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6世紀末,耶穌教會士利馬竇等人與徐光啟等明清士大夫們翻譯介紹了許多西方科學著述,掀起了西學東漸的第一次高潮。這次大規模的翻譯活動不僅給中國帶來了科學技術,更重要的是介紹了科學思想。本文主要從文化傳播,翻譯對文化的影響等方面著重分析了科學翻譯給中國社會帶來的沖擊和影響,指出儒家思想面對這種沖擊表現出“與時俱進”的精神,這對研究中華文化面對外來文化的沖擊應如何保持其先進性具有現實意義。
[關鍵詞] 科學翻譯儒家思想文化傳播與時俱進
從16世紀~19世紀近300年時間里, 西學翻譯在中國歷史上掀起了兩次高潮。16世紀末,耶穌教會士利馬竇等人來華翻譯和傳播天文、算學、地理、物理、水利等西學著述,掀起了西學東漸的第一次高潮。鴉片戰爭到19世紀末的一段時間內,西方科學技術和文化思潮被譯介到我國,于是近代西學東漸的第二次高潮開始。在此期間科學翻譯作為西學東漸的媒介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由它所介紹的科學技術和思想對中國傳統儒家思想和文化產生了很大的沖擊,這個沖擊不是瞬間的而是持久的,其具體表現主要在思想意識和文化傳統等領域。
一、科學翻譯及其所承載的文化任務
科學翻譯是以傳達科學信息為主的翻譯活動,是譯者用譯語表達原語科學信息以求信息總量相似的思維活動和語際活動??茖W翻譯在歷史上一般分為四個階段:漢晉至唐,元末明初,明末清初和清末。明末以前科學文獻翻譯的史料較少,這是由于長期的閉關政策造成的。到清末,朝廷設立現代外語學校京師同文館等后中國人才開始自己翻譯科學書籍。隨著留學歐美與日本的大批留學生回國,外國人終于退出了我國的科學翻譯事業。隨著中國的對外開放和國際交往的進一步加強,翻譯事業方興未艾,科學翻譯的領域也由最初的自然科學翻譯擴大到其他更多實用性領域,包括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工程技術,外事外貿等不以情感為主的非文藝領域??茖W翻譯無疑對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因為科學知識對人類社會思潮具有滲透作用。
1.“科學”的定義:“科學”(Science)是Any system of knowledge that is concerned with the physical world and its phenomena and that entails unbiased observations and systematic experimentation. In general, a science involves a pursuit of knowledge covering general truths or the operations of fundamental laws. 這個定義告訴我們科學所研究的對象是物質世界及其現象,其研究方法是客觀的觀察和系統的研究,目的是揭示普遍真理和基本法則。事實上,科學事業所帶來的結果,就是徹底改變了有識之士的眼光和見解,引起了人類思想的更新,從而人類社會向更加理性和文明的方向發展。
2.翻譯的任務和目的:翻譯是按社會認知需要、在具有不同規則的符號系統之間傳遞信息的語言文化活動。這說明翻譯的作用是不同文化間的人們通過譯事活動彼此認識和了解對方社會與文化傳統,達到交流的目的。翻譯在文化交流中發揮了重要的媒介作用,這個作用不是瞬間的而是深刻的,持久的。
我們是否可以這樣說,科學和翻譯都承載著社會文化發展的重大作用,而科學翻譯作為二者結合點對不同社會間科學文化的交流所起的媒介作用是不容忽視的。
二、儒家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和存在問題
根據文化傳播學的規律,只有勢能高的文化要素才能傳播到低的空間,且具有較大的動能和效應。中國儒家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屬于高勢能文化還是低勢能文化,西方文化如何影響中國傳統文化是本文關注的問題。
儒學是中國最古老、最博大和最有影響的學派。二千多年來,它以其浩瀚典籍構筑了中華文化學術的宏偉殿堂,又以其“經世致用”的精神而與社會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孔子成為家喻戶曉的大圣人,儒學成為中國古老文明的主要象征。漢以前,孔子思想并未受到統治者的重視,漢代以后,為了建立中央集權的封建統治,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正式確立了孔子及其學說在中國思想界的統治。此后,歷代統治者進一步神化孔子,提倡儒學,鞏固了孔子的至尊地位??鬃拥乃枷雽χ袊饨ㄉ鐣恼軐W、文學、藝術、教育、史學等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杰出代表,這種影響波及到東亞乃至全世界。儒學經歷了漫長的歲月,而且隨著社會歷史的變化不斷地改變其自身。社會變革對于儒學的影響是巨大的。反之,儒學在其演變中又不同程度地影響著社會變革。
博大的儒家文化使得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在世界文化歷史上形成了一種強勢文化。清朝乾隆皇帝面對英國使節做出了這樣的回應:“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籍外夷以通有無?!彼^“天朝”和“外夷”正是儒家思想的正統觀念。直至西方列強用槍炮轟開中國國門時,清政府卻毫無準備,最后喪權辱國,淪為殖民地。造成這種被動挨打的局面與儒學的消極思想有極大的關系。儒學經過歷代的發展形成了較為復雜的派別體系,其中主要有程朱理學、陸王新學,也有漢學、宋學等派別,明清時期漢學派積極務實但勢力單薄,沒能形成較大的影響,客觀唯心主義的程朱理學和主觀唯心主義的陸王新學以及宋學派在統治階級士大夫階層占主導地位,他們蔑視一切自然科學,閉關鎖國,對國門外世界的發展毫無興趣,這對貌似龐大的清政府來說是一個致命的弱點。在西方資本主義上升時期,各國傳教士們千方百計,不失時機的用科學傳教的手段敲開了中國的大門。這便是高勢能文化中低勢能元素的體現。
