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詩歌要從下面幾點入手:
關注詩題。俗話說:“題目是文章的眼睛。”通過詩題往往能明確詩歌的類別,進而把握其表現手法和內容特點。如,寫景詩的借景抒情,詠物詩的托物言志,詠史詩的借古諷今,送別詩的離愁別緒,羈旅詩的漂泊愁苦,邊塞詩的或壯志豪情或厭戰思鄉等。
把握意象。意象即詩中的景和物,由于詩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來表達感情,因而這些事物便被賦予了特定的文化內涵。如,柳代表送別,草代表離情,月代表懷人和思鄉,雁代表思鄉和漂泊,菊代表高潔、隱逸、飄零,竹代表正直、謙虛,落葉代表悲秋、失意,柳絮代表愁緒、飄零等。如,王維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我們首先感受到的是一個個意象:“空山”“明月”“清泉”“山石”“竹林”“浣女”“蓮葉”“漁舟”……這些自然物象被詩人攝入大腦,融入自己的主觀之情,就構成了生動的意象,整合成一幅完整的畫面,寫出了詩人自愿隱入山林過隱居生活的愜意心情。
進入意境。意境即詩中客觀之景或物與詩人主觀之情的融合,簡言之便是情景交融。古詩中情與景的關系,或先景后情,觸景生情;或先情后景,緣情布景,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概言之便是用特定的景抒發特定的情,或者說根據特定的情選用特定的景。因此,我們在閱讀中,就必須借助聯想、想象,再現詩中所描繪的生活圖景,讓詩中描繪的聲、光、色、態,像電影畫面一樣在頭腦中顯現出來,并體味其中詩人的主觀感情,進而走入詩人所營造的或優美、或寂寥、或悲壯、或雄渾闊大的意境,把握詩歌的思想內容。如,讀著岑參的“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的詩句,眼前便會出現這樣的畫面:詩人佇立雪中,深情地目送著友人越行越遠;在“山回”處,路一轉,背影便消失在茫茫的風雪中,望“君”不見,只見雪地上延伸著一串漸行漸遠的馬蹄印跡。詩人望著這串蹄印出神,久久不動。然而這雪地上的蹄印,也由清晰變為模糊,隨即被“北風”一掃而平了;可詩人心中的“蹄印”卻一直非常清晰,且一直延伸著。這樣的意境幽遠而又耐人尋味。
品析語言和技巧。品味語言可從兩方面入手:一是煉字——動詞、形容詞、數詞等,應聯系全詩主旨,從遣詞、造句、修辭等方面進行仔細揣摩,以品味其妙;二是語言風格——直白與含蓄,質樸與綺麗,沉郁與豪放等。賞析技巧可以從三個角度進行:一是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懷古傷今等;二是修辭手法——比喻、擬人、借代、夸張、對偶、互文、通感、用典等;三是表現手法——比興、象征、襯托、對比、畫龍點睛、卒章顯志、動靜結合、虛實相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