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信息化水平已成為國家現代化水平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日本是世界上信息化程度比較高的國家。已經從“工業化趕超”到“信息化趕超”,而中國是從“農業大國”走向“信息技術大國”。
[關鍵詞] 信息化信息化戰略中國日本
一、介紹
信息化是當今世界發展的大趨勢,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變革的重要力量。制定和實施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是順應世界信息化發展潮流的重要部署,是實現經濟和社會發展新階段任務的重要舉措。學習和研究國外發達國家的信息化戰略,可以更加準確地制定自己的信息化戰略,借鑒其成功的經驗,以利更好地發展我國的信息化。
二、日本的信息化
1.日本e-Japan計劃。日本在2001年提出了e-Japan戰略計劃,包括四個戰略重點政策:構建超高速因特網基礎結構,制定競爭政策;建立電子交易新環境;實現電子政府;振興教育與培養人才。日本在2003年又推出了后續的電子日本戰略Ⅱ,日本的信息化建設優先轉向支持在醫療、食品、生活、中小企業金融、教育、就業和行政7個領域使用信息技術、創建新產業。
2.上網資費下調,手機上網領先世界。盡管韓國的寬帶普及率領先世界,但其寬帶上網費占每個家庭收入的比例為3.0%,為日本的將近4倍,而日本的寬帶通信因其上網費占每個家庭收入的比例僅為0.8%,為世界最低,加上速度快,因而被國際電器通信聯合會(ITU)綜合評定為世界第一。
1999年初日本領先于世界開始了手機上網服務,同年開始可用手機接發動態畫面。其中特別是i模式手機的普及,對促進日本手機上網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利用手機上網的用戶已突破5000萬,上網手機用戶占手機用戶總數的比例已超過四分之三。此外,“汽車上網”也將逐漸普及。
3.加快家用電器的數字化。日本在電視等家電數字化方面走在世界前列。比如日本的松下公司在2003年就推出了常時連接互聯網的數字電視。日本東芝公司的網絡冰箱、網絡微波爐、網絡洗衣機也已上市。
4.大力促進IC貨簽的實用化。為了實現人和物都能上網的“網絡無所不在社會”,美日等國正在大力促進IC貨簽的實用化。隨著IC貨簽用的芯片價格下降,其應用領域可謂無限,醫療、飲食、教育、交通、環保、家政、護理等等,都可以派上用場,比如給野生動物或鯨魚帶上IC貨簽進行跟蹤,對保護野生動物就很有意義。
5.決心走“軟件豐富”之路。過去日本的公司對軟件不夠重視,很多公司自己做個人電腦,但基本軟件卻依靠美國微軟公司,其他應用軟件也靠外部公司開發,以致軟件成為日本的弱項。但是,一向以制造硬件產品見長的日本電機電子公司日益重視發展軟件,決心走出“軟件貧乏”時代,加快走向“軟件豐富”時代。
2001年日本軟件業的產值達661億美元(占全球市場的10.6%),雖然遠遠落后于美國的2642億美元(420.%),但大大超過愛爾蘭的107億美元(1.7%)、印度的102億美元(1.64%)、韓國的66億美元(1.59%)、中國的97億美元(1.55%)。日本已成為全球第二大軟件生產國和消費國。
三、我國的信息化
世界各國普遍對信息化給予了高度重視,紛紛制定自己的信息化戰略。主要國家的信息化特征可以概括為:美國是從“輪子上的國家”轉向“網絡上的國家”,歐洲是從“工業社會”轉向“信息社會”,日本是從“工業化趕超”到“信息化趕超”,韓國是從“重工業化”轉向“信息化”,印度是從“軟件大國”走向“信息技術大國”。全面分析我國的信息化戰略,可以看出,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1.我國信息化發展戰略的定位是追趕型戰略。客觀地說,還不是趕超型戰略。當前我國信息化整體水平在發展中國家中處于中等或中等偏上位置,近五六年來,我國信息化全球排名沒有上升。盡管不少人會感覺這些年信息化抓得很緊,發展很快,但是放在國際上一比,不少國家比我們發展得更快。到2020年,我們希望整體上達到發展中國家前列或領先位置,在某些地區或領域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甚至領先水平,但整體上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我國的信息化戰略必須為十幾億中國人民提供和創造信息機會、信息接觸、信息利用、信息消費和信息服務,消除信息隔離、信息障礙,減少信息歧視和信息差距。加快信息化發展,縮小差距是確定戰略目標的基本思路。
2.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國務院一直高度重視信息化。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就成立了計算機和大規模集成電路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1993年成立了國民經濟信息化聯席會議,2001年成立了國家信息化領導小組。小平同志1984年就提出“開發信息資源、服務四化建設”的戰略構思;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明確指出,信息化是覆蓋現代化全局的戰略問題;十六大又提出了信息化帶動工業化,走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的要求。這次制定的《信息化戰略》,是黨中央、國務院針對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對信息化的新需求,應對信息化發展新趨勢所作出的全局性戰略部署。
3.堅持信息技術的不斷創新。實現信息化戰略,要重視信息技術不斷創新,推進信息技術不斷發展。只有努力創新和掌握核心技術,才能有效地把握信息技術革命的機遇。同時,還要重視技術革命對現行體制、觀念和行為方式的沖擊力,重視生產力的發展對生產關系變革的影響,主動加快生產關系的變革和體制創新,為生產力的持續快速發展提供體制環境。
4.促進信息產業的健康發展,提供信息技術、產品和服務。信息產業已成為當今全球發展最快、產業關聯度最廣、科技含量最高、可持續發展能力最強的產業。從我國的信息產業發展看,一方面,信息產業目前已成為我國第一大規模的產業,并位居全球第三位。“十五”期間,我國信息產業將保持年均20%的增長率,我國已成為當今全球公認的最有前景的信息產業發展市場。
5.推動信息化建設的不斷深入,培育、擴大和提升應用市場。信息化的本質就是對信息技術、產品和服務的應用。我國在“十一五”期間,重點抓信息技術應用六項重大工程,即農信工程、工信工程、安信工程、家信工程、誠信工程和RFID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