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中國房地產市場的“嚴峻形勢”讓公眾飽嘗苦澀滋味,更為2007年的走勢鋪下無盡懸念。國家調控措施將影響2007年的房價是跌還是漲。
調控依然是2007年房地產市場的主題。在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對于房地產的調控,此次不僅提出“要注意加強對房地產市場的合理引導和有效調控”,更要求“加強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和產業政策、土地政策、社會政策的協調配合”。
政策層面將再亮“利器”
12月16日,國家某部委一位負責人的言論引起政策分析人士的格外關注。“有關方面正研究采用多種手段保障房地產市場的健康發展,包括在住房的保有環節實施征稅”,這位負責人說。2007年的房地產調控,首先應該是抑制投資過快增長和房價過快上漲。如果房價過高及房地產收益過高,必然會吸引社會上各種資源紛紛涌入房地產市場,導致房地產和相關產業的投資沖動增加,誘發全面的新一輪投資過熱。
建設部官員也表示,具體調控動向還不明確,但可以肯定的是,調控依然是2007年房地產市場的主題。
有專家認為,2007年的房價總體上仍然會在穩定中略有攀升,比以前的增幅減小,但全國總體還是上揚的,預計房價回落的可能要到2008年。
房價走勢取決于宏觀調控的結果。國家發改委信息中心發展部戰略處處長高輝清表示,既不能下跌過快又不能過度上漲。高輝清認為,對房地產業的調控力度要依明年經濟運行狀況而定。如果GDP在10%以上,調控力度會大一些,低于10%,可能就會采用更溫和的手段。
調控效果將“浮出水面”
2006年,國家出臺了一系列調控政策,但相當多的城市房價卻依舊“扶搖直上”。調控收效甚微,是政策措施失靈?還是效力尚未顯現?
專家指出,由于國家前期宏觀調控政策的著力點包括住房建設規劃、經濟適用房建設、新開工項目比例等,周期性特征非常明顯,效果的顯現必然需要時間。“這是此前調控政策無法立竿見影的一個重要原因,也恰恰可能是2007年包括今后房地產市場的最大亮點”,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鄭保衛說,隨著經濟適用房等保障性住房陸續投入市場,將有效改善我國房地產市場供應的結構性矛盾和市場布局。
地方政府“角色”將出現變化
自2007年1月1日起,新批準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征收標準將在原有基礎上提高一倍。“提高征收標準將帶動征地成本增加,有效切斷新增建設用地擴張的經濟動因,從而直接抑制用地擴張沖動”。財政部綜合司有關負責人如是說。另外,新政策還把那些因違法批地、占用而實際發生的新增建設用地納入征收范圍,這無疑又給地方政府牢牢套上了“緊箍咒”。
政策分析人士認為,從2006年9月的國家十部門聯合檢查各地調控效果,到即將開展的專項督查,表明中央政府問責的“劍鋒”已明確指向“政策執行力”。在“齊心協力”地落實樓市調控政策問題上,地方政府責無旁貸。
市場醞釀“變局”
2007年,房地產業內部也將承受著調整和變局。
一方面,國內相當一部分開發商面臨空前的“資金鏈”和“拿地”壓力,行業內的“洗牌”也將加劇,市場的“逐出效應”將會顯現。另一方面,房地產業中的“優勝劣汰”、企業間整合將會成為常態,品牌與實力競爭將成為房產市場的主題。同時,隨著國家“將90平方米以下中小套型作為主流產品”戰略的實施。國內住房消費模式、建設模式的轉變將改變房地產開發企業生產經營模式,并重構國內房地產市場的競爭體系。
更值得注意的是,2007年,調整住房供應結構是一場“重頭戲”,重點是加快建設中小套型、中低價位普通商品住房,改進和完善經濟適用房制度,加快建立和實施廉租房制度,著力解決中低收入群體的住房問題。
裝備業躍為增速最快產業
裝備制造業的安全始終是政府心中揮之不去的陰影。整個2006年的時間里,業內都在討論“凱雷并購徐工集團”的案例。步入2007年,裝備制造業身披“黃金甲”,沖在產業發展的第一線。
時勢造英雄
2007年是我國經濟增長方式轉型和產業結構升級的關鍵時期,新一輪國民經濟升級和改造,直接帶動了裝備業的需求升溫。例如,“十一五”期間,全國電網投資將超過1萬億元,這為電力設備行業提供了巨大的市場;鐵路行業的總投資規模更是高達1.5萬億元,給鐵路設備制造業廠商帶來了廣闊的商機;城鎮建設和“新農村”發展戰略,更令工程機械廠商獲益匪淺。
2006年以來,國家對基礎設施領域的投資力度進一步增強,新規劃開工了幾條現代化的鐵路建設和高速列車項目,并在新經濟區的建設規劃中增強了對港口業的投資力度。這些政策性的鼓勵和投資引導,帶動了以鑄造機械、起重設備和叉車等產品的快速增長。同時由于新農村建設發展較快,農業用機械產品產量增長速度提高異常顯著。在我國經濟快速平穩增長的背景下,裝備制造業將是未來5-10年增長速度最快的一個產業。
FDI周期波動
改革開放近30年。我國一直是FDI(外國直接投資)的接受國。但近幾年來,不斷擴大的貿易順差和上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使我國對外投資的沖動前所未有的強烈,特別是人民幣的持續升值更加劇了國內資本尋求海外出路的熱情。2006年上半年,人民幣匯率首次“破8”,與此同時,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已逾41億美元,同比增長248%。
日本等國家的發展歷史已經證明。當一個國家對外投資急劇增長之時,機械等投資品是受益最大的行業。數據顯示,日本在1980年中后期制造業的對外直接投資中,機械占制造業總投資額的一半以上。
短期來看,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帶動的出口裝備產品還比較少,主要還集中在一些低端加工設備和工程機械領域。但對外直接投資的影響是長期而深遠的。未來隨著對外直接投資的逐步演繹和我國產業轉移的推進,對外投資的方式將由資源開采、簡單加工向專業零部件生產、整機組裝轉變,未來更高級的形勢將是設備、技術的輸出。
向兩端延伸
機械裝備業是投資品,在以往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國機械行業服務的對象是城鎮市場,常常受到5年計劃的周期影響而波動。但2007年機械行業正在從原來單一的城市市場向兩端延伸:一是我國農村市場和城鄉邊界市場;二是國際市場,國際市場增長迅速。
在各細分行業中,規模小、發展晚的工程機械行業發展尤為令人關注。目前在機械行業中工程機械已是距離國際先進水平最近的產業。其他機械產品仍然有20-30年的差距,而工程機械只有十年。
全球制造業向我國轉移、我國經濟快速增長、大量高技術高性能設備長期依賴進口的現狀,為我國裝備制造業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場需求和廣闊的進口替代空間。此外,我國工業現代化正處于由采礦、煉鐵、挖煤等上游產業,向裝備制造業等中游產業轉變的階段。裝備制造業的黃金時期在2007年剛剛開始。
而我國國防工業改革也將是機械行業2007年度最大的改革行動,現有軍工上市公司可能成為軍工企業的改革平臺,整體上市或注入資產將給我們帶來投資機遇。國家發改委正在牽頭制定細化《若干意見》的5個文件,分別針對裝備制造業的外資并購、采購政策、依托工程、技術政策和重點產業目錄,這些文件目前正在進行最后的審定。如果能實現自主創新的大發展,裝備制造業才有望真正迎來“黃金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