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改蘋開放以來,民營經濟蓬勃發展,正逐步成為中國經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民營企業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然而,在新的機遇面前,民營企業內外部的潛規則越來越成為企業發展強大的障礙。要改變這種狀況,除改善外部企業發展環境外,民營企業應該改革“家族化“管理,加快現在企業制度的建立,規范企業的制度管理,重構企業自身的文化建設。
[關鍵詞] 民營企業潛規則現代企業制度
民營經濟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正日益顯示自己的活力。在中國出現了像“蘇寧”、“萬向”、“正泰”等一大批營業額在數百億元的家族企業。而當代中國大部分民營企業(尤其是中小型企業)在發展中,都會遇到“壽命短,難長大”的問題。有統計數據顯示,我國中小民營企業有60%在5年內失敗,有85%在10年內消失,平均壽命是2.9年,曾經紅極一時的“巨人”、“愛多”、“二株”、南德等民營企業曇花一現便是很好的例證。為什么我國許多民營企業走不出長不大的怪圈呢?筆者認為,是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缺乏適時進行制度創新和有效實施,造成企業內外潛規則盛行而得不到有效治理和克服是其重要原因。
一、民營企業中的潛規則現象
中國民營企業中,存在正式規則和潛規則。前者作為企業規章制度,一般以文本的形式加以確定,具有較強的權威性;而后者通常不甚明確,卻在某種程度上為人們所默認并得到遵守。這種不甚明確的非正式規則,由于受到文化傳統和現行體制的影響,其實際支配能力往往超出正式規則,我們稱之為“潛規則”。潛規則是人們長期交往中無意識形成的,具有持久生命力,并構成代代相傳的文化的一部分。它主要包括價值規范、倫理道德、風俗習性、意識形態等因素。民營企業的潛規則現象主要表現為:
1.家族化管理模式
家族化管理可簡單描述為由一位或數位成員所擁有和控制的企業,它具有三元結構,即家庭元(家族成員)、企業元(所有的管理及一般工作人員)、所有權元(所有的股東投資者組成的系統)。家族化民營企業由于其管理空間小,依靠家長的權威,使企業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穩定性,并能做到決策和行動的一致性。但伴隨著企業自身的發展壯大,伴隨著外在市場條件以及世界經濟的一體化,這種管理制度和組織形式的弊端已經漸漸凸現,我國相當大一批家族化民營企業只是“各領風騷三五年”。
家族式管理在民營企業創立之初自身也有其優勢。但是,當企業成長到一定規模之后,家族管理的弊端便不斷凸現出來,反過來阻礙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家族化民營企業由于其三元結構的復雜性,在復雜的市場經濟面前顯得有些力不從心,它的負面影響主要表現在:首先,家長管理模式導致企業戰略決策失誤。許多業主僅僅是靠自己的感性認識和經驗來經營企業,這樣易產生行為慣性,對業務項目缺乏系統論證和對比分析,容易使企業一敗涂地。更重要的是,采取家長式的集權管理,缺乏內、外在的監控、反饋和制約,是滋生決策失誤的根源所在。
2.企業內外部信用危機
民營企業的信用危機表現為企業外部企業不講誠信和企業內部的信任缺失。企業外部信用危機表現層出不窮的造假行為,如假冒偽劣產品泛濫,交易過程中坑蒙拐騙、偽造財務信息等,使企業在市場上謀取暴利,同時也是企業面臨嚴峻的信譽危機。而企業內部長期實行家族制導致任人唯親,一方面使管理混亂,原有規章制度難以執行;另一方面又會使一些非家族人員對企業失去信心,紛紛離去,導致企業面臨人才危機,阻礙企業的發展。我國的“創維兵變”就是一例:2000年11月2日,創維中國區域銷售部前總經理陸強華在4年內一手將創維電視的銷售業績從7億元做到43億元的,由于企業老總的排擠和不信任導致“兵變“,這一兵變給創維的打擊非同小可。
3.企業家獨裁的作風
企業的創始人以家長自居,“一切聽我的”,上行下效,形成粗暴、粗放管理;二是決策一言堂,一切決策“家長”說了算,開會一言堂;三是制度隨意化,企業缺乏明確的制度,即便有制度,也不認真執行,常以“家長”的話作為制度。而一部分家族成員則自認為身份特殊,不受制度約束,我行我素,有恃無恐,廠規廠紀形同虛設,這種情況往往導致企業走向衰敗。
二、民營企業潛規則根源
