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資源型城市普遍面臨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尤其是就業壓力大的問題.本文在分析發展循環經濟與促進就業的關系的基礎上,提出資源型城市可以通過發展循環經濟促進就業,為此類城市緩解就業問題提供了一條新途徑。
[關鍵詞] 資源型城市循環經濟就業
資源型城市,一般是指以礦產等自然資源開發而逐步形成的工業城市。而循環經濟作為一種經濟模式,強調物質的循環利用、綜合利用、再生利用,它提倡將污染物排放過程轉化為資源化過程和循環利用過程。資源型城市通過發展這種循環經濟是否可以促進就業?如果可以,又是如何促進的呢?筆者為探討此問題,做了如下論述。
一、循環經濟的含義
循環經濟倡導一種與環境和諧的經濟發展理念和模式,其追求更大經濟效益、更少資源消耗、更低環境污染和更多勞動就業。循環經濟包括產品的清潔生產、資源的循環利用和廢棄物的高效回收、分類處置、綜合再利用等。循環經濟與傳統的礦業經濟有著本質的區別。傳統的礦業經濟基本是一種由“礦產勘察—礦產品—消費—污染排放”的單向流動模式;以“高開采,低利用,高排放”為特征;礦業循環經濟是一種由“礦產勘察—礦產資源—產品—再生礦產資源—最終排放”的循環流動模式,產業鏈得到延長,礦物質綜合回收率大大提高。在產業規劃中,要特別重視發展礦產品的上下游加工產業,最大限度地發揮礦產品的價值,延長礦產資源的服務年限。
循環經濟在強調清潔生產和資源的循環利用的同時,也可以在就業方面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比如,丹麥的卡倫堡生態園區,以發電廠、煉油廠、制藥廠和石膏制板廠為核心,通過貿易方式把一家企業的廢氣、廢熱、廢水、廢物變成另一家企業的原料和能源,形成共享資源和互換副產品的產業共生組合,最終實現生態園區污染的零排放,同時,這種生態園區的產業鏈也為更多的勞動人口提供了一定的就業崗位。
二、資源型城市具有發展循環經濟的有利條件
資源型城市在資源開采過程中都會產生大量的再生資源。如,煤炭生產產生大量的煤矸石,以及大量的尾礦、以煤發電的電廠產生大量的粉煤灰;各種礦產資源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低品位廢石資源、冶煉爐渣等。既污染了環境,又浪費了資源。我國目前共生、伴生礦的利用率只有20%左右,礦產總回收率只有30%,而國外先進水平都在50%以上。我國銅、鉛、鋅伴生金屬冶煉回收率為50%左右,而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在80%以上。我國每年平均約有200萬~300萬噸廢鋼鐵、10萬~15萬噸廢雜有色金屬等未被合理回收。在這方面有很大的潛力可以挖掘。如阜新的煤矸石可以用100年,如果充分的利用起來,完全可以作為一個新興產業來發展。
早在30年前,美國就將粉煤灰和礦渣列為12種礦物資源的第七位和第十位。近年來,我國在粉煤灰、煤矸石及礦山尾礦的綜合利用方面做了許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如已形成產業的煤矸石發電、制磚,粉煤灰制水泥等。據中國地質大學馬鴻文教授的研究表明,利用粉煤灰、煤矸石資源可以發展冶金用氧化鋁和橡膠補強用白炭黑工業、高性能環境修復用分子篩材料等。
目前,國家政策扶持循環經濟的項目。如,對于粉媒灰利用的項目,政策規定享受所得稅5年免征的待遇;利用高新技術對尾礦資源有價值的金屬進行回收業是國家產業政策鼓勵的項目。“十一五”期間國家將加大對發展循環經濟重大項目投資的支持力度。利用這些政策,使循環經濟成為重要的接續產業之一。
三、發展循環經濟可以促進就業,是可持續發展的“三贏”經濟
發展循環經濟是擴大就業的重要措施。循環經濟通過開發利用再生資源、拉長產業鏈,能夠開辟新的生產領域,增加大量的就業崗位,可以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創造大量勞動崗位。湖南省永興縣縣委、縣政府充分利用市場機制,在全國各地年回收“三廢”原料120萬噸以上,2004年從中提煉白銀1800余噸,占全國白銀總產量的三分之一。在循環經濟的帶動下,縣就業再就業工作也實現了循環。在沿海發達地區打工的農民有3萬多人回鄉就業,循環經濟的發展有力地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和就業。到2005年10月底,僅金銀產業循環經濟帶動冶煉、加工、餐飲、運輸、商貿等相關產業的就業人員就達12萬多人,其中直接從事冶煉行業的達4萬多人。根據測算,多回收利用1噸再生資源,相當于減少4噸生活垃圾的產生量。除了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外,廢舊資源綜合利用產業還可以創造可觀的就業機會。研究表明,再制造業、再循環產業每產生100個就業崗位,采礦業和固體廢棄物安全處理業僅失去13個就業崗位,凈增87個就業崗位。
循環經濟把經濟發展、環境保護、社會就業統一起來,發展循環經濟不僅會對企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而且會給城市帶來良好的環境效益,同時可以安排更多的人員就業。遼寧的鞍鋼、太原鋼鐵集團、安徽銅陵等礦山城市發展循環經濟方面搞的比較好。鞍鋼集團通過發展循環經濟達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雙豐收,既解決了污染、美化了環境,又促進了就業、獲得了經濟收益。
四、結束語
循環經濟是一種新的經濟發展理念和模式,發展的關鍵在于加速經濟轉型。對于資源型城市,無論處于什么發展階段,以循環經濟的理念貫穿與資源開采加工過程中,可以衍生新的產業,促進就業和經濟發展、環境保護的多重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