因此,儒家思想使中華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常青不敗,并對其他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尤其在16世紀前遠遠超過西方文明而形成了高勢能的文化;然而,就在高勢能文化中仍然存在著低勢能文化的元素,這種元素酷似阿喀流斯的腳踵成為致命的弱點。西方各國很早就從馬可·波羅的記載中對中華文明垂涎三尺,卻只能望文興嘆;當它們一旦注意到這種薄弱因素,便毫不猶豫地涌了進來。同時西方的科學民主思想隨之也傳入中國,在進步地士大夫中傳播開來并形成了一股新的社會思潮——這一切都是中外翻譯家們共同開創的新局面,科學翻譯成為其重要的途徑。
三、科學翻譯對儒家傳統思想的沖擊和影響
眾所周知,東方和西方的差別和沖突是久遠的和激烈的,思想文化沖突尤為突出。東方的含蓄與西方的奔放,東方的集體主義和西方的個人主義等向來都是東西文化比較的主題。下面從三個方面來談一下科學翻譯對東方儒家文化所帶來的沖擊和影響。
1.變革與穩定??v觀歐洲歷史,無論是時代的變遷還是思想的更新都是非常頻繁的。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間的聯合與爭斗給思想文化交流創造了條件,因此西方文化的基礎是多元的:既有希臘羅馬文化元素,也有基督教文化元素,又有日爾曼文化元素,所有這些都為中世紀后新思潮的不斷出現打下了基礎。人文主義,理性的啟蒙思想,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等都表明了歐洲思想具有變革性,而這種變革性給歐洲科學的發展帶來生機和活力。與此相反,中國歷史上雖然也有朝代的更替,但儒家文化的大一統思想是社會思想文化穩定的基礎??茖W翻譯介紹的科學思想確實給明清時期的統治階層沖擊不小,有的視其為洪水猛獸,但有的卻認為是希望之光,這樣,一部分革命的力量就在穩定的環境中蓄積起來。西方列強的入侵打破了這種舊的秩序,使得西方新思想的有了發展的條件。此時被稱為“中國的馬丁·路德”的康有為力圖使儒學完成從古代到近代的歷史性轉變,并且希望按照西方基督教的模式變儒學為宗教。民國初年,他還發起成立孔教會,并要求國會定孔教為國教,而這一切又隨著帝制復辟失敗而告終。清朝后期部分經世文獻還附加“洋務”思想,足以反映當時的時代特色,亦可見清儒們也要順應時代潮流,與時俱進。
2.客觀與主觀。這里談論的主觀與客觀并不是嚴格的哲學意義上的主觀與客觀的關系問題。前文在對科學的定義中提到“客觀(unbiased)”一詞,英語中與“objective”同義。在歐洲雖然天主教在中世紀把持一切,但當科學真正興起時它對世界的解釋顯得蒼白無力——這就是科學的力量所在,因為科學使用的研究方法是客觀的??陀^和理性的結合使人們能夠更加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歐洲17世紀的科學革命和與之相伴的理性的啟蒙運動使民主、平等和科學觀念深入人心。令人欣慰的是當歐洲的科學著作被譯介到中國后,科學方法和科學知識也介紹到古老的中國大地,給上層統治階級們提了個醒。當時占統治地位的地主階級知識分子蔑視一切自然科學,缺乏客觀務實思想,主觀主義風靡一時,中國人在16世紀后變得無所作為,中國科技大大落后于歐洲。但隨著科學著作的譯介,一些仁人志士意識到要使中國強大,就得務實,因此介紹西學的學堂,軍械制造所等重要機構相繼建立起來,一些西方科技實物如大炮、望遠鏡、西洋樂器、照相機、物理化學器物、西洋建筑等也落戶中國。從此,中國人客觀務實的開始探索民族振興的道路。
3.近代與傳統。我們不妨從另一角度審視這種影響。歐洲歷史在中世紀后進入近代,歐洲人的思想從以神為中心(God-centered)轉移到以人為中心(people-centered),開始強調世俗的興趣,人文主義又一次得到重視,有識之士為追求自身的解放掀起了轟轟烈烈的革命運動,直到《人權宣言》的發表。所有這些都有利于資本主義的成長,也為自然科學的發展創造了條件,近代思想取代了封建思想(這就是文藝復興時期學者們為何將 “中世紀”稱為“黑暗的時代”來區別自己所處的時代的原因)。而在同一歷史時期,中國仍然處于封建社會,“君權神授”以及“唯心理學”“八股取士”等封建思想禁錮著人們的頭腦,思想大大落后與西方。而此時的中國,在西方社會和文化的猛烈撞擊下已發生亙古未有的巨變。受近代西方文化的刺激和影響,中國近代的啟蒙者重新審視中國自身的歷史和文化,既批判傳統,又從傳統中汲取滋養;既藉助傳統了解其接觸到的西學,又以其了解和體悟的西學來對傳統做出重新詮釋。此后繼之而來的便是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具有反封建思想的一系列重大革命運動直到馬克思主義的到來,求其源,我們決不能忽視科學翻譯的重大作用。
四、結語
從文化傳播,文化影響方面講,科學翻譯給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帶來巨大的沖擊和影響。這種沖擊卻未能使儒家思想瓦解,中國社會在穩定中變革,逐漸脫離主觀主義而客觀務實,傳統的封建思想受到西學的啟蒙,儒家思想“與時俱進”,搜尋自身生存發展的空間,只可惜這一特征因多年來人們對其過分批判而忽略。因此研究科學翻譯給中國社會帶來的沖擊和影響對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有著積極和現實意義。優秀的中華文化怎樣在先進的西方科技文化的沖擊和影響下永不褪色,歷史恐怕是我們最好的教科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