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在概述技術創新動力機制理論發展軌跡的基礎上,引入了技術創新動力系統的概念,并結合耗散結構理論對動力系統進行了分析,指出了系統處在開放狀態及其系統內部創新要素促使系統到達遠離平衡態的區域是創新動力系統得以不斷躍升有序狀態的必要條件。
[關鍵詞] 技術創新動力機制耗散結構
一、技術創新動力機制理論的發展軌跡及創新動力系統的提出
首先出現的是一元論。一元論是指歷史上曾紛爭多年的技術推動模式和需求拉動模式。兩種模式各自都有一定道理,但都有不足之處。于是后來又出現了折衷的雙重推動模式,即二元論,指創新是由技術推動和需求拉動共同產生。之后還出現多元論。三元論認為除上述兩方面因素外,政府對技術創新的組織規劃和激勵也是技術創新產生的一種動力。另外,還有學者認為企業家也是創新的一種動力。20世紀80年代初,多西等人又提出技術軌道概念,齋騰優提出了N-R關系模式,但他們只是從技術的產生和市場與資源約束兩個方面深入地拓展了一元論模式,從本質上并沒有突破原來的框架體系。對企業創新內在動力的分析,學者們從心理學和組織行為學的角度,根據主體對行為的選擇,對需求的滿足程度等來建立主體動力模式。這些分析模式的共同特點是充分關注內在需要的測度,并注意到創新的風險性特點。此外,還有學者從期望理論中受到啟發,建立了創新動力機制的期望學說,從主體內在對創新收益的預期和影響創新成功的概率探討動力的產生及大小。可以說,這些較為典型的從主體出發的創新動力模式從另一個視角提供了人們分析創新動機的途徑。
企業技術創新動力系統圖
綜合上面所述的技術創新動力的來源,我們可以把技術創新動力主要分為兩大類,即企業創新內部動力和企業創新外部動力。所謂企業外部創新動力,是指那些存在于企業外部并對企業的技術創新行為產生較大影響或形成“動力場”的諸多因素。所謂企業內部創新動力,是指存在于企業內部對技術創新活動產生內驅力的動力因素。因此,我們從系統論的角度把企業技術創新動力系統可以分為兩大子系統:企業外部技術創新動力子系統和企業內部技術創新動力子系統。其中,企業外部創新動力子系統中包括存在于企業外部的各種主要的技術創新動力要素,如市場需求、市場競爭、技術發展、政府政策行為支持(簡稱政府支持)等;企業內部創新動力子系統中則包括存在于企業內部的各種主要的技術創新動力要素,如企業利益、企業家精神、企業文化、企業內部的激勵機制、企業創新能力等。這些外部和內部創新動力要素實際上也是企業創新動力系統的次一級的子系統(即次子系統),它們對促進企業進行技術創新活動起著重要的作用。技術創新動力系統的結構圖如上所示:
二、耗散結構理論的概述
耗散結構論是一門研究耗散結構的性質、形成、穩定和演變規律的科學,是關于非平衡系統的自組織理論。它主要研究一個系統從無序向有序轉化的機理、條件和規律,討論自組織過程中一般的、基本的原理。這一理論指出,一個開放系統在到達遠離平衡態的非線性區時,一旦系統的某個參量的變化達到一定的閉值,通過漲落,系統就可能發生突變,由原來的無序的混亂狀態轉變到一種時間、空間或功能上有序的新的狀態。這種有序狀態需要不斷地與外界交換物質和能量才能維持,并保持一定的穩定性,不因外界的微小擾動而消失。這種在遠離平衡的非線性區形成的新的穩定的有序結構,普利高津稱之為耗散結構。
由耗散結構論可知,開放是系統有序化的前提,是耗散結構得以形成、維持和發展的首要條件。開放系統之所以能夠形成耗散結構,主要是因為開放系統能夠與外界進行“熵”的交換,熵是“表現系統內部無序和混亂程度”的量度。在開放系統中熵由des與dis兩部分構成,即ds=des+dis。其中,des是系統與外界相交換的熵(des<0),dis是系統內部產生的熵(dis>0)。開放系統通過不斷地從外界吸收負熵流des,來抵消系統內部的熵增加dis,只要這個負嫡流足夠強,在抵消了系統的熵增加之后,還能夠使系統的總墑ds減少,即有|des|>|dis| ,就會使系統進入相對有序的狀態,形成耗散結構。由此可見,開放系統不僅是耗散結構形成的前提,同時也是耗散結構得以維持和存在的基礎。
