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環節,其競爭力的高低直接影響當地的經濟發展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本文以河北省縣域為例,主要采用運用計量經濟學中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對河北省縣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的特征及形成原因做了評價分析,并提出提升其綜合競爭力的一系列措施與建議。
[關鍵詞] 縣域經濟競爭協調發展
一、縣域經濟綜合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
建立一套科學的指標體系,能夠客觀地評價當地縣域經濟的綜合發展實力,評價指標按照系統性、可測性、可比性、前瞻性、可操作性等原則進行選取,有利于分類指導,挖掘出當地的特色,探索縣域經濟的發展規律,更好地推進縣域經濟的發展。從理論上來講,縣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的評價體系可以分成4個二級指標,20個三級指標(如下圖)。
由于部分指標量化起來講比較困難,在研究了國內外關于綜合經濟實力指標的基礎上,考慮到河北省的實際省情和經濟普查獲取的資料,我們特從中選取了十二個指標作為本次河北省縣域綜合經濟實力的評價指標體系。分別是:X1(GDP)、X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X3(擁有發明專利數)、X4(專利申請數)、X5(從業人員中高級職稱人數)、X6(從業人員中中級職稱人數)、X7(從業人員中初級職稱人數)、X8(第二產業增加值)、X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X10(第三產業增加值)、X11(RD經費支出)、X12(財政總收入)。
二、河北省縣域經濟綜合競爭力評價
1.河北省縣域經濟和縣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的發展現狀
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壯大縣域經濟”的號召。河北省縣域經濟經過多年的發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從整體來看,河北省縣域經濟發展進入提高階段,縣域經濟總量不斷增加,發展速度不斷加快,經濟效益不斷提升。2004年,河北省縣域總人口5610萬,實現生產總值6166.5億元,完成財政收入356億元,分別占全省總數的82.4%,69.8%和45.8%。與2003年相比,全省縣域內生產總值增長了21.6%,農民人均純收入和城鎮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分別增長了11.1%和15.5%。從總量上來講,河北省是縣域經濟大省,但是從人均方面和競爭力的角度來講,縣域經濟競爭力普遍偏低。
2.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分析河北省縣域經濟綜合競爭力
對河北省136個縣(市)數據(數據來源于2005年河北省統計年鑒和2004年河北省經濟普查數據)進行整理,運用spss軟件進行分析,結果如下:表1
由表1可以看出,KMO統計量為0.842〉0.7,因子分析的效果比較好,再由bartlett球形檢驗,可以知道各變量的獨立性假設不成立,所以因子分析的適用性通過。表2
由相關系數矩陣R計算得到特征值、方差貢獻率和累計貢獻率。如表3所示,可知前三個因子的方差貢獻率達到84.912%≈85%,基本可以描述縣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的水平。
表3
由表3可以知道,第一個公因子在國內生產總值、二產、三產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額、財政總收入和消費品零售總額指標都有較大載荷,因此定義為經濟資源因子。第二個公因子在研發經費支出、從業人員構成指標上有較大載荷,因此定義為人力資源因子。第三個公因子在專利申請和擁有專利數指標上有較大載荷,定義為科技資源因子。這三個因子的順序也較好的體現了其代表的因素對縣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的影響程度和地位,也是比較符合縣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的構成。
為了更直觀地比較和評價縣域經濟的綜合競爭力,我們采用了回歸方法求出因子得分函數。根據系數矩陣將三個公因子表示為12個指標的線性形式。因子得分函數為:F1=0.238X1+0.196X2+
0.010X3-0.033X4-0.038X5-0.069X6+0.013X7+0.237X8+
0.183X9+0.213X10-0.231X11+0.035X12:F2=-0.141X1-0.091X2-
0.067X3-0.010X4+0.301X5+0.355X6+0.226X7-0.153X8-0.087X9-0.104X10+0.520X11+0.006X12:F3=0.011X1+
0.021X2+0.533X3+0.530X4-0.067X5-0.068X6-0.011X7+0.017X8-0.053X9+0.010X10+0.035X11+0.008X12。
3.河北省縣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結果分析
為了對縣域經濟競爭力進行綜合評價,需要對各縣(市)在3個因子上的得分以及因子的方差貢獻率加權求和得到綜合得分值Y,即:Y=(59.740F1+14.669F2+10.503F3)/84.912=0.703F1+
0.173F2+0.124F3。
