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生態建設和經濟發展績效有著密切的雙向關系。本文運用生態經濟學原理和分析方法,根據地區生態系統的環境承載能力規劃和建設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化城市群,通過生態化建設實現沈陽經濟區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以及生態建設和經濟建設協調發展的途徑。
[關鍵詞] 城市群沈陽經濟區可持續發展生態化城市
一、引言
城市群體化是當今世界城市化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21世紀國際競爭的基本單位既不是企業也不是國家,而是大城市群。所謂城市群,是一種以其高密度的城市和一定門檻規模的人口,以及巨大的城市體系區別于其他地區和其他城市類型的空間組織。城市群一般由在一定距離內可以頻繁往返進行商務活動的若干城市組成,這種城市集群所占的國土面積雖小,卻集聚了很高比重的人群和產業群,它們擁有國際競爭所需的產業基礎設施和人力資源。城市群形成和發展的前提條件除了優越的地理區位外,還要有良好的自然環境。優越的地理區位為城市群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便利的對外交通條件和廣闊的生存腹地。良好的自然環境,包括清潔充足的水資源,適宜的氣候和大氣質量、肥沃的土壤、豐富的礦產資源、茂密的植被,則為城市群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那么一個城市群要實現可持續發展,除了經濟實力和社會整體素質外,同樣也需要一個良好的自然環境。城市群的環境問題,實質是城市群及周圍地區人口、經濟、資源和環境不協調的產物。當環境壓力和資源開發利用強度超過環境承載能力時,城市群可持續發展的協調機制就會崩潰。
二、沈陽經濟區現狀描述
沈陽經濟區,是以沈陽為中心,包括鞍山、撫順、本溪、營口、遼陽、鐵嶺七城市,輻射百公里半徑的遼寧中部城市群。在以沈陽為中心的百公里半徑內,匯集了超百萬人口的特大城市3座(沈陽、鞍山、撫順),人口在50萬以上的大城市3座(本溪、營口、遼陽),一座中等城市(鐵嶺),7座縣級市,441個小城鎮。城鎮化水平高達54.2%。沈陽經濟區作為一個整體,并非經濟區內幾個城市間的簡單區域經濟合作,而是從基礎設施起步,首先通過城市間基礎設施的互通互惠,資源共享,達到區域間各城市經濟、文化、生態等全方位的融合,構筑輻射整個東北地區、在國內外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城市群。沈陽經濟區作為中國經濟的第四增長極,要實現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轉換老工業基地,在做好整個區域的發展規劃的同時,要重視生態建設,在充分考慮到環境承載能力的前提下進行經濟建設,才能實現經濟、社會、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沈陽經濟區內的大部分城市,自然資源豐富,開發歷史悠久。由本世紀初開始,帝國主義的掠奪式開發,以及建國后經濟發展的需要,使這一地區成為一個以煤炭、鋼鐵、建材、化工、礦產等資源性產品供應和以初級產品加工為主的,經濟結構畸形的重工業基地。高強度的開發和不合理的經濟結構對生態環境造成了極大破壞。1988年~1999年,沈陽曾位列“世界十大污染城市”, 截至2000年,該地區的土地利用率已達95%,人均占有土地300平方米~500平方米,為全國人均水平二十八分之一,水資源利用率已達74%,人均水資源量525 立方米,為全國人均水平的五分之一,號稱“煤都”的煤炭資源已近枯竭,人均煤炭占有量160噸,為全國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流經遼寧中部城市群的渾河、太子河水質污染嚴重,枯水期五個河流城市段的水質都超過V類地面水標準。遼寧省大氣污染物排放量居全國首位,遼寧中部城市群大氣污染物排放量占全省排放總量的74.5 %。隨著汽車數量的逐年增加,汽車尾氣污染日趨嚴重,在城市的主要交通干線上曾發生光化學煙霧現象。來自遼寧西北部的沙塵也對遼寧中部城市群大氣環境質量構成嚴重威脅,沙塵在沈陽市的沉降量高達111t/k—144t/k每年,占沈陽地區TSP實測值的57 %。遼寧中部城市群幾個城市的污水處理率和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都很低,人均綠地面積只有5.8平方米,環保投入不到GDP的1%。以上情況說明遼寧省中部城市群的環境承載力極其脆弱,生態環境問題已經成為制約該地區可持續發展的因素。
三、沈陽經濟區進行生態化建設的途徑分析
樹立科學發展觀,堅持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重視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可持續發展,不斷改善生態環境,美化生活環境,形成生產發展、生活富裕和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格局。為達到這一目標,沈陽市協同周邊城市作了大量的城市規劃和建設工作。2001年沈陽提出了“創模”目標。在三年歷經“綠化年”、“項目年”和“環境年”活動后,沈陽相繼突破了結構調整、城市基礎設施改造與環境建設幾大難關,2004年實現了“創?!钡哪繕?,成為第六個全國衛生模范城市。沈陽逐漸擺脫了城市面貌陳舊、工業污染嚴重的舊模樣,初步轉變為環境整潔、空氣清新、水質明顯改善、有著良好人居環境和投資環境的活力城市。2004年沈陽市大氣優良天數已達到300天;全市污水處理達90萬噸/日,污水處理率達到近70%;渾河由一條發黑發臭的排污河變為碧波蕩漾、景色宜人的城市內河;城市道路完好率由70%上升到95%;北部大辛、南部老虎沖兩座生活垃圾處理場正常啟動,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解決造成環境空氣污染的本質問題,通過城市整體布局調整,提升環境容量;通過產業結構調整,降低能耗和排污總量;通過實施大氣污染綜合治理,直接控制排放源的排污狀況等措施,使沈陽環境有效空間擴大了90多平方公里,凈化環境能力大為提高。新增綠地面積達1613萬平方米,使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由2003年的35.1%提高到38.12%。
