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從國有企業科技成果轉化及產業化現狀入手,通過分析產生的原因,探討了國有企業的不足,提出了國有企業科技成果轉化及產業化發展應對之策。
[關鍵詞] 國有企業成果轉化產業化
一、前言
近年來,我國科技事業蓬勃發展,科技創新碩果累累。然而由于在科技市場制度培育方面的缺陷和認識上的誤差,我國科技成果轉化仍然存在許多問題,科技成果轉化率只有15%左右,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只有29%,遠低于發達國家的60%~80%。我們經常看到許多科學家懷揣技術,輾轉各地,勞頓之苦自不待言,而無奈之情亦表露無遺。他們擁有好技術,但實在“好酒也怕巷子深”。在許多技術產權交易項目推介會及其他展會上,我們也經常可以聽到“我們有的是高新技術成果專利,缺得是足夠的鈔票和有投資眼光的企業家。”這樣的話語。一般來說科研院所和大學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的積極性很高。大量科技成果不能轉化的原因主要在企業。企業作為技術創新的第一實施主體,在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發展中處于技術核心地位。特別是作為國有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的國有企業,這已是見諸黨和國家權威文件的全社會的共識。政府在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過程中,首先予以明確的一點也是“要建設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使企業真正成為研究開發投入的主體、技術創新活動的主體和創新成果應用的主體,全面提升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顯而易見,國有企業是自主創新的主體,自然也就是科技成果轉化的主體。
二、國有企業科技成果轉化現狀及原因分析
1.部分國有企業規模大,對高新技術反應慢,但從世界發達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和高新技術產業本身特點來看,高新技術企業適用于發展中小型,因其規模小、啟動快、轉向快,在實施科技成果轉化上具有明顯優勢。國有企業的體制性桎梏還普遍存在。許多國有企業國有資產出資人不明確、不到位,行政管理色彩較濃,涉及項目立項、審批及資金融通等環節較多,層層報批。而民營企業,由于資金自己說了算,大大簡化了辦事環節,資金融通上也比較便利。因此,他們一旦發現好的項目,就能及時決策,把項目搶到手。等國有企業還在論證時,許多好的項目在民營企業已經干起來了。
2.國有企業所在地經濟開發區優惠政策少,離消費市場遠,缺乏市場平臺,不利于科技成果轉化。
3.國有企業參與科技成果轉化的積極性低,很多企業對此不感興趣。因為大多數企業更愿意直接拿到可以馬上進行大規模生產的成熟技術,特別是當許多技術產品必須經過中試才能實現產業化后,國有企業紛紛退后,不愿意冒風險。國有企業技術創新動機缺失。一般來講,一個科研項目轉化的前期投資大約需要幾千萬元,而且要承擔相當大的風險。由于對國企領導人的考核取向主要看是否保持業績的穩定增長,導致企業領導人不愿去選擇風險較大的技術成果。在科技成果轉化上,大多數國企寧愿選擇風險較小的成果,甚至追求無風險的技術。一旦看到科技成果具有不確定性,就難以決策,在猶豫之間喪失了良機。
4.國有企業和科研機構關聯度低,相互缺乏支持。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研發能力不強,大多采取招商合作和直接購買成熟技術的辦法去發展,而對科研機構實驗室技術或未成熟技術并不敏感。民營企業則和科研機構聯系較緊,科研機構按企業要求進行研發,企業在小試和中試階段給予大力支持,從而形成風險共擔的機制。
三、解決對策
提高國有企業的高新技術成果產業化能力,必須著力解決下列問題:
1.強化政策扶持。通過制定成果轉化的優惠政策,對應用科研成果進行轉化生產的企業,增加固定資產折舊率、無息貸款率或減免稅費,鼓勵企業主動尋求本地科研成果;對于部分自認價值較小的科技成果,由投資雙方自行約定股本比例,可以省略評估手續,減少高新技術企業生產和發展成本;同時,進一步出臺和完善鼓勵科技中小企業發展政策,使之盡快提高承接能力。
2.利用國有企業的先進設備和技術基礎,采取政府、科研院所和企業共同出資入股的形式,建立專業和綜合性中試基地。可以是在一家企業成立實體性組織進行,也可以依據科技成果的技術特性由多家企業聯合,以虛擬組織形式進行。