同時,普利高津指出開放系統只是耗散結構形成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耗散結構只有在系統保持“遠離平衡”的條件下才會出現,即所說的“非平衡是有序之源”。這里所說的非平衡態是指系統遠離平衡態的狀態,平衡態和近平衡態都被排除在外。因為在平衡態和近平衡態線性區,系統是處于穩定狀態或趨于穩定狀態,系統的總的傾向是趨于無序或趨于平衡,一些小的漲落和擾動很難改變系統的這種狀態和趨勢,所以系統不可能出現新的有序結構。而當系統在遠離平衡態的非線性區時,系統處于一種十分不穩定的狀態,一旦外界對系統施加足夠的影響,系統就有可能通過漲落或突變進入一個新的穩定有序狀態,進而形成新的穩定有序結構。
三、耗散結構理論在技術創新動力系統中的應用
1.技術創新動力系統必須是開放的系統
任何系統想要發展,想從無序轉變為有序,或者從低級的有序發展為更高級的有序,那么系統必須是開放的,因此,企業技術創新動力系統必須充分開放,不斷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從中獲取資金、人才、信息等負熵流,才能夠使系統向有序的方向演化,從而形成新的有序結構——自組織結構。
在技術創新動力系統中,市場需求與市場競爭是推動技術創新的兩大動力。企業技術創新活動必須面向市場需求,不斷地在與同行對手的競爭中推陳出新,才能立于不敗之地。同時企業技術創新系統的要進化,還應與市場外部環境進行信息的不斷交流。同時企業也應注意國內外競爭對手的情況,競爭對手的每一項創新都有可能使企業的現有產品慘遭淘汰。因此,企業必須注重與外部環境間不斷充分的信息交流,進而促使創新動力系統的熵減,使系統朝著有序的方向前進。
政府的行政支持為市場動力的有益補充,為推動企業技術創新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它能夠通過實行一系列有利于企業發展的政策和措施,如政府購買、政府資助、產業政策等,來支持和引導企業進行技術創新活動。但作為一個創新動力因素,同樣需要與外部環境進行信息交流,不斷引入負熵流,才能使企業創新動力系統的耗散結構得以維持和存在。
科學技術的發展是技術創新的初始動力,作為推動基礎科技創新主體的國家而言,科學技術的發展不僅需要自身的努力和鉆研,同時需要與外界進行廣泛的信息和文化交流。具體來說,可以從外部環境吸收相關的有價值的科技信息,以不斷的充實技術創新動力系統內的動力供給;也可以聘請國外相關領域的技術專家到本國進行學術交流和探討,來開闊本國科研人員的視野和思路。通過開放,進行比較和鑒別,在比較和鑒別中,找出差距,選準目標,面向未來,才能使企業技術創新動力系統不斷獲得發展。
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是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的保障力量,是推動技術創新動力系統前進的基礎。而人才、資金、設備、信息等資源又是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技術創新動力系統必須不斷與外界環境進行人、財、物、信息的交流,才能使系統向有序方向演化。具體來說,第一,企業應大力的挖掘現有人才的潛能,并應通過各種優惠措施吸收外部的優秀人才,從而不斷地完善人才結構,抵制系統人才熵增,使創新系統充滿生機和活力;第二,耗散結構理論告訴我們,企業籌集資金,除了從銷售收入中按一定比例提取研究開發經費外,還應不斷拓寬融資渠道,采用銀行信貸、風險投資、社會融資以及引進外資等手段從外界廣泛地吸取各類資金,使創新動力系統源源不斷地引進資金負熵流,從而不斷地得到進化;第三,為了有效的促進技術創新活動的開展,企業必須收集多方面的信息,不斷的引入信息負熵流,抑制系統信息熵增,使系統朝著有序的方向前進。