1.傳統宗法家族觀念的文化根源。中國傳統社會中,以儒家思想最為根深蒂固。在儒家學說中,與古代宗法家族關系有內在聯系的血緣關系存在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儒文化十分重視宗法家族關系的倫理價值。主張用血緣親情確立宗法倫常,將血緣親倫理原則本位化,賦子它“天經地義“的至上意義,造成了宗法制度和私情倫常的道德標準在社會關系上的“泛化”,從而成為處理社會關系的普遍原則之一,其深刻影響延續至今中國社會構造的根基。正如費孝通所言:“在中國鄉土社會中,家井沒有嚴格的團體界限,這社群里的分子以依需要,沿親屬差序格局向外擴展。”4社會關系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康榮平先生認為: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最大的區別是“家”字。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家”字占據了相當重要的位置,家文化的影響是最大的。在內地以外的華商企業幾乎都是家族式的,其家文化、人情味是很濃的血緣關系。此外,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強調個人對家庭的歸屬,人們具有很強的“家庭意識”,這種“家庭意識”包含親情感、家民意識及服從意識。受這種傳統囚素的影明,在現代的許多民營企業中就所以表現為專制式的獨裁決策。
2.制度的實施機制不健全是潛規則的制度根源。在中國經濟的轉軌時期,正式制度的急劇變遷使得一系列相關配套制度的建設步伐沒有跟上來,因此給潛規則盛行留下了生存和發展的制度空間同時,在這種急劇變遷過程中,潛規則制度起到了比正式制度更加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由外部制度實施機制不健全造成的,國家的正式約束形同虛設,有法不依。我國憲法已經明確規定了非公有制經濟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及立法保障民營企業的合法權益,但有的政府部門把家族民營企業視為“唐僧肉”,“亂收費、亂罰款、亂攤派”等“三亂”現象嚴重。這種狀況極不利于家族化民營企業的發展壯大。另一方面,由于企業內部“人治”代替“法治”,表面上企業內部制定的詳細的規則,但由于個人意志占主導,管理水平落后,企業的規章制度形同虛設,企業內部潛規則代替了企業的規章制度。
三、民營企業如何走出“潛規則之藩蘺”
其一,民營企業應實行企業制度創新。企業制度創新是企業為獲得更大的收益或利潤而進行的以新的企業制度取代舊的企業制度的變革活動,是對企業各種利益關系的調整。企業制度創新的目的是提高企業的競爭力,追求利益最大化是企業發展的最終目標,也是企業制度創新的基本著眼點。制度是企業實現利潤的保證。制度創新為企業可持續發展確定制度框架,對企業的產權、管理、激勵等進行創新,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因此,制度創新是實現民營企業經濟持續發展的基本保證。
其二,現代企業制度的模式是民營企業的必由之路。規模不斷壯大的家族化民營企業必須采用現代公司治理結構的科學管理模式。由家長說了算轉向制度制約,完善規章制度,使企業走向“法制”的軌道。形成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與經理人員的制約關系。要善于挑選人才,對聘來的經理人員,要按公司章程的規定給以職權,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家族成員不能越過董事會與總經理而對企業經營活動橫加干涉,企業聘來的總經理,向董事會負責,而不是對家長或某一家族成員負責。
其三、重構經營理念文化是民營企業的長久之道。創立初期的民企主要靠的是膽識和激情。當企業步入正軌以后,企業家則必須不斷的更新自己的經營觀念。由單純的追求利潤要轉變為服務社會,要有“以人為本”的管理觀念,要有技術第一的創新觀念。要把民營企業的以血緣為主的家族管理文化理念轉變為以業緣為主的現代企業的經營理念。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是理性經濟。在創收初期,家族管理文化適應的要求,但那是暫時性的、是過渡性的。民營企業要想持續正常的發展就必須斬斷家族文化中的小農情結,變情緣管理為理性管理,要與現代企業制度接軌,與國際慣例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