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公立醫院當了20年的醫生,接觸了數以萬計的患者。后來,機緣巧合,在一家裝修高檔的私立醫院當了2年的專家和中心主任(比公立醫院的科室大一些,相當于幾個相近科室的組合)。我唯一沒有當過社區醫生,但我的父親承包經營了一家社區小診所。在我休息的時候,有時到父親診所幫忙,所以我也接觸了不少社區的普通病人。因為進修、學習、參觀、幫忙、業務合作等等,也接觸了不少類別的醫院。我發現在中國,信任危機是大部分醫院都面臨的問題。
社區診所:認可收費,不信任醫術
便捷便宜
便捷快速的就診方式
不用掛號,不用拿著檢驗單、處方到處找地方,是真正的一站式服務。在大醫院,看病流程煩瑣。上來就排隊掛號,如果是第一次看病,還要先取一卡通。掛號后,在候診室等待叫號,這一段時間是不定的,短則一兩個小時,長則七八個小時(特別是著名專家),到醫生那里可能是整個就診時間中最短的,十幾分鐘比較常見。然后就是排隊交費,排隊做各種檢查。有的檢查當天可以出來,有的要等到幾天后,甚至十幾天。但并非所有的檢查都能在就診當天檢查,有不少需要預約幾天后或幾周后才能檢查。最后是取藥。所謂的看病難主要是在大醫院等候的時間太長,而且各功能科室會在不同樓層,甚至會到其他大樓。在社區診所最大的好處就是看病時間短,所用的時間基本上是和醫生交流和接受檢查治療,幾乎沒有等待的時間。就是說在社區診所就診,時間大部分都是用在看病上的。
老朋友式的良好溝通
社區病人相對比較固定,醫生為病人所提供的醫療服務是持續性的。我見到的在社區診所開業醫生,業務范圍都比較雜,內科疾病,老年病,小的外傷比較常見。很多醫生心里都有一本“病人檔案”,病人還可以在家中享受到醫療服務,父親半夜被叫醒出診的情形并不鮮見。醫生很容易和病人建立起良好的朋友式醫患關系。患者對醫生有信任感和依賴感,社區醫生做得好,病人會對醫生有長期的忠誠度。
病人有說了算的感覺
做不做檢查,做什么檢查,是輸液,還是打針吃藥,社區醫生大多和患者商量,盡量取得一致意見后才診治。病人沒有被強加和強迫的感覺,心里自然少了很多難受。其實,實質上病人還是聽取了醫生的建議,只不過醫生是在征得患者認可的前提下實施的。在大醫院,醫生的權威性很強,病人多,時間寶貴,幾乎不容許有這樣的協商,看病就像打仗一樣,時間緊,任務急,病人一個接著一個,連頭都抬不起來,哪里有時間做這些交流呢。如果像社區診所一樣看病,恐怕半夜也看不完當天掛號的病人。
醫療藥品的較低價格
診查費、治療費和藥費都相對是低價格的。對于中低收入的人來說,社區診所的低價格是吸引患者的原因之一。社區診所投入小,成本低,藥品差價小,診療費用整體降低了。大醫院成本高,投入大,各種檢查齊全,病種相對也復雜,光是用作檢查的費用就比在社區診所整體費用高出幾倍,甚至幾十倍。
好醫生何時進社區
專業信任危機。讓老百姓信任社區醫生的醫療技術水平很難。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事實。這是過去一直延續下來的,學歷高的醫生都云集在大醫院,有點名聲的醫生也都會被大醫院吸引,在社區診所的醫生自然而然就是那些去不了大醫院,退而求其次的低學歷,沒有名氣的醫生。這似乎是社區診所的現狀,至今難以改變。現在有些退休的老醫生,老專家到社區診所,一些中青年醫生也不再是低學歷低水平,但需要整體實質上的改善。
醫療藥品的價格比較低,但是現在流通渠道比較混亂,如果社區醫生進藥把關不嚴,難免會有一些質量差一些的藥品,所以療效不是很顯著,醫療技術事故也偶有發生。
公立醫院:信任醫術,不信任藥價
已經建立起固定的消費習慣
