其“五個統籌”的思想為解決經濟社會關系提供了基本原則和方法。
3.借鑒國外科學分析方法
在堅持辨證唯物法,吸收邊際分析、均衡分析、制度分析、案例分析、比較分析、規范分析、統計分析和經濟計量模型等等分析方法,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結合起來,把規范分析和實證分析結合起來。
4.遵循科學經濟研究范式
當代經濟研究范式主要有兩種:規范分析和實證分析。前者是:理論假設→邏輯推導→理想結論→對照現實→找出問題→提出對策。其核心是邏輯分析。主要應用在一些與經濟學思想的基礎觀念和基本理論。后者是:統計調查→數據檢驗→統計分析(模型模擬)→分析結果→理論解釋→提出對策。主要應用于與經濟學基本對象所包含的各種實際經濟關系和矛盾的分析,故稱為實證分析問題。這兩種分析范式基本上等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5.遵循經濟研究程序。基本程序依次為:通過調查、統計和比較等尋找國民經濟或企業管理的主要問題;界定問題性質和范圍;確定研究目標;收集理論依據、統計數據和正反事實;小心求證(分析原因、結論);提出對策;到實踐中進行檢驗(實驗);修正結論或完善方案(或重新訂立研究目標,重新論證);全面推廣;上升到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