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認為公司治理機制不健全的基礎性因素是企業產權制度未很好地建立起來,現行的官本位人事制度和激勵是公司治理機制失效的直接動因,監督不嚴是外部因素。并根據這四個方面提出相應改善公司治理機制的途徑。
[關鍵詞] 公司治理產權制度人事制度監督
我國公司治理結構仍不完善,缺少有效的治理機制。在十一五規劃開局之際,即將全面融入國際經濟之時,加快完善公司治理結構,非常必要。
一、企業產權制度是公司治理結構完善的基礎
公司治理是對公司統治、管理的總稱。公司治理結構是為完成公司治理使命各職能人員按一定比例所組成的高層管理結構,即現行公司的高層組織。治理結構要有治理機制才可能規范有效。我國公司的治理結構形似而神非,缺少治理機制,就難以規范有效。影響治理機制的是用人標準、激勵和監督方向。而這三個因素又取決于企業產權制度的出資人決定原則,即出資人決定著用人標準、激勵方式和監督方向。我國國企公司一股獨大,不反映中小股東的權益,是缺少治理機制的一個原因。而更深層次的原因則是我國缺少一個整體的有法律保障的有社會崇尚的產權制度:包括自然人產權和各種形式的私法人公法人等。然而我國由于計劃經濟的影響,背著一大二公的歷史包袱,長期否定個人產權,藐視產權制度的基礎和整個產權制度的建立,只關注國資與國資相關的企業產權制度,這是企業產權制度難以建立和企業缺少治理機制的深層原因。
現代企業產權制度是現代企業制度的核心,自然也是公司治理結構和治理機制得以產生的基礎。但我國的產權制度至今還未建好,仍是今后十一五規劃中企業改革的重點。一方面要認識到沒有健全的現代企業產權制度,公司治理機制難以規劃和有效,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企業產權制度和公司治理結構已都有框架,不能等到企業產權制度完善之后,再解決治理機制的問題。同時,公司缺乏治理機制除企業產權制度的基礎性原因之外,尚有公司治理機制本身的原因。因此,兩者是可以同時進行改革和完善的。
二、市場化的人事選聘是公司治理有效的必要條件
公司治理機制是用人理念和用人的機制。國際上的公司惟才是用,重視其職業經歷和業績,不管親疏遠近和出身。我國缺少優勝劣汰市場化的人事機制,也缺少訓練有素的職業企業家。我國現行人事制度選派任命的人員,整體上說多于公司治理層崗位職責要求有距離:一是缺少專業有素的訓練,相當部分的高層在能力上與職責要求不適應。二是很多缺少企業家職業忠誠的使命感。三是受任命人員的動力不足。這是治理達不到規范有效的人事原因。
一個不爭的現實是我國經營市場還未很好地建立起來,每年的所謂人才市場不過是畢業生的就業市場。經營者的市場未建立、發展的原因,則是現行的人事制度盛行。弱化現行的人事制度,逐步規范、建立起經營者市場,走企業人事市場化道路,是完善企業治理機制的一個必要條件。
三、完善公司治理需要有效的激勵制度
根據勞動社會保障部工資研究所的調查,我國企業高管與國外同類高管的薪酬相比并不低,還不包括灰色收入和黑色收入,但在結構導向上存在問題。激勵不僅是薪酬,從整體的激勵來看,目前存在以下問題:我國高管的薪酬一般還是由上級定的,用行政方式代替市場機制,激勵作用差。由于顧及企業或社會的平均工資水平低,高管的名義工資也較低,但為了激勵默許存在由內部控制的高的職務消費收入,也開啟了灰色收入黑色收入方便之門。缺少長期激勵舉措。缺少市場化的優勝劣汰機制。企業高管不出大問題,不管其有無作為,一般是事實上的官級終身制。企業高管收入不透明,國外企業高管收入是透明的。激勵方式單一。我國一談激勵好像只有工資,其實激勵的方式很多,應廣加研究利用。企業現行的激勵需要改善。
1.要撥正激勵方向,激勵才可能有正確的導向。我國現行的激勵方向不明確。撥正激勵方向的最好路徑是由行政化的轉入市場化的激勵,形成市場化的激勵制度和標準。
2.要著力構建經營者市場。健全的經營者市場本身對經營者就是一種強大的督導和鞭策,比任何激勵作用都大,而且也是健康激勵產生的基礎,是企業家健康成長和完善企業治理機制的一個重要因素。
3.在物質激勵基礎上還需要充分利用精神激勵。物質激勵人人不可缺少,但卻不是惟一的激勵,因為對于境界較高的人來講,其人生價值追求往往高于其物質追求。如豐田當年創業時,在美國大汽車公司挖了一名日籍高管,所付給的薪酬僅是為美國公司服務薪酬的十分之一,但這位高管卻為豐田立下了汗馬功勞。原因是豐田發掘出這位高管潛藏在心底的人生價值民族心結,為其實現創造了條件。這一范例有很多地方啟示我們。精神激勵對于企業高管有更廣泛的作用。
四、完善公司治理機制需要周密有效的監督
來自外部監督的有社會公眾、媒體、政府、客戶、投資者,來自內部的有董事會、監事會和員工。監督的方式有法律、會計、審計、媒體等。監督的內容簡單說是企業的責任、義務、使命完成情況及其手段和行為。根據企業目前的問題,仍需要加強監管,只靠一般的譴責、警告無濟于事。所謂認識不夠是一種虛假的命題,管理層都有相當的法律、財會、經營知識,做假賬、隱瞞、披露假信息是一種明知的欺騙行為。加重處罰,提高其違規成本,可收懲前毖后之效,也可提高監管效率。目前監管的重點如下:
1.要加強財務和審計的監督和管制,逐步減少虛假信息,保障會計信息的誠信度,真實而透明。
2.要切實保護外部投資者的利益。國企對外部投資者的利益保護較差。經驗研究結果表明:國有股比例越高的企業內部人控制越強,越容易侵犯外部投資人的利益。這應是監管的重點。
3.要加快法律建設,如對投資者保護的法律等。
4.要研究解決內部人控制的問題。內部人控制是監管等的障礙。一般的結論為:一股獨大是其產生原因,但國有控股仍將繼續,這豈不是內部人控制將永遠存在,國有控股的方向將因內部人控制而存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