醫保者全部由公立醫院負責,而且大多數醫保者愿意把自己的定點醫院放在規模大的公立醫院。不但是醫保者,非醫保者也對公立醫院有最大的信任,盡管對公立醫院的服務態度抱怨頗多,但仍然由于對公立醫院的信任走進公立醫院。所以,公立醫院不愁沒病源。這是公立醫院最大的優勢。對于絕大部分老百姓來說,公立醫院是首選。老百姓抱怨完,再次看病大多數還是選擇公立醫院,可能他們也沒有更好的選擇。改革開放,好多地方都有大變化,和商場、飯店、學校比,公立醫院是變化比較小的地方。這種醫療方式、醫療服務水平、醫療消費習慣也很難被迅速改變。
看病難,看病貴,態度差
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其原因是復雜多樣的,不能只用一種原因來解釋,更不是幾句話說得清楚的。我和我的絕大部分同事,工作都非常辛苦,永遠沒有完整的休息日和節假日,還要不斷學習業務。職業需要我們非常嚴謹,在中國我們都算知識分子,個體和整體素質和其他行業相比應該不低,因為我們是服務的終端,其他原因導致的問題也都在終端匯集和顯現,所以我們承受的太多。看病難、醫務人員態度差,不能否認病人多是原因之一。看病貴、經濟負擔重,老百姓都抱怨,但畢竟大多數醫生都是看病是主業,開藥是副業,都是想把病人的病治好,一心只開大處方的醫生還是少數。醫院抓生存抓效益,也抓醫德醫風,醫生開的藥的價格,基本反映了現在藥品種類和定價的普遍水平,但很多事情,并不是由醫生決定的。這些都是結果,不是原因。醫院的環境差、官僚作風、人際關系、論資排輩、制度僵硬等等,老百姓不舒服,醫生也希望改變。
私立醫院:認可服務,不認可收費
這些優點是
將來公立醫院的方向?
服務態度上乘
在私立醫院,服務態度是最基本的要求。再有名望的醫生,知名度再高的醫生,到了私立醫院,態度都會改變。病人這么要求私立醫院的醫生,管理者也這樣要求醫生,而且是必須做到的。服務好不光是面露笑容,有問必答,還要有實質上的服務內容,比如對疾病的詳細解釋,對治療方法的全面闡釋,病人要求有充分的知情權。
就醫環境好
大多數私立醫院就醫環境都優于公立醫院。這其中的原因無須說明,私立醫院的管理者對醫院的形象倍加呵護。
相對高薪減少灰色收入壓力
私立醫院醫生的收入幾乎全部來源于薪水,其他渠道的收入是被明確禁止的,一經發現就會丟掉飯碗。相對高薪收入,沒有醫生愿意冒得小錢風險丟掉自己收入不錯的工作。
沒有僵硬的人事制度
私立醫院人員流動比較大,管理者和員工是雙向選擇的,對于不稱職的員工可以隨時解聘,如果員工不滿意,可以隨時離開醫院。這樣靈活的人事制度使得員工間的人際關系相對簡單。較少抱怨情緒在科室中蔓延。
沒有嚴重的論資排輩
私立醫院更注重員工的實際能力,用事實說話,拿數字考量。對于醫生來說,管理者更重視的是創收能力,接診多少個初診病人不重要的,重要的是能夠留下多少病人在醫院接受診治?你的復診率如何?病人滿意率有多高?投訴率有多少?能否通過接診一個病人,帶來10個病人,就是好的口碑。說白了是廣告效應。對于醫院的經營來說,沒有病源一切免談,這是最現實的。
沒有去過私立醫院的人
不信任度最高
誠信危機
誠信危機不僅僅是私立醫院面臨的問題,但可以說,誠信危機是私立醫院發展面臨的最大的瓶頸。誠信危機,有私立醫院自身所帶來的,也有老百姓的想象在里面,更有輿論在起作用。沒有去過私立醫院就診的人,對私立醫院的不信任,超過曾經去就診過的人。
病源匱乏
病源匱乏與誠信危機有關,也與不是醫保定點醫院有關。由此帶來私立醫院廣告支出增加,使得每個初診病人都附加了廣告成本。私立醫院又被劃歸為贏利性醫院,擔負著贏利的壓力和不低的稅費。由此導致費用上的差距,老百姓并不認可。老百姓認可私立醫院的服務態度和就醫環境,但對私立醫院的專業信任非常低,不是專業水平,而是費用高。高收入人群比較信任私立和外資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