生態城市這一概念是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發起的“人與生物圈(MAB)計劃”研究過程中提出的,這一嶄新的城市概念和發展模式一提出,就受到全球的廣泛關注,其內涵也不斷得到發展。原蘇聯生態學家揚諾斯基(O.Yanitsky,1984)認為生態城市是一種理想城模式,其中技術與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創造力和生產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而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環境質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護,物質、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態良性循環。美國生態學家Richard Register(1987)則認為生態城市即生態健康的城市(ecologically healthy city),是緊湊、充滿活力、節能并與自然和諧共存的聚居地。黃光宇教授(1989)則認為生態城市是根據生態學原理,綜合研究城市生態系統中人與“住所”的關系,并應用生態工程、環境工程、系統工程等現代科學與技術手段協調現代城市經濟系統與生物的關系,保護與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資源與能源,提高資源的再生和綜合利用水平,提高人類對城市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修復、維持和發展的能力,使人、自然、環境融為一體,互惠共生。
沈陽市要用五年或者更長的時間,力爭在全國副省級城市中前五名進入國家生態城市。《沈陽市生態城市建設規劃》的編制工作已經啟動,并初步形成了規劃編制大綱。同時沈陽市城市發展規劃包括《沈陽市發展戰略規劃》、《沈陽市城市空間發展形態規劃》、《沈陽市城市綠地系統規劃》、《沈陽市城市水系規劃》、《沈陽市道路交通規劃》和《沈陽市特色街區規劃》六大規劃。根據規劃,在未來的生態城市,城市污水和固體排放物全部實現無害化處理,大氣優良天數保持在300天以上,中心城區水面積率為10%以上,市民出門500米即可看到一處1000平方米的綠地。規劃未來沈陽市將實現八大跨越戰略,達到東北亞樞紐、遼寧中部城市群的核心地位。屆時,南北金廊、區域中樞,形成南北中央都市走廊,形成以金融保險、商貿流通、信息文化于一體的、南北貫通的區域性中心。在建成區外圍將設立新區,優化城市生活品質。在城市南部將三環南移,把城市的渾河變成城市的中心河,進一步做強做大渾南,提升凝聚力。從生態環境上講,則形成東部青山西部綠水的生態景觀。在《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中,沈陽提出建設森林城市的戰略,形成“外圍森林環抱,內部綠化成網”的景觀格局,實現“林在城中,城在林中”的目標。最終經過發展,沈陽市城市外圍要有相當于建成區總面積的森林面積。最終形成“一山一帶兩環五楔”的格局。一山指棋盤山風景區,一帶以渾河為軸形成的綠化景觀帶,兩環包括環城水系和三環綠化隔離局,五楔是從渾河5個不同的方向楔入到城市內部的綠化帶?!冻鞘兴狄巹潯分校蜿柺惺潜狈剿W比較豐富的城市,將形成“一軸二環四城九湖”的水系系統,形成“城林相依、山水相映”的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城市。到2005年,三環以內水面率將達到3.75%,到2010年則增加到4.6%。充分發揮城市水體在城市排水、防洪、農業灌溉、凈化空氣、保護環境、防治水土流失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并結合沈陽歷史文化底蘊,將沈陽建成新型的北方親水城市。到2010年,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90%以上,為建設生態型城市打下良好基礎。到2020年,污水處理率達到100%,實現生態城市目標。2010年,建成沈陽至阜新、沈陽至康法高速公路,開工建設沈陽四環高速公路及大沈陽外環高速公路。2020年,實現沈陽到達省轄市3小時,到達遼寧中部城市群2小時,達到郊縣1小時,到達郊區半小時。到2010年用10年左右時間建設地鐵東西一號線、南北二號線和環線三號線三條線路的城區段。初步建設一環、一縱、一橫總長69.6公里的軌道交通基本骨架。此外,以300年一遇的標準建設防洪工程;到2010年新建、擴建3座熱電廠,使全市集中供熱率達90%以上;在太原街、方家欄、七二四、下坎子等地區新建排污、雨水管道,使沈陽雨后再無積水;按照小康標準使沈陽城市日供水能力達到328萬立方米。當這些規劃逐一得以實現的時候,沈陽經濟區勢必已經實現成為拉動中國經濟發展第四極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