3.加快國有企業改制和戰略重組,解決管理機制與技術創新不適應的問題。加快國有企業改制步伐,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打破原國有企業濃厚的“依賴”思想,強化市場競爭意識;打破繁冗陳舊的管理模式,以提高效率和增加效益為核心,進行全方位的管理創新。通過國有企業戰略重組,或兼并、或破產、或退出等,整合現有資源,實現優化配置,增強競爭力,提高企業競爭意識和承接能力。
4.引入高新技術風險投資公司,加大對科技成果轉化的資金投入。有數據表明,在我國已轉化的科技成果中,自籌資金占56%,國家科技計劃撥款占26.8%,而風險投資只占2.3%。金融體系不足以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金融支持。因此,國有企業整合現有風險投資基金,高新技術產業風險投資公司。公司可以以虛擬形式組建,政府可通過財政出資組建科技信用貸款擔保體系、實施風險投資損失財政補償計劃、由財政資金參與組建風險投資種子基金、政府出資組建技術轉移資助基金等多種政策手段創造吸收社會化和國際化風險資本的條件。同時,加強對資金的使用和管理,防范資金挪用,強化資金對高新技術的專有投入。據初步預計,在“十一五”期間,風險投資基金的融資初期約需10億元,末期滾動投資規模約達上百億元。
5.加強企業經營者隊伍建設。通過組織開展關于“市場經濟”、“風險投資”、“技術創新”、“經營管理”等有針對性的專題講座和專項培訓,提高現有企業經營者的創新意識和管理能力。同時,建立和運用市場機制重新整合現有企業經營者隊伍,以“競爭機制”為核心,通過明確其具體的經營責任,并把進行技術戰略儲備的風險投資行為作為對企業經營者的重要考核標準,來引進、任用和激勵企業經營者。對于采用高新技術,導致生產力水平大幅提高,并采用新技術取得重大突破的企業經營者,要給予重獎。
6.通過扶持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孵化和壯大一批高新技術企業。從世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趨勢看,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有利于實現產業集聚,形成科技成果研發、轉化和產業化的鏈條。
四、國有企業科技成果轉化發展策略
1.立足成果轉化:國有企業積極參與科研,立足于市場和科技成果轉化,不是為了“填補科技空白”而獎勵科技創新,而是為了解決現實中的實際問題,為了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我國的許多科研項目則是為了研究而研究,研究與成果轉化脫鉤,與市場經濟脫軌。
2.多種資金共同推動:以國家研發資金帶動民間科技資金的模式。科技創新具有高風險性,很難僅僅依賴私人資本投入,國家資金的支持必不可少,但國家資金畢竟有限,沒有風險投資等民間資本的介入,很難實現大規模科技成果轉化。
3.多部門參與:政府、企業的各個部門,積極推動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改善了過去僅由科技部門參與的狀況,有利于全面推動科技發展。
4.引入專業人士評估:產業化運作過程中,依靠各單位有經驗的管理人員,另一方面依賴全國頂尖級專家學者的參與。由于這些評估專家在可行性方面進行論證,從而保障了項目的順利進行。
事實上,在一項技術從研發到成果轉化的整個過程中,國有企業都應該起到決策作用,而不是只在最后實現產業化的階段才被拖進來。我們的科技成果轉化率過低,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當企業失位時,技術進步就失去了市場方向,就失去了贏得效益的目的。所以,在技術創新之中,更多的工作應由國有企業來完成。當然,這并不意味著全部的創新都要移到國有企業中來。一些企業和專家談到科技成果轉化難時,總是伸手向政府要錢、要政策。但當前的政策導向正在逐步調整,對國有企業的扶持方式將從原來直接的財力支持,逐步調整為強調營造更加客觀公平和有利的競爭環境。另一方面,作為市場經濟主體,國有企業也應從原來主要依賴政府支持轉向更加自主、能動地尋求市場的幫助。未來的科技政策將從政府起決定作用,逐步轉移到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政府的作用將主要表現為激勵和引導。因此建立有效而合理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成為我國提高科技競爭力的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