總之,從系統的角度而言,封閉意味著熵增、落后和衰亡,開放意味著有序、生命和進步。因此,企業技術創新動力系統在演化過程中,不僅要開放,而且要充分地開放,只有不斷地與外界環境進行物流、能流和信息流的交換,克服內部熵增,才能使系統總熵不斷減少,有序程度不斷增加,進而使創新動力系統不斷地得到進化和發展。
2.企業技術創新動力系統的非平衡態是有序之源
一個具有內動力和充滿活力的企業技術創新動力系統,必定是一個有差異的、非均勻的、非平衡的系統。因為在平衡態下,系統內部混亂度最大,無序性最高,組織最簡單,信息量最小。而且,系統一旦進入這種“死”結構的平衡態,便維持這種狀態不變,很難取得前進和發展。這種從表面上看來的平衡,實際上會對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起到極大的阻礙作用和窒息作用,使創新動力系統變得死氣沉沉,沒有差異,缺乏競爭,陷入一種低效率、低效益的局面。所以,“活”的動態的平衡是企業技術創新動力系統機制完善的根本標志,是企業創新動力系統力求達到的目標。
利益驅動力是企業技術創新動力系統的最根本的驅動力。任何企業技術創新的最終目的就是獲取高額利潤,取得競爭優勢,因此企業利益驅動力常常是創新動力系統中最活躍的要素,也是使創新動力系統從平衡態和近平衡態走向非平衡態的驅動力。但是,利益目標的實現經常容易使企業產生滿足感和惰性,致使企業技術創新活動止步不前,從而使技術創新動力系統進入“平衡態”,形成一個“死”的結構。由此可知,企業創新動力系統要得到進化,就必須克服這種“穩態癥”,不斷地超越自我,為自己訂立一個又一個新的利潤目標,使創新動力系統越出平衡態和近平衡態區,到達遠離平衡態的非線性區域去。這樣才能使創新動力系統從低序向高序晉升。
企業家是企業創新的靈魂,企業家精神是推動企業創新活動的重要影響力。所謂“企業家精神”是由渴望新事物、渴求變革和追求成就感的內在心理動因所激起和驅動的開拓進取精神,是企業技術創新動力系統中不容忽視的因素。企業家創新精神的持續對企業技術創新動力系統的演化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堅持不懈地發揚企業家創新精神,可以使企業技術創新動力系統不斷處于遠離平衡態的區域,從而為創新動力系統形成耗散結構創造良好的條件。
企業文化作為企業技術創新的動力因素,對企業技術創新具有導向、約束、凝聚和激勵功能。企業文化可以通過對企業價值觀、企業精神的培育和塑造,為創新動力系統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企業一旦樹立起追求卓越和創新的企業文化并獲得員工的認可后,就會激起員工自覺的創新熱情和行動,從而形成企業技術創新的氛圍,使企業長期保持創新的活力,可以使創新動力系統始終處于遠離平衡態的非線性區,有利于該系統形成耗散結構。
企業內部的激勵機制作為推動企業技術創新的動力因素,能起到不斷激發和強化企業員工的創新動機,充分調動他們的創新動力潛能和使之持久的作用,因而它在企業技術創新動力系統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借助于以創新為導向的企業內部激勵機制,可以持續地激發企業員工的創新潛能,使企業不斷地保持創新的動力與活力,從而能夠使企業創新動力系統遠離平衡態和近平衡態,為形成有序的自組織結構創造有利的條件。
總之,耗散結構理論指出,企業技術創新動力系統在開放的條件下,必須設法驅動開放系統越出平衡態區和近平衡態線性區,到達遠離平衡態的非線性區域去。技術創新動力系統內部子系統各要素要充分發揮各自的作用,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推動系統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