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房間內欣賞一場完美的演出之前,你只需要按下一個按鈕。窗簾自動滑向另一端將門窗遮住,射燈的光線暗了下來,電視機旋轉到合適的角度。一切準備就緒。演出開始了!
我們正身處于BO好萊塢級影音室中,為我們演示的都是B&O的頂級產品,造型前衛,讓你感覺仿佛身處未來世界。隨著畫面和聲音的播放,一臺等離子屏影音系統、一臺播放器以及由一套由五個音箱組成的環繞揚聲系統,在一個被稱為BeoLink的無線平臺的連接下,步調一致,配合默契。充滿科技感的材料加上個人主義的設計將高科技隱藏其中,這正是來自丹麥的BangOlufsen(B&O)公司一直試圖呈現給顧客的產品。
1925年,BO由兩位年輕的丹麥工程師PeterBang和SvendOlufsen在丹麥東南部斯特魯爾城創建,他們的第一個產品是一種能夠讓收音機擺脫電池,直接使用交流電的小玩意。從那時起,設計在BO的76年歷史中一直是其核心工藝,通過設計講述他們的創意、產品和故事。1934年以后,BO推出的產品來自德國包豪斯實用主義的影響,這種影響后來逐漸發展成為他們的主要設計風格,他們推出的產品帶給人們全新的視覺體驗,并迅速成為業界的樣本。
最有名的例子是被稱為“讓音樂能夠看得見”的BeoSound9000,這款與眾不同的播放機將六張CD并排呈現,無論是垂直或水平地掛在墻上還是平放在桌子上,它都可以很好地完成播放任務。透過透明的玻璃罩,你能看到CD裝置在六張CD之間游走,其啟動速度比法拉利賽車還要快。對于古典音樂和爵士樂愛好者來說,BeoSound9000可以讓你方便地比較出不同演奏、錄音版本之間的細微差別。
BeoSound3是另一款值得推薦的產品,從它出現在雜志上的頻率便可以看出那些挑剔的時尚編輯們有多喜歡這個小家伙。BeoSound3的設計源于品牌經典的晶體管收音機,其內部所采用的科技則可以讓你將它帶到任何你想聽到音樂的地方,就像拎著一個手提包一樣。重要的是,相比BO的其他產品,這款播放器的價格更容易令人接受。

每當BO開發一款新產品時,設計總是優先于科技,當然這并不意味著他們不重視后者。“我們的每一款產品都致力于達到設計與科技的完美平衡。”但這就是他們的工作方式。他們與全球范圍內的獨立設計師合作,內部設計師只負責收集創意,并協助獨立設計師與工程師、制造部門溝通。獨立設計師在設計產品的時候不用考慮產品是否能夠付諸實現,那是工程師的工作,這意味著在BO,科技是為設計服務的。看到BeoLab5旗艦音箱你就會明白這一點,兩個飛碟狀的銀色圓盤與一大一小兩個錐形箱體交替疊加,就像一個微縮版的太空飛行器,對于了解傳統Hi—End級別音箱的人來說,你很難相信它們能夠發出動聽的聲音。但工程師們為它開發出了聲學透鏡技術(ALT),劣勢變成了優勢,360度的揚聲方式讓聆聽者在房間的任何位置都可以獲得最佳的聲音效果,而不用教課書般地守在“皇帝位”(即傳統立體聲系統的最佳聽音位置)。
“專為關注設計和品質更甚于價格的人士呈獻。”1964年BO推出第一臺采用平面式設計的晶體管收音機時,他們打出了這樣的廣告語,而到了今天。這句話仍然適用。 (曉 伊)
4000收入的幸福
除非是那些含著金鑰匙長大的孩子,我們幾乎每個人從小就在稀缺的資源和無盡的欲望之間苦苦掙扎。正所謂“欲海沉浮”,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我都是以這種廣義的方式來理解的,覺得只要具備“money”這陣東風就能跨越“欲海”。到達幸福的彼岸。而前些天的一次網上游蕩,居然讓我這顆飽受物欲折磨的心突然間看到了一絲曙光。