通過計算,可以得出河北省縣域經濟綜合競爭力排名。其中前二十強大都分布在唐山(7個)、石家莊(4個)、保定(3個)、廊坊(2個)、滄州(2個)、邯鄲(1個)、邢臺(1個)下轄的縣(市)。
三、河北省縣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的特征
1.縣域經濟綜合競爭力地域分差比較明顯
這主要體現在“一線兩廂”上。在全河北省二十強中,“一線”上的縣(市)就有16個,是我省縣域經濟的排頭兵。這主要是由于地理位置較優越,縣域經濟發展起步比較早,培育出了一批優勢產業和特色產業,憑借著地理優勢和產業優勢走到了全河北省縣域經濟發展的前面。而在后二十位中,共有16個分布在“兩廂”的地域上。究其原因主要是在這個地域帶上自然條件惡劣、交通設施不暢,基礎設施不夠完善。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縣域經濟的發展,導致了縣域綜合競爭力不強。
2.城市化、工業化和農業化是提高縣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的有效途徑
前二十名中幾乎包含了河北省大部分的縣級市。這些縣(市)多為省內的工業大縣和農業強縣,且多為工業大縣。比如遷安市、武安市、遵化市、任丘市等。也有農業大縣,比如隆堯縣,通過方便面帶動了縣域農業的發展。這些都說明城市化、工業化合作強農業對縣域經濟競爭力的提高有重要作用。
3.地區內縣域發展程度差距較大
由于區域內環境差異和地理位置的優劣使得地區內縣域經濟發展差距也比較大,這也必然影響了縣域經濟競爭力,突出表現在保定市和邢臺市。在這兩個地區中,既有排名二十強的縣(市),也有排名后二十位的縣。縣(市)社會經濟的發展在地區內存在著巨大差距,一方面會引起社會資源分布的進一步不公平,呈現所謂的“馬太效應”,即經濟越發達的地區吸引的投資越多,發展越快;而經濟越不發達的地區,投資越少,發展越受限制,從而影響了各縣(市)社會經濟的公平發展。另一方面,也容易引起社會的不穩定,引發社會矛盾。
4.發達縣(市)的發展指標因子不均衡
從綜合競爭力的得分來看,發達縣(市)的經濟基本上是全面發展的。但是有些縣(市)經濟發展中存在一定的缺陷,其經濟資源因子、科技資源因子和人力資源因子之間并不平衡。比如遷安市、武安市和隆堯縣的人力資源因子排名都比較靠后。三河市、辛集市和定州的科技資源因子也都排到了全省的最后。這說明發達縣(市)應該特別注意其經濟發展中存在的缺陷。
5.傾斜性政策是競爭力弱縣發展的策動力
在全河北省136個縣(市)中,處于競爭力弱縣的大部分是國家級貧困縣。尤其是張家口地區,更是需要國家的政策傾斜,加快當地縣域經濟的跨越式發展,提升縣域經濟綜合競爭力。對于具有潛在競爭力優勢的競爭力弱縣,比如在人力資源因子得分比較高的唐縣、昌黎縣和科技資源因子得分比較高的景縣等,盡管在綜合競爭力排名上較低,但都有較大的潛在競爭優勢,對這些縣如果實行傾斜性政策更容易促進其實現跨越式發展。
四、提升河北省縣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的措施
1.三大戰略性原則
(1)總成本領先戰略原則。成本領先要求有條件的縣域建立起高效規模的生產設施,提高工業化集中度,形成規模經濟,全力以赴降低成本,控制成本與管理費用,以及最大限度地減小無謂的成本費用。以使成本低于競爭對手,在縣域競爭中形成了相對優勢。
(2)差異化戰略原則。差異化戰略是將縣(市)提供的產品或服務差異化,樹立起一些全省范圍內或全市范圍內具有獨特性的東西。不能形成那種“小而全”的產業結構,要依靠特色來取得競爭的主動權。
(3)專一化戰略原則。專一化戰略是縣域經濟的發展要突出主體,抓主要項目,以便形成相對優勢,靠主要產業來帶動當地縣域經濟的發展。這個戰略尤其是對于那些處于經濟正較差的縣,由于沒有足夠的資金和能力來促使全面發展,所以專一化戰略可以正好彌補這方面的缺失。
2.具體措施
(1)發展縣域經濟是提升縣域競爭力的重點。縣域經濟競爭力的強弱很大程度上體現在經濟的強弱上,因此要提升縣競爭力必須大力發展縣域經濟。要充分發揮區域優勢,因地制宜,要敢于開拓思路,增強競爭意識和開放意識,從思想上切實加強對發展經濟的認識。要解決河北省縣域經濟的產業層次低、結構單一的問題就必須推進工業化進程,在這個過程中大力發展民營經濟,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培養農業龍頭企業,提高農業的競爭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所有制調整和產業結構調整。
(2)提高人口素質和科技水平是提升縣域經濟競爭力的關鍵。人力資源和科技水平是縣域競爭力的兩個重要方面,要充分認識到人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積極進行智力投資和科技投資,增大教育經費的投入和研發經費的投入,大力推進素質教育,實施科教興縣戰略,強化職業技術培訓和科技興農的培訓,提升縣域智力競爭力和科技競爭力。
(3)找準特色是提升縣域經濟競爭力的突破口。發展縣域經濟的突破口就是找準地方特色和優勢產業,靠特色來增強縣域競爭力。比如遷安的鋼鐵業和清河的羊毛業,前者是依靠著當地的資源優勢來發展的,而后者則是在沒有地域優勢和資源優勢的情況下,依靠經貿服務和深加工發展起來的。還有正定縣,則是依靠石家莊,大力發展旅游和物流業,走出了縣域經濟的特色之路。
(4)增強縣級政府能動力是提升縣域經濟競爭力的重要方面。縣域經濟的發展靠政府。縣域經濟競爭力的一個重要方面體現在縣級政府的能動力上,縣級政府的管理能力和服務能力的提高可以更好的降低發展成本,吸引更多的資源來發展當地的經濟。增強縣級政府的能動力,還要體現在對公共產品的供給上,尤其是在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公平競爭環境的建設方面,這些都是實現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不斷提高縣域經濟競爭力的基礎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