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國際競爭力的相關理論發展到當代,引入了競爭優勢的概念并成為當代競爭力理論的核心內容。本文首先介紹了波特競爭優勢理論對服務貿易的相關論述,然后分析了傳統比較優勢與競爭優勢的差異和聯系,最后為發展中國家提高本國服務貿易競爭優勢提出了一點建議ACV?[關鍵詞] 競爭優勢比較優勢服務貿易發展中國家
競爭力的相關理論由來已久, 英國經濟學家張伯倫(E.Chamberlin)于1939年提出“競爭優勢”的概念,經霍弗和申德爾(Hofer Schendel)引入戰略管理領域,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得到以波特(M. Porter)為代表的戰略管理學者們的廣泛關注,后來(1990)又將其引入國際競爭領域,是對比較優勢說的補充和發展,也是當代國際競爭力理論的核心內容,它在戰略管理理論與國際貿易理論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為提高一國競爭力而進行的政策改良提供了理論基礎。
一、競爭優勢理論
波特的競爭優勢理論,其基礎體現為著名的“鉆石模型”,它將一國競爭優勢的決定因素歸納為四點:
1.生產要素
2.需求要素
3.相關產業
4.企業戰略和組織結構
另外,機遇和政府行為這兩個因素也對產業國際競爭力產生重要影響。而一國優勢產業的發展可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生產要素推動階段,這一階段的競爭優勢主要取決于該國的生產要素稟賦,即是否擁有自然資源和大量廉價勞動力;第二階段是投資推動階段,這一階段的競爭優勢主要取決于資本要素,即該國是否可以投入大量資本用于更新設備、擴大規模和增強產品的競爭能力;第三階段是創新推動階段,這一階段的競爭優勢取決于一個國家的研究和開發投入(RD);第四階段是財富推動階段,即這些國家或地區將過去的成果累積成為財富后,財富的運用可以再推動增長。波特將服務業的國際競爭分為三種主要形態,一是客戶以旅游方式在他國購買勞務;二是服務企業派遣母國總公司的人員和設備到其他國家提供服務;三是服務性企業通過國外分支機構網點,雇用當地人或僑民,為該國提供服務。他認為,服務貿易給予廠商或國家競爭優勢的基本要素可以分解為六個:服務技術要素、服務資源要素、服務管理要素、服務市場要素、服務資本(投資)要素、服務產品要素。
二、從比較優勢到競爭優勢
比較優勢學說基于要素分析,強調自身稟賦在優勢形成過程中的作用;而競爭優勢基于競爭力分析,強調優勢的形成不僅僅依靠稟賦,更重要的是將優勢發揮出來,形成真正的競爭力,這樣才能在紛繁復雜的貿易實踐中取勝。相對于傳統的比較優勢,競爭優勢的提出從更高的層面闡述了國家競爭優勢的形成和保持。當某些產業在國際間轉移,國際比較利益發生變化時,原先擁有該種產業比較優勢的國家可能就會因為固守靜態比較優勢而失去貿易上的競爭優勢。各國只有在國際經濟格局的動態調整中,充分利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及資源,在各個層次上進行優勢整合,不斷創造新生的競爭優勢。克魯格曼(Krugman 1994)認為,比較優勢理論在解釋稟賦差異較大的國際貿易方面具有優勢,而競爭優勢理論在解釋資源稟賦相近的國際貿易和產業內貿易現象方面具有優勢。競爭優勢理論更多地適用于那些處于寡頭、壟斷競爭德市場結構且具有一定規模的公司,與相對弱勢的中小企業所面臨的問題并不貼合。薩繆爾森、諾德豪斯認為,競爭優勢只是比較優勢的一種直觀表述。早在斯密的《國富論》中就已將絕對優勢一分為二——自然優勢和獲得性優勢,顯然,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從兩個方面分別體現著斯密“絕對優勢”的精神。
三、增強服務貿易競爭優勢——對發展中國家的政策建議
如何增強國際競爭中本國服務貿易的競爭優勢,是各國政府和企業所關注的問題;尤其是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在飛速發展并迅速擴大的國際服務貿易中形成和保持自身的競爭優勢,無疑是提高國家綜合競爭力的必要條件之一。
1.知識(Knowledge)和教育(Education)
知識是許多行業競爭優勢的重要來源之一,也是企業的重要戰略資源(巴尼,1991; 格蘭特, 1996; 格蘭特·巴登 福勒, 2004; 斯彭德, 1996)尤其是相關的服務行業;而獲得知識的重要途徑就是教育或培訓。對于廣大發展中國家而言,要在貿易競爭中獲得和保持優勢,從根本上來講就是要提高
2.創新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創新對于經濟增長的強大推動作用不言而喻,企業在經濟中建立和保持競爭優勢的關鍵即在于非線性創新。根據波特的理論,一國經濟持續繁榮的源泉是這個國家在國際市場上具有競爭優勢,而主導產業的競爭優勢又來源于這個國家的主導產業的競爭優勢,而主導產業的競爭優勢又根源于企業由于具有創新機制而提高了生產效率;各因素互相影響和加強,共同構成了一個動態的、激勵創新的競爭環境。
3.政府行為
在國際間競爭日趨激烈的背景之下,由于競爭優勢來源于以創新和擴散為主的知識經濟,國家對貿易行為的引導因而顯得有些重要,但引導的方式和程度相當重要。根據波特的理論,政府在一個國家優勢產業成長中可以成為產業結構升級和勞動結構轉變的力量,也有可能成為妨礙再進步的高度風險。當它的干預過多時,不但對競爭優勢沒有幫助,反而會鈍化生產力的提升;當它對產業過度保護時,會阻礙創新和競爭的產生,但不進行保護的話會使許多中小企業面對龐大的國際企業巨頭沒有生存的基礎。關于這方面的討論很容易又回到“自由化與否”這一永恒的話題之上,但就目前來看,國家對經濟進行有理有度的調節,理論界大都還是持肯定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