那是一個著名的女性網站,出于職業習慣,我首先點進的是理財論壇。只見被頂為精品的一個帖子題目赫然寫著“夫妻總收入4000在北京的幸福生活”,4000這個數字在我的大腦里迅速成為數學公式的一端,后面則是:小于等于一個PRADA的經典款尼龍包、大于等于一雙MARCJACOB的涼鞋、約等于一張青鳥健身的年卡,還是基礎級的。在迅速計算后我產生了巨大的好奇心,于是我立即點開了帖子。
幸福生活如下:一對小夫妻,在上地一帶與別人合租一套月租1800的小兩居,一間大一間小,兩屋之間有塊巴掌大的方廳,小夫妻花800租了小間。男孩就在家附近的軟件公司做程序員,女孩的工作地點比較遠,但她每天早上6點就開始準備飯菜,準備到能馬上下鍋炒的程度后才去擠公交車。雙休日的早上兩個人會手挽手出去買菜,有時候女孩會和一盆面,男孩則準備餃子餡,兩個人一起邊看電視邊包餃子,除當天吃的以外還會在冰箱里凍一些,這樣一來,兩人吃飯一個月只要七百元左右就夠了。如果天氣好,兩人就外出打羽毛球,或者在附近的小區里隨便走走。每次都是一臉幸福洋溢的樣子。平時晚飯后,雖然總是那個女孩洗碗,可男孩卻站在廚房門口和女孩聊天,間或評論一下女孩中午給他帶的飯菜是多么香,羨煞了那些吃食堂的光棍漢們。在這對夫妻眼里,任何在別人眼中無聊、繁復的家務活動都是兩人共處的美好時光。
帖子的結尾,他們用幾年的積蓄作為首付,在回龍觀買了一套小戶型,現在兩人依然過著幸福逍遙的日子。
一個溫馨的帖子,不免為字里行間中透著的溫情與幸福所感動。回想自己,剛畢業拿實習工資時,每月就有800元貢獻給出租行業,再加上300-400元支持中國電信,要不是吃喝在家,估計早就得考慮從事第二職業了。
后來成為所謂白領,工資翻了幾倍,可除了增加很多償還信用卡的瑣碎程序外,情況并沒好到哪里去:變本加厲的捐錢給出租系統、對餐飲娛樂等第三產業更是鼎力相助、明知道國際大牌服飾價格的高昂就如同股票一樣一基本面支撐的含量遠不及眾人吹捧的成分大,卻仍趨之若鶩、砸錢無數……花光所有積蓄買了房和車,卻給自己的身心帶上了更沉重的枷鎖,天天在二環上堵著別人也給自己添堵不說,還時不時地自責成為了污染地球母親的罪人之一;每當身邊的人提起攢錢和理財話題的時候總是理直氣壯:沒錢可攢、無財可理,心里的危機感與日俱增。幾年下來,幸福指數完全沒有隨著收入的增加而提升,物質和幸福在我身上體現著非正相關性。
而人家小兩口4000塊就能在北京過得其樂融融不說,還買了房子,這在我以前的-觀念中幾乎是不可能的。仔細想想,他們的幸福源自哪里呢?視金錢為糞土?顯然不是,保持革命樂觀主義心態這個軟件固然重要,但實實在在省吃儉用積攢銀子這條可是保證他們購房置業的硬件;節衣縮食過日子?也不算,和我們這種頭腦發熱粗放式的生活方式比起來,人家只不過是花了更多心思把生活過得既簡樸又精致而已。
答案在慢慢浮出水面了:這對小兩口對幸福的理解更為質樸和準確。得到幸福和滿足物欲本就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幸福不能依靠金錢堆砌,而要用心去經營。走路去坐公交車,既能鍛煉久不舒展的筋骨又可以享受北京美好秋日的和煦陽光;周末去菜場幫父母買菜,你會驚異地發現整整10年了雞蛋都沒怎么漲價,然后好好反省自己一年有8%的固定加薪卻仍不滿足;在回家的路上買一本你和他都會喜歡的小說一起讀,或者給他的球賽當愛心啦啦隊,都比把錢貢獻給第三產業來的有情調許多……幸福生活不就應該是這樣的嗎?(曉 伊)