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改革開放以后,作為非公有制經濟中的民營中小企業,愈來愈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這對民營中小企業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分析民營中小企業發展存在的主要障礙,倡導企業管理創新的同時政府也應該有所作為,才能真正使民營企業獲益,使社會受益。
[關鍵詞] 民營企業管理創新
我國民營企業經過改革開放二十多年的摸爬滾打,已經發展成為對國民經濟具有重要作用的一支隊伍。然而,絕大多數民營企業都是中小型企業,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可能絕對靜止,民營中小企業隨著時代的前進和規模的擴大, 其創建初期的某些優勢可能變成劣勢,某些有利條件可能會變成不利條件,某些動力可能變成阻力,若不克服種種不利因素,不排除重重障礙,民營企業在更加激烈的競爭中將難以發展。
一、民營中小企業的特征
1.家族式的管理組織,親緣型的管理機構。在民營中小型企業中,大多以家族為中心,一個家族成員任廠長、經理,其他管理機構則分別由親戚、朋友兼任,權力高度集中。這種以血緣、親緣和以家為核心地位的基本特征的歷史環境是家族企業制度存在的歷史根基。
2.科技含量低,競爭激烈。我國的民營中小企業主要集中在零散產業,如商品零售、服務業、修理、加工、化工、機械、養殖、農產品加工、裝飾、廣告等行業,產品多為勞動密集型。技術含量低,附加值較少。企業數量多且重復建設,競爭激烈且層次低。許多企業的管理尚停留在經驗式、粗放式的管理階段,隨意性大,阻礙了企業的健康發展。
3.企業資金短缺,經營的外部條件較差。我國的民營中小企業普遍存在資金短缺問題,其原因:(1)企業家族性本質決定了家族式企業所有權結構的單一性,單純的家族所有限制了社會資本的吸納和利用。(2)由于信用擔保制度不健全,民營中小企業很難取得銀行貸款,即使取得一些,也是杯水車薪。(3)民營中小企業缺乏專門管理機構的指導和專門的法律保護,沒有完善的社會服務體系等,嚴重限制了民營中小企業的發展。
4.企業經營者整體素質低,文化程度不高。我國的民營中小企業的業主,大部分是改革開放初期自謀職業的社會閑散人員和部分國有和集體企業的一般職工,鄉鎮企業的管理者大部分是原來的農村干部,這些人大多憑感覺和經驗對企業進行經營與管理。
二、民營中小企業管理的創新
1.加強各項基礎管理,提高企業管理水平。加強各項基礎管理,提高企業管理水平,是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必要手段,也是中小企業提高競爭力的重要途徑。針對民營中小企業管理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應重點加強資金、成本和質量方面的管理。如在資金管理上,要充分利用國家對民營中小企業扶持政策,盡量爭取到資金成本較低的資金;在資金的使用上,要考慮資金的時間價值,充分發揮財務杠桿的作用;加速資金周轉,以較少的資金完成較大的營銷任務。在成本管理方面,要降低消耗,少投入,多產出。要對產品實行全過程的管理,包括成本預測、成本計劃、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等方面。在產品質量管理上,要實行產品全方位的質量控制與嚴格的品質保障制度,推行ISO 系列標準。在財務管理方面,要加強會計基礎工作,嚴格資金使用制度,靈活調度資金,嚴格物資收發手續和保管制度,推行經營預算與計劃管理等。
2.突出優勢,合理定位。民營中小企業的優勢不僅包括企業的資源、產品、文化或管理方面的優勢,還包括有利的社會環境和各種社會關系,更要包括企業的核心競爭能力。企業首先必須弄清自己的優勢,再把自己的優勢市場與環境結合起來,尋找出適合本企業特點的細分市場和核心顧客群體。如改革開放之初的鄉鎮企業,發揮自己規模小、機制靈活、勞動力成本低的優勢,結合當時我國人民消費水平低的實際,生產價格廉、質量要求不高、面向農村市場的消費品,獲得了巨大的發展機會。當然隨著企業的發展,這種優勢也在發展變化,企業的戰略定位也應該是動態變化的。如果今天的中小企業還像當初的鄉鎮企業一樣簡單模仿,不注重質量,就很難生存了。因而企業應關注自己優勢的變化,經常審視自己的戰略定位。
3.加強知識管理,提升管理者和員工的素質,增加企業活力。民營中小企業的管理者與大企業、國營企業相比,文化層次普遍不高,管理水平相對落后。這與家族式的管理模式有一定的關系,也受歷史的環境和民營中小企業特殊地位的影響。在改革開放初期,市場經濟尚未完善的形勢下,是可以得到發展的。但在市場激烈競爭的今天,就顯得格格不入,難以滿足民營中小企業發展的要求。因此,要提升民營中小企業管理水平的檔次,首先要提高主要領導者的文化素質,樹立良好的企業用人理念,強化人才意識,要尊重外來人才,想方設法提高外來人才的滿意度。更多地應讓企業員工參與企業管理決策,使其有信任感,以增加企業凝聚力,激發員工的工作熱情。
4.政府應積極推動民營經濟發展。排除我國民營中小企業發展道路上的障礙,不僅是中小民營企業家自身的事,也是政府有關部門的事。 因為,哪個地方的企業發展了,哪個地方的經濟的就繁榮了,哪個地方的財政收入就增多了,哪個地方的勞動就業率就提高了。而從我國的經濟區域來看,哪個地區民營企業越多,哪個地區的經濟就越發達,所以,政府有關部門幫助民營中小企業發展是義不容辭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